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曾經有一種說法:中國古代即使有一些科技成就,但到近代已經全面落后于西方,所以現在再講中國古代的那些成就,已經沒什么意義了。
但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江曉原并不這么認為,他提出,隨著中國近年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全面崛起,中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現實已經完全改變。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我們難免會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實現從跟跑到領跑,難道不是與我們在古代所創造的輝煌成就和深厚積淀一脈相承、息息相關?
因而,他認為,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重新回顧中國科學技術史,重新審視中國傳統科技成就,因此將和當下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發生密切的、有機的、深具內在性的聯系。
日前,由他領銜主編的“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由接力出版社出版。該書在全球化視野下,勾勒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科技成果,引領讀者感受中國科技文明魅力。叢書包括《四大發明與天學、地學》《醫學、算學、博物學》《紡織、烹飪、樂器、煉丹》《建筑、航運、冶金、陶瓷、水利》《中國與世界文明古國的交流》《大國重器與新四大發明》6冊,結合國內外學術界全新研究成果,梳理數千年來中外科技交流的歷史,勾勒上起古代、下至當代的五千年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系統介紹中國古代在天學、地理學、醫學、算學、農學、博物學等科學領域所做的獨特探索,在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技術領域對于人類文明所做的巨大貢獻。
江曉原表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科學技術史讀物,往往將古代和現代人為割裂,并回避談論當代的內容。‘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決定將內容古今貫通,全面覆蓋,全書上起遠古,下及當代,新中國的重要科學技術成就,從兩彈一星到高鐵,直至屠呦呦首獲諾獎,皆有重點論述。將中國五千年文明中的科學技術成就,勾勒出一個完備的整體。”
在設計這部書時,江曉原和撰寫者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對于青少年讀者來說,讀科學知識和讀科技史,哪個更合適?他們的答案是:讀科技史讀物更為合適。一是因為青少年在接受的學校教育中,本就有系統的科學知識課程。其次,對青少年來說,學習如何做人,比學習如何做事更為重要;科學知識主要是教人如何做事的,而人文熏陶才能教育青少年如何更好地做人;而科技史正是溝通科技和人文的橋梁,優秀的科技史讀物,恰好可以給青少年提供很好的人文熏陶。
其實,中國科學史的研究和觀點本身,也一直在變化和發展中。以英國那位大名鼎鼎中國科學史研究權威李約瑟先生為例,他撰寫中國科學史時所采用并被后來的研究者們批判的原則,就是采用西方科學名框架來安置中國歷史上種種與科學技術相關的發明和發現。這或許近似于我們常說的削足適履吧。因為雖然都被稱為“科學”史,但古代中國的科學,在其各方面,從哲學基礎、研究目標、研究方法、表現形式、應用方式等等,都與西方科學有相當的不同。對于歷史來說,更應該表現的,是其所描述的對象在當時社會環境中實際存在的狀況,而這樣的狀況卻經常是與今天大不相同的,這才能夠讓人們意識到人類發現和發明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傳統中,人們談到中國科學史,最常見的簡單理解,就是所謂的“四大發明”。本是由西方人提出的這種總結,如果從對中國歷史的實際影響來看,“四大發明”是否真的能夠代表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的特色選項?又如,在學術界,對中國古代科學史在重點上又常常以天、算、農、醫來概括,即天(文)學、算學、農學和醫學。固然在這些領域中,中國古代的成就確實獨特,但這是否就能反映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全貌呢?
也許是顧及傳統中流行觀念的影響,在這套書中,也確實分別介紹了四大發明、天學、算學和醫學,但這卻不是此套書的敘述主線,反而只是各冊中的部分內容。更多的與社會日常生活相關的像地學、紡織、烹飪、樂器、建筑、航運、冶金、陶瓷、水利,分別成為各冊的核心內容。除此之外,以往科學史中被忽視但卻在當下的學術研究中被重新重視的煉丹和博物學,也與之并列。從中外科學交流史的角度,自漢代隨佛教東傳而開啟的中國與世界文明古國的交流,以及從明末清初開始的西學東漸到當今的“大國重器與新四大發明”,也分別各有一冊專門介紹。以這樣的方式,此套中國科學通史更為綜合、全面地反映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從寫作上看,這套書的內容確實比較通俗易懂,而且圖文并茂,便于讓青少年接受和理解。但這還不是重點,因為對于任何普及性的著作,這都應該是必要的基本要求。在這里更需要強調的是,在這樣的普及著作中,整體上和字里行間所傳達的那種新觀念。更具體地說,就是新的歷史觀和科學觀。也即讓讀者能夠意識到,如果以對自然的認識和對生活的改變而產生的知識和技能來廣義地定義科學技術,那么這樣的科學技術的系統和形態可以是非常多樣的,在中國不同于西方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與西方有所不同的科學和技術,也是有其道理和應用價值的,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成就。
在科學的普及傳播中,哪怕是面向青少年,當以科學史作為載體時,傳達這樣的理解是與介紹更多的知識同樣重要。
“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所傳達的這樣一種多元化認識,恰恰是對長期以來甚囂塵上的將西方科學當作唯一正確的知識體系的西方中心論和科學一元論的一種解毒,也為當下科學普及與傳播領域所應秉持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作了絕佳的詮釋。
(作者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協-清華大學科技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源自《文學報》)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