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忠
農家書屋連通電商服務
江西尋烏縣古坑村,坐落在距尋烏縣城20多公里遠的山坳中,有1500多人。2008年,贛州市啟動“農家書屋”惠民工程,書香飄進大山深處,古坑村也建起農家書屋。頭幾年,書屋挺紅火,可漸漸地,一排鐵架兩張桌、三五個凳子七八百本書的傳統模式難以滿足村民需求。
2015年,江西省在尋烏、安遠兩縣探索試點“農家書屋+電商”服務站,整合客貨運輸,搭建物流網絡,裝修改造書屋,交由電商經營者免費使用并負責日常管護。
古坑村80后小伙彭芳成了首批受益者之一。他在古坑土生土長,去深圳打拼了7年,鉚足了勁回鄉發展,一心想干出點名堂。最開始,他想搞電商,但缺少啟動資金,場所也沒著落。農家書屋改造后,有線網絡傳輸穩定,電腦、打印機一應俱全,解了彭芳的燃眉之急。
過去沒有經費聘請管理員,村干部輪流拿鑰匙來值班,每天開放個把小時。如今,鑰匙交到彭芳手上,開放時間固定。
推薦書目對接村民需求
服務站既要打開銷路,又得盤活資源,避免因混搭而違和,能兼顧嗎?
彭芳心里打定主意,走家串戶跑得勤,下地幫老鄉采摘裝箱,舉著打光燈給產品拍照。通過錯峰上市等銷售策略,老鄉們本來賣兩元一斤的臍橙,網上賣到五元多。
電商為古坑村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也帶動了書屋的人氣。
網銷產品要求高,既重品質,又看顏值。怎么種出好產品?農技類圖書需求大增,來登記銷售信息的村民,不少都會從架上取本書翻翻。服務站門口掛了塊電子屏,電商需求信息和推薦書目同步展示。試點半年多,農家書屋為尋烏、安遠兩縣貢獻了70%的電商交易額,各服務站月均借書量增長了3倍。
電商走進大山,書屋邁向“云端”。縣里為服務站配置了42寸觸摸式閱讀屏,與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連通,萬本圖書線上借閱。服務站還設立了親情視頻區,留守兒童能跟城里的父母遠程連線,不少孩子都樂意來書屋寫作業。
講座培訓激活文化空間
資源整合,功能集聚,農家書屋不斷“變身”,村民們的觀念、態度與能力,都在潛移默化間發生改變。
書屋活了,電商火了,可彭芳一直在琢磨:除了賣農產品,還能在網上賣點啥?答案從書中尋找——突破初級農產品的季節性瓶頸,關鍵在于提高附加值,實現從賣特產到賣文化的轉變。
在尋烏縣商務局的引導下,彭芳利用打工時學到的技術,建起一條香薰飾品加工生產線,還獲得縣里30萬元貼息貸款。產品借助跨境電商平臺,銷路很好。
香薰飾品加工生產線還帶動了1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陳麗華就是其中之一。她負責產品檢測:“燈芯距離偏差不能超過0.5毫米,比地里擺弄莊稼細多了!”陳麗華說,品控要求很嚴格,農家書屋定期舉辦講座培訓,組織開展讀書分享會。從不敢說、聽別人說,到主動闡述自己的見解,農家書屋成為陳麗華們持續學習的充電站。過去,陳麗華的日子過得馬馬虎虎,還頂著貧困戶的帽子。到了去年,陳麗華一家收入有8.3萬多元。
得益于各種資源整合,書屋的生態、村民的心態、生活的狀態,都在一天天變好。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