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旭
【摘 要】2019年末一場突發性的重大衛生事件給世界人民帶來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現實的沖擊,讓我們開始反思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是否做到了知強行強。在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打贏戰役的有力武器,再次證實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久久為功的事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走綠色發道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關鍵詞】人與自然;“抗疫”;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一、反思人類對自然的態度
這場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病毒洶涌襲來,正向我們宣告著人類與病毒的斗爭未曾停止。似乎從人類肆無忌憚的征服自然開始,病毒就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宿敵。恐懼病毒迫使人們開始反思,在妥善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知與行上是否都有待提高。
第一,生態意識差,給人類生存帶來威脅。這場由動物宿主跨物種傳染到人類的病毒席卷全球。實際上,大自然中有很多野生動物都攜帶大量人畜共患的病毒。但若不是人類惡意侵入,病毒也只是存在動物體內。人類為滿足口腹之欲、獲得高額利潤,對野生動物殘忍荼毒,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扭曲的消費觀是生態意識差的直接表現。消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行為,但是不合理的消費模式卻是打破人與自然和諧的罪魁禍首。為刺激消費以增加生產和就業,很多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已經或正在被某些帶有商業目的的宣傳所誤導。人類追求健康、方便、時尚的生活無可厚非,然而這種愿望往往被商業宣傳所利用,經濟繁榮背后是以大氣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等生態問題為代價,反過來又對人類的生存產生負面影響。當前,各種錯誤的消費觀層出不窮,給地球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威脅著人類的永續發展。
第二,生態意識與行為不同步,是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毫無疑問,當前生態系統已被拉伸到破碎的極限,威脅著所有的生命。全球生態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已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生態文明的理念也在全世界蔚然成風。各種自然災害、生存危機論及宣傳生態理念的活動都在教化人類該從自然界主宰的人設中覺醒。人們漸漸有了一定程度的生態意識,但大部分人也僅僅是“知強行弱”。日常生活中污染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等不環保行為仍時有發生。人們往往為貪圖個人便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見,僅靠大力宣傳生態意識來教化人們成效并不顯著,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仍會成為威脅地球上生命生存的因素。
第三,氣候變化、溫室效應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研究表明,空氣中氣溶膠是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這也是導致病毒在世界大范圍傳播的原因之一。實際上,大量的氣溶膠和溫室氣體的產生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源頭。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量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形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氣候變化、溫室效應會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旱災、土地荒漠化、洪澇、熱帶風暴和颶風等自然災害頻發;會導致害蟲與病菌傳播范圍擴大,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發病率上升,流行性疾病傳播擴散迅速等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一系列生態問題產生。可見,溫室效應確實會對人類的生命安全,包括水資源、能源、生態安全都帶來極大的威脅。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打贏“抗疫阻擊戰”的有效武器
中國為打贏“抗疫阻擊戰”,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層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充分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抗擊疫情中的重要作用。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和地方生態環境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多次召開有關應對疫情的會議,積極主動地采取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舉措,努力做好疫情防控相關環保工作。
牢筑生物安全防線。在“抗疫”期間,中國各級政府和立法機關火速行動,采取一系列具體措施,不斷鞏固生物安全防線。首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公告,決定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嚴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活動。然后,國家衛健委和公安部也提出,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嚴打涉及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隨后,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天津、深圳、福建等各省市地區也相繼出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相關法規。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從源頭上打擊有關野生動物保護、走私洋垃圾等犯罪行為,依法嚴懲、依法追究直接販賣和走私者的刑事責任。
加強生態環境的監管,確保醫療廢物、醫療污水的安全處置。在抗疫的過程中,生態環境部先后發布了多項通知和工作指引,針對疫情期間醫療廢物與醫療污水的處置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具體措施,正面應對了疫情給我國帶來的生態環境風險。為防止由醫療廢物引起的二次傳染和環境污染事故等安全隱患,我國快速建立起疫情醫療廢物處置工作機制,并針對疫情修改固廢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防控疫情期間,確保水體的衛生安全,盡最大可能排除醫療污水帶來的安全隱患。各地方財政要在保障防疫經費的同時,加大對水源保護的經費投入,最大限度的支持水源保護。對疫情發生地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切斷病毒傳播途徑,對于非疫情地區加強水源的監測預警。
消除空氣安全隱患,切斷疫情傳播途徑。根據專家認證,氣溶膠傳播也是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要加強對病毒聚集區(如:收治患者的醫院和其他隔離場所)的空氣進行檢測,并采取有效的殺菌消毒工作。要重視公共場所(如:商場、超市、餐館、辦公室等地)的空氣流通和消毒滅菌。要保證凈化空氣的工作公開、透明化,消除民眾疑慮。
提高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養公民良好的文明生活習慣。人人傳播是造成此次疫情嚴峻的主要原因。要預防控制好重大疾病在人類社會中蔓延,就必須提高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在“抗疫”期間,我國政府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引導公眾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意識,深入開展相應的愛國衛生活動。努力培養公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增強民眾的生物安全意識,尊重和保護其它物種生存,拒食野生動物,減少病毒傳染途徑。幫助民眾形成綠色消費理念,引導公民在非常時期不搶購、囤積緊缺物資;提倡綠色出行、綠色的生活習慣,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和感染概率。
三、生態文明建設是久久為功的事業
從疫情中反思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再到生態文明建設在疫情中的凸顯作用,讓我們充分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久久為功的事業。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中國特色文明發展道路。
繼續全面提升大氣環境質量,緩解由氣候變化和溫室效應引發災害的現象。中國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探索低碳轉型發展路徑。制定了國家層面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性規劃;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立法;引領經濟社會進行低碳轉型;大力節能減排,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大力造林保護生態植被,增加碳匯;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和低碳城市試點;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如今,中國的大氣污染已經取得了突出成績,大氣污染防治已進入新的階段。中國將繼續用高度的政治意愿和決心以及有效防治措施,全面提升大氣環境質量,蒼穹藍天定會重新歸來。
努力提高公民生態意識,加快推動綠色消費發展。為提高民眾的生態文明意識,中國把生態文化宣傳納入社會、學校、家庭教育的全過程中。提高政府決策者和企業領導的生態自覺性,使生態文明思想納入決策程序和日常工作中;將生態文化普及納入社區建設中,使廣大民眾自覺接受生態文化,形成良好的社區生態文化氛圍;將生態理念的培養貫穿于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態價值觀,養成尊重和保護自然的習慣;重視家庭教育,家長言傳身教引導孩子自覺遵守環境道德準側,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價值觀。濃郁的生態文化氛圍,會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
制度與法治為生態意識轉化行為保駕護航。運用好獎懲措施是讓生態意識與行為變為“知強行強”的關鍵。近年來,在推動綠色消費的層面,國家從頂層設計上推動綠色消費,建立引導綠色消費的法規和制度,鼓勵消費者實施綠色消費,用獎勵措施強化人們正確的消費行為。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有關保護野生動物、植物及棲息地的法規和措施,安排專項經費和資金對動物及棲息地進行保護。在垃圾分類層面,積極推動地方立法,用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扭轉人們行為的負強化因素。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頂層設計的作用,構建起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運用法治思維和方法治理生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充分彰顯了重建綠色家園的膽識與魄力。
為建設美麗中國,未來中國將繼續把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國將繼續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繼續貫徹“執政為民”的理念,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生態環境問題;繼續加強生態修復、建設和保護的系統整合,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科學治理;繼續堅持保護環境,法治先行的原則,加快制定和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用最嚴格的法治保護環境;繼續“加快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與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繼續秉持團結協作的原則,承擔應盡義務,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此次疫情大考,堅定了中國踐行綠色發展的決心和信心,必須用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態度對待生態文明建設。面對發展的新階段和新形勢,中國將會繼續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上,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美國,繼續為人類的永續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9.
[2] 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