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婷婷
摘要:小班幼兒由于具有動作發展快、情緒外露且不穩定、認識靠行動等年齡特點,因此在一日生活的各個過渡環節中很難表現出“整齊劃一、耐心等待、游戲有目標”的狀態,反而更多的是會在各個活動的間隙呈現無組織、無目的的“自由活動”,因此,對小班幼兒一日生活過渡環節的組織策略及時的進行改進和優化,是保證“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科學高效實施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小班;過渡環節;組織策略優化
幼兒園教育的典型特點是“保教結合,保教合一”。對于剛從家庭的個體生活步入到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小班階段的孩子來說,一日生活的各個活動是機械的、受約束而不自由的。因而在失去了教師的“定時掌控”后,在各個環節的間隙,孩子的天性就得到了釋放,情緒也得到了發泄,進而會“亂糟糟、鬧哄哄”。這時老師的制止和介入是必定需要的。但傳統的組織方法總是會體現出基于安全角度的硬性制止和維持安靜的秩序,忽略了銜接的自然性、游戲性和教育契機。因而,將形式單一、內容乏味的“消極等待或無效銜接”等組織策略進行提煉和篩選,尋求和實踐一些行之有效、教之有方的過渡環節組織的策略進行優化,是開展各項活動的必要前提。
一、傳統與創新相結合,優化小班幼兒一日生活過渡環節的組織形式
對于3-4歲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傳統的一日活動中,由于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身心水平發展因素,需要在相當長的時間來滲透和建立規則意識。因此,在逐個完成了規定的保教活動后,往往忽略或者中斷了各個活動間的自然銜接,形成了很多的無效等待時間。譬如:早餐時,先吃完飯的孩子洗漱完畢就坐在座位上等待其他未吃完的孩子,等到所有孩子餐后整理完畢后才開始統一進行集體教育活動。盥洗時:先洗完的孩子回到座位后還需要數分鐘才能等到所有同伴完成后才能進行區域活動等。而這樣的“銜接”則是給孩子騰出了更多的無目的活動時間,于是就會出現打打鬧鬧、四散奔走、傻傻等待的景象,更重要的切斷了與下一個活動的自然過渡。老師們將這一經常會出現的問題作為一個年級組教研主題進行了交流研討,對過渡環節的組織形式進行了創新的嘗試。如:制定更加適合的作息時間,將區域活動放在早餐后,這樣以來,先吃完的孩子洗漱后就直接進行區域游戲,不僅實現了活動間的無縫對接,間接地鼓勵了吃飯慢的孩子積極進餐,也讓過渡環節變得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教育意義,可謂一舉多得。因此,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善于總結過渡環節易出現的典型問題進行適宜的優化,是保證一日活動完整性、有效性的常態教研主題。
二、動靜游戲相結合,優化小班幼兒一日生活過渡環節的活動組織內容
設計動靜結合的適宜游戲活動是優化小班幼兒一日生活過渡環節的核心。由于各個活動過渡時會存在一定的時長差距,且幼兒的行動和位置易分散,要自然的進行下一個活動,就必須給予充分的預設和設計。因而選取不同的過渡時間節點對游戲內容進行優化組織,是提高過渡環節組織質量的重要支撐。如:
(1)來園時過渡環節以自由游戲為宜。來園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開始,良好的開端能使幼兒愉快的進入集體活動,由于幼兒來園時間不一,情緒不同,因而來園活動應以分散、自由的游戲為宜。如:自主閱讀、桌面拼插、談話交流等內容,動靜交替的開展,是幼兒保持良好情緒的潤滑劑。
(2)午休前后的過渡環節以安靜游戲為宜。幼兒午餐后到午睡前這段時間應以安靜的游戲為主。由于午餐后和午睡前不能做激烈的運動、過于興奮的活動,又要便于教師很好的管理幼兒,我們可以先組織用完餐的幼兒進行安靜活動,如提供幼兒繪本、手工紙、收整小任務等開展安靜活動。等極大多數幼兒用完餐后,教師再合理、多形式地組織開展其他活動,如:組織幼兒到戶外散步,聊聊主題活動的延伸話題,還可以組織幼兒玩“粘口香糖”、“接龍”、“棒打老虎雞吃蟲”等民間游戲,這樣既避免了劇烈運動,有助于飯后的消化吸收,又減少了靜等的時間,使幼兒始終愉快的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的活動。
三、統一與多樣相結合,優化小班幼兒一日生活過渡環節的組織方法
在小班幼兒進行一日活動時,教師組織過渡環節活動的方法是決定活動之間完美過渡與否的重要因素。通常我們運用的方法就是教師主導教育活動,而保育老師就負責照料生活,因而兩者之間就會出現斷層,過渡環節就顯得倉促和雜亂。這樣“統一版本”的組織方法,讓一日生活過渡環節的各個活動之間出現不安全事故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同時也影響著各個活動的教育效果。因而,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適時的調整,以統一和多樣方法的相互結合來推進和優化過渡環節的有效展開,是小班教師應該思考和實踐的問題。例如:
在一次集體教育(美工)活動結束后,由于幼兒個體發展水平的差異,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早早的就完成了拓印,接著就洗完手回到了座位上等待。而接二連三的又有幼兒完成,最后還有幾個壓根兒還沒開始,整個活動無形之中就越來越亂,也拉長了活動的時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生了“惡性循環”,洗完手的孩子因為缺乏過渡環節的預設和組織,就開始用言語或是行動來影響未完成的孩子,而正在進行活動的孩子也漸漸地失去了興趣,開始抹顏料,打鬧嬉戲,完全破壞了活動的節奏,最后活動的效果也是大大的打了折扣。這其實也是教師與保育老師沒有及時的溝通,采取了默認的“你管你的、我管我的”組織方式導致的。因而,這種“默認的統一”是值得商榷和優化的。
綜上所述,作為一日活動相互貫穿和實施的重要部分,過渡環節的合理組織對于教育的整體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過渡環節的時候,能夠積極地發現問題、提出思考和實踐檢驗。不僅要用豐富的游戲活動來充實幼兒一日活動的內容,也要選取科學地組織策略來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等待環節。這樣對于小班幼兒良好常規的形成和避免各種事故的發生,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提高小班幼兒一日生活過渡環節的有效性,不僅對于豐富幼兒生活,促進幼兒的健康水平,加強情感培養和認知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也對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觀察途徑和顯性資源。“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也會因此而凸顯,更加值得幼兒教育者去探尋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優化幼兒園半日活動中的過渡環節[J]. 顧曉曉.兒童與健康. 2017(10).
[2]幼兒園一日生活過渡環節的優化策略探析[J]. 秦晴,孫民從.兒童發展研究.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