摘要:本文著重研究了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通過對實現鄉村振興的阻力、動力和潛力的三重理性思考,得出了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主要有要素流動和產業發展兩條,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對于要素流動路徑,主要在于土地經營權流轉、勞動和資本要素的城鄉雙向流動。對于產業發展路徑,主要在于農業規模化經營、農業現代化發展和形成產銷一體化產業經營方式。通過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研究,以期為實現鄉村產業發展以及農民富裕提供一定的政策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要素流動;農業現代化;產銷一體化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為適應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所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主要現實背景可以總結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說,鄉村現實矛盾日益突出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需要說[1]。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互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源,可以形成鄉村發展新動能,也可以引發鄉村創新創業熱潮[2]。城鄉差距、農民進城導致了農村的空心化,而市民下鄉、資本下鄉能實現鄉村振興,城鄉之間要素流動的制度性障礙主要來源于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3]。
1.實現鄉村振興的三重理性思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理性思考應該從阻力、動力、潛力三重角度進行分析,基于三重分析的基礎上確定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其中,阻力主要是指當前鄉村實現振興的限制因素,動力是指推動鄉村實現振興的驅動力,潛力是指實現鄉村振興存在的潛在效益。
1.1鄉村振興關于阻力的理性思考
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重理性思考,首先應深刻的認識到當今實現鄉村振興的限制因素。中國現代化的起點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結構,限制因素主要集中在三農問題。第一,農業不強。農業技術落后,勞動生產率低,農產品的附加值低。第二,農村落后,農村的教育、醫療、交通條件遠低于城市,環境衛生也占劣勢。第三,農民不富。農民的務農收入太低,農民的人力資本存量低。
1.2鄉村振興關于動力的理性思考
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二重理性思考,要明白可以促進鄉村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主要表現為土地、資本、勞動要素的投入以及農業技術的進步。土地要素投入主要表現為經營權流轉和承包權入股等,土地集中規模化經營。資本要素投入主要表現為社會資本對農地進行投資或者經營權,和對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的投資。勞動要素投入主要表現為大學生、管理人員和企業家等城市或非農業部門的創新創業人才回到農業和農村。
1.3鄉村振興關于潛力的理性思考
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三重理性思考,要認識鄉村振興能給經濟發展帶來的潛在效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即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通過擴大投資給制造業增量擴能,將加劇重復生產和產能過剩。為優化投資結構、促進有效投資,一方面要轉向生產性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另一方面,要從投資城市向投資鄉村轉變,從投資金山銀山向投資綠水青山轉變。再者,土地從分散經營走向規模經營、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提高,都在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上有很大的潛力。
2.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分析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應緊密建立在三重理性思考之上,合理克服阻力,最大發揮動力,充分挖掘潛力。其中,阻力的和動力的發揮都要圍繞實現潛在效益的核心目標展開。阻力主要來源于現存的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農問題,動力主要來源于土地、資本、勞動和技術的要素問題。農業現代化、農民致富和農業技術進步都依賴于農村的產業發展。土地集中、資本投入、人力積累和農村條件改善都可以通過促進要素流動來解決。
3.基于要素流動的鄉村振興路徑
通過促進要素流動的方式實現鄉村振興,主要包括促進農村土地要素的經營權流轉,促進勞動要素的城鄉雙向流動,促進資本要素的城鄉雙向流動。其中,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勞動和資本要素城鄉雙向流動的重要保障。
3.1“三權分置”下的土地要素流動
農村土地制度的“三權分置”改革,在土地承包經營責任制中分離出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并允許經營權流轉,可以推動土地的集中規模化經營。農戶可利用農地承包權作為抵押品來融資,使潛在法權收益變為資本流入農村。農戶還可以將承包權資本化來合伙制入股,將農地物權投入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通過“三權分置”來流轉經營權、放活承包權是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必要前提,也是盤活農村資源資產優勢的必要途徑。
3.2城鄉雙向的勞動要素流動
城鄉雙向的勞動要素流動不僅包括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還包括城市勞動力進入農村,而城市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勞動力進入農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投入。一方面,要激勵農村的大學生回鄉創業,已經走出農村的勞動力在回到農業。另一方面,要激勵城市的科研技術人員、企業家等創新創業人才深入農村、扎根農村發展。在此基礎上,也要培養職業農民,培訓一批具有專業務農技能和農業素養的職業農民。
3.3城鄉雙向的資本要素流動
農村要發展,必須要有政府資本、社會資本和私人資本流入。要促進經營權流轉招商引資,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對農地技術改進投資獲得經營權,主要包括生態條件改善以及農業技術含量提高。也要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產品銷售,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方式,以及駐入電商平臺的方式,投資于農產品生產,助力于鄉村振興。
3.4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城鄉要素流動的制度障礙表面上是戶籍制度問題,實際上是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一系列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所以,要保障資本和勞動在城鄉之間的充分流動,尤其是促進從城市流向農村,要想方設法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緩解在衛生、教育、醫療和與養老等方面的短板。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資。另一方面,也要引導社會資本如非盈利社會組織,以及私人資本如私營企業等進入農村公共服務領域。
4.基于產業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徑
通過促進產業發展的方式實現鄉村振興,主要包括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形成產銷一體化產業經營方式。產業發展能提升農業效率,提高農民收入,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4.1農業規模化經營
要實現農業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問題,只有規模經營才能獲得規模效益。同時,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前提。農業的經營規模化,一方面,農戶可以將土地權益中分離出來的經營權讓渡,以招商引資規模化運營。另一方面,農戶也可以通過成立家庭農場或者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農業生產的運營管理和公共服務。既包括土地的集中機械化生產經營,也包括將運營研發、技術檢測、專業培訓、防災免疫等服務集中。
4.2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業現代化是四化發展的短板,是促進農業發展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農業現代化既包括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現代化,也包括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現代化包括產品要素和人力要素,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包括機械化和科技化。要注重新興優質產品的研發,如改良農作物品種,使用現代農藥和現代培育技術等。要提高農業新技術的產品化使用率,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業優勢,不斷向農民推廣新產品、新技術。
4.3形成產銷一體化產業經營方式
延伸產業鏈,發展產銷一體化增長方式。鄉村地區生產的農產品多為初級產品,農產品在生產環節周期長,利潤增值主要在后期的加工和銷售環節。可以通過招商引資或者以縣城為單位延伸產業鏈下游,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項目,把農產品的初級產品加工成消費產品,直接從生產端對接銷售端以獲取中間的較大附加值利潤。
縮短從生產到銷售的中間環節。農戶通過傳統采購獲得的生產利潤相對較低,在產業發展中的增收有限。目前電子商務已經在新零售產業中占據較大的比例和優勢,而電商直采也更加注重消費者體驗,鄉村地區農產品可以發揮本土優勢發展電商直采,減少中間商環節獲取更多的利潤。國家商務部也有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綜合示范縣補貼項目,可通過借助精準扶貧的相關平臺減少從貧困戶到城市端的中間環節,提升農產品的利潤空間。
5.本文結論
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主要有要素流動和產業發展兩條,可以充分解決農業不強、農民不富和農村落后的“三農問題”。土地要素通過經營權流轉實現土地集中管理,可以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經營,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流動,可以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本和物質資金支持。同樣,鄉村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鄉村產業的發展,也可以為要素城鄉雙向流動,尤其是從城市流向鄉村提供保障。所以,要素流轉和產業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兩條重要路徑,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楊章文.十九大以來國內鄉村振興戰略研究:文獻回顧與未來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07):9-16.
[2]郭素芳.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框架下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與保障機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8,20(03):33-39.
[3]李增剛.農民進城、市民下鄉與鄉村振興[J].學習與探索,2018(05):100-107.
作者簡介:涂強,女,蘭州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貿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