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潔




[摘要]經濟增長始終是社會乃至全人類關注的重點問題。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而在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仍至關重要。本文基于1978-2017年中國的宏觀數據,采用貝葉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實證考察了長期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諸多要素的穩健性和有效性進行了識別和檢驗。實證結果表明:INDST、CON、TRADE、RD以及GPOP這5個解釋變量與經濟增長的影響關系最為密切,同時也表明了工業化推進速度、消費能力、對外開放程度、研發創新能力以及人力資本等要素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長期、持續和穩健的影響,且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解釋能力最強。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分析;貝葉斯模型平均法
一、引言
隨著我國步入經濟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以及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將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增長動力將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而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等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有諸多因素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響著中國經濟。我們需要對這些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量化分析,以便為決策者進行宏觀經濟決策提供支持。因此,本文將針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展開研究。
國內外有大量的實證研究文獻,基于不用的經濟增長理論研究了收入水平、投資增長率、人力資本、受教育程度等解釋變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而這些經典研究文獻都架設了解釋變量與經濟增長之間有如下式(1)的線性相關關系:
在上式中y代表經濟增長率,xi表示解釋變量。所以,本文基于(1)式,以我國在1978-2017年宏觀數據為樣本,基于貝葉斯模型平均法(BMA)來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1部分為引言,簡單梳理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現狀,以及簡單介紹了經濟增長的線性關系;第2部分主要介紹本文所采用的貝葉斯模型平均方法(BMA)的基本原理以及其估算程序;第3部分主要介紹指標選取與數據處理,以及進行實證分析,并估算結果進行具體分析:最后第4部分,總結全文并對我國經濟增長提出相關建議。
三、數據、變量選取及實證分析
(1)變量選取
在解釋變量的選擇方面,需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所選擇的解釋變量的數據具有良好的獲得性;二,所選擇的解釋變量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實證分析領域經常出現的因素,并且是被認為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解釋變量。在上述原則的約束下,本文選擇了如表1的7個解釋變量,其涵蓋了工業化程度、國民受教育程度、對外開放水平、市場化程度等各個方面。
同時,本文基于貝葉斯模型平均法的思想及相關參考文獻,采用了如下模型:
(5)式中,y表示經濟增長,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表示;等式右邊的解釋變量描述如下表:
(2)數據描述
(3)本文選取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經濟信息網統計數據庫,參考《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財政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另外將基期設置為2000年,在此基礎上計算以上各變量。
(3)實證分析
此次實證檢驗一共選取7個解釋變量,因此將得到27個回歸結果。此次實證分析使用stata SE軟件中的BMA程序包,模型先驗分布為均勻分布,這就意味著每個解釋變量屬于模型的先驗概率為0.5。以下的實證分析結果就是利用貝葉斯模型平均法得到的,表4.1給出了利用BMA方法來分析我國經濟增長影響因素。
根據Raftery、Fernadez、Ley和Steel、Sala-i-Martin等人的研究,解釋變量后驗包含概率大于20%即可被視為有效解釋變量,大于50%即可被視為強有效解釋變量,后驗包含概率大于90%則可被視為最有效解釋變量,而低于10%意味著無效。則從表4.1可以看出,我們選取的7個變量,其中后驗包含概率(PIP)大于20%的有5個,分別為INDST、CON、TRADE、RD以及GPOP,這5個解釋變量分別代表了工業化推進速度、消費能力、對外開放程度、研發創新能力以及人力資本,其中代表消費能力的CON的后驗包含概率(PIP)達57%,說明居民的社會消費能有效刺激經濟增長。CPOP以及FDI的后驗包含概率(PIP)為17%,但高于10%,這說明這剩下2個解釋變量對經濟增長的解釋能力相對前5個變量要弱一些,但也有一定的有效性。
四、總結及相關建議
本文使用了貝葉斯模型平均方法(BMA),從模型不確定性的角度,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諸多主要因素的有效性和穩健性進行了識別和檢驗。其估計結果表明:在事先選擇的7個解釋變量中,后驗包含概率(PIP)大于20%的有5個,分別為INDST、CON、TRADE、RD以及GPOP,這意味著上述5個解釋變量與經濟增長的影響關系最為密切,這同時也表明了工業化推進速度、消費能力、對外開放程度、研發創新能力以及人力資本等要素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長期、持續和穩健的影響,且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解釋能力最強:其次,代表高等受教育程度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的2個解釋變量CPOP、FDI的解釋能力弱于前5個解釋變量。上述實證研究結論對中國當前后危機時代的經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政策啟示。
(1)轉變居民消費觀念,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轉變居民消費觀念,國家應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為居民的失業、生病、養老等各種需要大量資金的事項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讓居民更安心地將儲蓄用于消費,通過消費的提升,極大地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形成一個良性的經濟循環。
同時,優化市場流通環境,不斷強化消費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覆蓋線上線下的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嚴厲打擊線上線下銷售侵權假冒商品、發布虛假廣告等違法行為,使居民消費安心化,并逐步從基本消費轉向個性化、多樣化的高品質消費,實現消費的轉型升級。
(2)深化對外開放,促進外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強國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的強大動力。要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在逆全球化抬頭、全球經濟復蘇進程面臨變數的背景下,堅持走我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一帶一路’創新之路”。
(3)堅持創新興國,構建創新型社會
國家應繼續大力推動科技、教育的發展,教育、科技、經濟這三大領域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核心和動力。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兩個多世紀以來,技術領域最深刻的轉型,在前所未有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神經和認知等技術研發的推動下,社會結構、產業結構和商業模式正在發生巨大改變。
一方面,利用新技術、新成果打造“新社會”。技術創新突破是創新型社會發展的基石,而計算力則是創新型社會發展的生產力,也是數字經濟的先行指數。技術變革為創新型社會的構建創造了新業態、新產業模式和新經濟增長點,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融合驅動形成新型智慧城市。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研發工作的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相關待遇,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項激勵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