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冉 宋歡 吳雯倩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以來,各界給予高度關注,此法典的出世填補了中國法律體系的一大空白,而且在法人制度部分做出了改動和明確。本文在詳細研究法人制度歷史的基礎上,通過法人概念上的仔細辨析,概括了當代中國法人制度的發展歷程,總結了實踐中發生的問題,提出了對該領域法則修改的展望。希望能夠引起同仁對民法典該領域的反思。
【關鍵詞】法人;非法人組織;有限責任
一、法人制度的歷史
法人一詞源自古羅馬,是一種與自然人相對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被奉為現代民法的源泉的傳世的羅馬法中有很多關于法人制度的術語,如Caput, Collegia sociatas等。羅馬法的精神傾向于將個人從家庭集體中分離出來,強調個人人格的重要性,在價值上表現了對于人性的尊重。在此基礎上,中后期的羅馬法將人格這一概念擴展到團體,共和國時期,國際和地方政府被賦予獨立的人格,而帝國時期對各種志愿行商業團體及宗教組織等主體性的承認可看作后世建立社團法人制度的標本或前身。另外。羅馬法中被譽為創舉的人與人格的分離更是為法人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后世,法人制度的建立與有限責任制度密不可分。在近代,法人的獨立人格性使各國的民商事法律尤其是公司法對于有限責任制度普遍接受。歐洲近代商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原有的無限責任制度不能滿足于投資者對于資金風險控制的要求。為了擴大再生產和擴張投資規模,有限責任制度應運而生,它規定了股東以其出資額對公司的債務承擔民事責任。
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等分股份,以可轉讓的股份作為責任限額的公司制度——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了現代公司的主流。各種有限責任的公司,以公司財產獨立地從事商品經濟活動,承擔民事權利義務,接受訴訟請求,標志著法人制度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1662年,英國的法律規定類似東印度公司的特殊公司中的股東,在公司發生虧損時,僅以持有股份的票面額為限承擔責任。19世紀中葉,英國《有限責任法案》通過,標志著股東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的制度正式成立。1896年《德國民法典》確立了法人概念,之后傳播影響到了全世界。
綜上所述,法人制度的建立肇始于國家制度和社會經濟發展,其中法人人格的獨立性是法人制度的核心。其含義是,當一個實體獲得政府承認因而具有以其自身名義實施法律行為,并與其成員和第三人相區別時,該主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人。而筆者認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在負債時其成員承擔有限責任則是法人制度發展歷程中與有限責任制度結合后糾纏不清的性質,成員的有限責任在法理上不構成法人成立的充分條件。有限責任制度是減少投資風險,平衡利益的手段,而其在商事領域與法人制度的結合并不影響法人概念的核心要義。《民法典》在民法通則基礎上的修改則成為該觀點的有力證明,筆者會在后文詳述。
二、中國法人制度發展回溯
新中國成立之后,各行業百廢待興,法律體系混亂不堪亟需破立。經歷了漫長的起草,1986年第一部民法通則正式頒布,它明確了三大民事主體——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并確定了幾大民事權利,可謂高屋建瓴,建筑好了我國民法大廈的框架。
其第三章關于法人的規定標志著我國法人制度的回歸和建立,對我國法人制度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法第36條通過18個條文系統界定了法人概念,雖未出現“有限責任”字眼,但第37條把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作為法人成立條件作規定。此外,在公司法及相關法律中無一例外都規定了公司以其所有財產為限承擔民事責任,從原理上限制了法人內成員對法人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可能性。根據學者考證,民法通則中有關法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最早規定可溯源至蘇俄1922年民法典,其規定國有企業為于國庫無關的法人,獨立承擔法人責任的規定令其自負盈虧,有利于打破戰時管理體制。筆者觀察到,2002年版民法通則未在法人領域做出任何修改。
在法理和實務領域對該民法條文質疑的此起彼伏,客觀上推進了我國對民法關于法人制度條文的修改。在2017版民法總則頒布之后,法人制度的規定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總則用了55個條文調整法人概念,與民法通則相比,細節處理更為精確,內容趨于豐滿。下文將簡略概括其修改部分。
1.將獨立承擔民事行為責任作為單獨一條從法人成立條件中剝離,成為法人一項成立后的自有性質,和一項需要承擔的義務。這從原理上尊重了法人的概念,將獨立承擔責任這一規定從條件移到結論,是與有限責任制度的原有混亂糾纏現狀的斷舍離。
2.在法定代表人造成損害,合并后的法人,設立分支機構,設立人為設立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等模糊條件下,明確規定了其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歸屬于法人承擔,進一步鞏固了法人的民事主體獨立性。
3.詳盡闡述了法人解散和法人終止的觸發條件,將可能發生的狀況盡可能的列舉清楚,有利于在發生法人糾紛時的法律審判。
4.遵循《民法通則》關于法人分類的基本思路,適應社會組織改革發展要求,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類。
上述民法典中的關于法人制度板塊的修改,基于西方法學界的主流觀點,將法人的概念和有限責任進行有限隔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之前非法人中合伙企業法律定位模糊的問題,其民事行為能力和權利義務不相匹配的狀態得以改善,合伙企業有了準確的非法人的定位。
三、實踐中的問題和關于民法典改動的思考
1956年民法通則頒布之后,關于法人制度的法律條文的討論就活躍于法律學界。學界討論一致認為,民法通則中將獨立承擔民事行為責任作為法人條件的規定,在西方法律之中均未出現,如著名的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均無相關規定。而國民法通則中法人部分的撰寫精神則是完全借鑒了蘇聯民法典。蘇聯法律這一精神還延續到了1964年版民法典,進一步將獨立承擔民事法律責任推及到所有類型的法人。
民法通則在第三十六條明確說明: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法人成立的條件之一,這里的民事責任獨立承擔,進一步強化了企業法人成員以其出資額為限對法人承擔有限責任的本質,在公司成立和糾紛解決等情況下常常被解讀為此。
這種規定間接地將有限責任和法人制度進行捆綁,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法人的本義。在法務領域被普遍解釋為一種在市場經濟轉型中,為加速確立國有企業獨立自主地位和吸引外資的激進手段。其符合時代背景的原因可概括為以下兩點:一是在公有制經濟為最主要經濟部門的時代,除國有企業等特殊組織,不存在投資者需要承擔無限責任的法人,法人與有限責任的捆綁無出現矛盾的反例。二是計劃經濟背景下,資本主義國家常見的杠桿經營或高負債經營沒有實踐土地,一般不會發生不能清償的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向新時代的今天,這一法條顯得不合時宜。這里關于法人含義的界定和法人成立的要件等規定存在明顯局限性,是由于:非法人機構如合伙企業法律地位成為巨大疑點,而且形式上登記為法人而實際上并不存在法人條件的一些組織在負債清償時的歸屬問題。這兩點成為改版民法通則中嚴重而明顯的缺陷,在事務領域中常常陷于未結,漏洞的存在于民法這種國家大法之中不能長時間存在。
民法通則第37條明確規定,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法人資格之一。這一規定就限制了實際上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合伙企業不能取得法人資格。針對這種質疑,理論界當時達成了一種共識,合伙企業可以在地位上介于自然人和法人之間,成為第三類民商事主體。但終究這種無法律依據的通俗理解不能為合伙企業證明,不能長期存在。
關于第二點,被濫用的法人成員有限責任屬性誘發了很多故意拖欠債務導致違約的事件。這一法律的漏洞經常被尋租者利用,成立一家不符合法人條件的皮包公司,拒接大額債務后宣布無法償還。法院判決時卻只注意是否具有營業執照等法人登記手續,給法人的債權人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一點被許多人所詬病,學界普遍贊同西方法人人格否認理論,這一輩人稱之為揭開公司面紗的法律面前,許多冒充法人逃避法律義務的公司顯出原形,作為傳統法人制度的補充和完善,有利于完成法人概念的實現。然而遺憾的是這一法律在我國未有明確確認,實踐也并不豐富,其適用條件在《公司法》第20條第3款。
民法典中關于法人制度最重要的改動便是將法人成立條件中獨立承擔民事行為責任一條抹去,從原理上切斷了有限責任制度與法人標準的捆綁,確定了法人確立制度的純潔性,尊重了法人概念的本義和起源。并在現實意義上,有助于法人和非法人機構地位上的明晰。
四、結語
法人制度被譽為法律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他對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管理體系建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稱之為民法的精髓。同時,由于歷史原因,法人制度與有限責任制度難解難分,常造成法人概念上的混淆和有限責任制度立法上的含混,一些非法人組織如合伙企業通常在實踐中不能確定法律地位。民法典在新時代對民法通則做大幅度修改,在刪除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法人要求之外,澄清了非法人機構的民事責任和地位,較民法通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文筆者希望借此一文簡單梳理,對大家在中國法人制度發展及現狀有簡略認識,對法律界同仁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范健.對《民法總則》法人制度立法的思考與建議[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0(02):26-30.
[2]高留成.法人制度歷史探源[J].社會科學論壇,2006(02):34-37.
[3]任爾昕.我國法人制度之批判——從法人人格與有限責任制度的關系角度考察[J].法學評論,2004(01):52-59.
[4]劉娟.從法律角度完善企業法人制度[J].經濟論壇,2002(18):55.
[5]李開國.關于完善《民法通則》法人制度的幾點思考[J].現代法學,1996(0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