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摘 要】漢語作為典型的意會型語言,形式簡練意義豐富,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有其特殊性。本文從語言認知分析角度,對“大+時間名詞+的”進行認知解釋,結合留學生學習“大+時間名詞+的”疑難,分析偏誤原因,提出相應教學建議,得到了一些語言認知分析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語言認知分析;對外漢語;學習疑難;教學啟示
一、語言認知分析
“‘語言認知分析’主要是從人的心理感知角度來分析語言現象。”從認知角度來看,語言不僅具有普遍性,各民族還有特殊性,對同一事物觀察角度不同,會形成不同“意象”。如:漢語中“差點摔倒了”和“差點沒摔倒”意思相同,而“差點及格了”和“差點沒及格”意思不同,留學生可能很難理解,但漢語母語者卻能準確判斷,這便與不同民族語言的認知特點緊密相關了。
二、“大+時間名詞+的”認知分析
“大+時間名詞+的”在漢語中有著較特殊的用法。首先,是“大”的意義分析。結構中的“大”在此并不表空間概念,更多傾向于表強調的副詞,是一種生動而實用的用法,如:“過年別工作了。”和“大過年的,別工作了。”顯然第二句表達的感情、意愿更加強烈,同時傳達了說話人希望聽話人休息的原因,即過年蘊含著“應該休息,不應該工作”的認知,起到了更好的表達效果。然后,是時間名詞,主要有四類。一是中國民族節日及公休節日一般能進入,如:大中秋的;二是表示基數的“日”“月”“星期”,如“大正月的”“大周末的”,能進入該結構的基數詞具有明顯內涵意義,有共同經驗認知。“正月”“周末”等在中國傳統認知中都暗含休息之意。三是有些表示季節、氣候的時間名詞,如“大夏天的”“大冷天的”等。四是表示一天中的有的時段詞,如:“大清早的”“大半夜的”等。一二類時間名詞中能進入該結構的比較好分別,較容易對留學生解釋清楚規則、原因,但三四類對于漢語母語者來說,能憑語感辨別,卻極少能準確說出原因,留學生在學習中難免會產生困惑,造成偏誤。這些時間名詞在詞性、色彩、意義等方面均差別不大,從語法規則上也難以明確區分,便會用“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用法”進行解釋,但這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因此便可從語言認知方面入手,結合語者認知經驗和思維模式等進行解釋。最后,該結構一般帶有后續句,且與后續句一般構成因果關系。即使有時并未出現后續句,漢語母語者仍能夠根據語境判斷說話人的意圖,但對缺乏漢語認知思維的留學生來說難以理解。
三、學習疑難及偏誤原因
3.1學習疑難
學習“大+時間名詞+的”時,由于留學生認知經驗和思維模式有所不同。首先,對于進入該結構時間名詞的使用可能會造成一定偏誤,特別是上文三四類時間名詞的判別。如:因看到“大夏天的”而產生了“*大春天的”;因“大過年的”使留學生聯想到對他們同樣重要的復活節、感恩節等,產生了“*大復活節的”這種用法。但復活節、感恩節對于大多數其他民族來說認知比較模糊,所以這一用法在漢語中未得到普遍認同。其次,由于認知經驗的差別,對該結構省略的后續句不能根據語境充分理解。如:“大過年的”有吉祥、休息、慶祝等多種內涵意義,若留學生了解不全面,便很難根據語境及時理解說話者,從而造成交際障礙。如:(看到正在忙于工作)大過年的! (希望聽話人休息)
(有人說“氣死我了!”)大過年的!(希望聽話人別說不吉利的話)
(桌上的菜不好。) 大過年的!(希望過年應該用豐盛的食物慶祝)
3.2偏誤原因
首先,目的語知識負遷移是導致時間名詞使用不準確的主要原因,教師在講解時,對時間名詞界定模糊,導致留學生目的語知識過度泛化。如表節日的時間名詞,中外對節日蘊含的認知不同,可能形成“大復活節的”等錯誤用法。
其次,教師講解太過于籠統,未從語言認知角度結合文化因素和思維方式進行講解。很多漢語教師在講解“大+時間名詞+的”結構時,僅停留在表面對時間名詞的界定,未結合漢民族認知模式進行深層原因分析。即使留學生了解到應使用有普遍內涵意義的時間名詞,但卻難以理解“一年之計在于春”,對于漢民族如此重要的春天,卻不能說“大春天的”,這也會給留學生造成一定困惑。
最后,對漢語語境理解不到位也可能造成偏誤。“大+時間名詞+的”結構,著重于強調和表達意愿,有時前后因果關系較隱性,母語者可根據語境判斷說話者意圖,如:“氣死我了!”“大過年的,呸三聲。”若留學生不了解中國過年的傳統習俗禁忌,則難以根據語境理解。
四、教學建議及啟示
4.1與時俱進,文化交融
語言和人類社會一樣,是不斷發展的,以前除漢民族傳統節日外,其他民族節日在“大+時間名詞+的”結構中并不常用,甚至認為是錯誤用法。但隨著文化交流傳播,人們認知經驗隨之發生變化,出現了“大圣誕節的”“大情人節的”等。因此漢語教師要有發展變化的眼光,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意識,結合時代特點和認知經驗的變化為留學生講解。
4.2培養漢語認知模式
漢語作為一種意會型的語言,體現了漢民族的思維和認知方式,在教學中要注重體會其中所謂“約定俗成”的用法,探究這些用法背后的認知,讓留學生了解并逐漸形成漢語認知的思維方式。通過設置恰當的語用環境,將“大+時間名詞+的”結構與普通陳述句進行對比,讓留學生在語境中體會強烈情感和意愿。如:下雪天,小明只穿了一件短袖。老師說“冬天別穿短袖。”和“大冬天的,別穿短袖了。”可以在第二個句型中加上恰當的重音、動作、語調等,讓其對情感的不同深入體會。在練習中設置語境,如果圣誕節你的朋友一直在學習,你想讓他休息,應該怎么表達?可以說“大圣誕節的,你休息一下吧!”幫助留學生將該結構運用到恰當的語用環境中。
4.3理性規則結合感性認知
由于“大+時間名詞+的”此類結構口語性較強,需要的文化背景知識相對較多,所以漢語教師在解釋此類語法現象時,應將理性規則與感性認知相結合。如除了講解該結構的時間名詞選擇和語用環境,還可以通過體驗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等,讓留學生親身體驗了解春節、中秋的禁忌、意義等。從后續句來看,基本上肯定的事情都強調休息,否定的事情都強調不休息,突出了中國人對勞動和休息的認識是聯系的,教學中可以穿插中國傳統農耕文化,體會中國傳統認知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留學生能從感性方面獲得認知經驗。
五、結語
語言是思維和文化的載體,第二語言教學不僅是語言本體知識的學習,還包括文化因素的影響,這些民族文化因素和思維模式常反映在語言的學習和運用中。本文運用語言認知對“大+時間名詞+的”進行分析,以期為漢語中某些“約定俗成”的用法提供新的解釋思路。
【參考文獻】
[1]陸劍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沈陽,關于“大+時間詞(的)”,[J]中國語文,1996(04)
[3]劉暘,“大+時間名詞(的)”格式中時間名詞的再認識,[J]語文學刊,2009(05)
[4]謝元博,認知角度下“大+時間名詞(的)”淺析,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1)
[5]王媛,羅瓊鵬,程度視角下“大+時間名詞”結構的語義分析,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