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桃
2020年11月1日,由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承辦,成都空林琴館、成都市青羊區音樂家協會協辦的《空林琴音之“蜀聞秋瑟聲”古琴音樂會》,在四川省歌舞大劇院成功舉辦。本次音樂會是“成都蓉城之秋音樂季”中天府雅樂的古琴展演系列活動之一,空林琴館的本場古琴音樂會,是其近一年的沉淀之作。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為了積極傳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并更好地傳承、推廣蜀派古琴藝術,空林琴館于2008年9月11日成立。琴館先后有三千多人在此學習古琴藝術,還成功舉辦了古琴音樂會、雅集及專題講座活動近百場,讓古琴之樂惠及近萬人。空林琴館館長李雪梅連續三年被評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琴館也于2019年被評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至今,空林琴館成立已有十二載,光陰一晃而過,但空林人始終堅持以高專業度的態度來傳遞最純粹的“蜀派琴音”。

《空林琴音之“蜀聞秋瑟聲”古琴音樂會》上,空林琴館的演出保持著一如既往的高水準。有自遠古而來的《神人暢》煥然一新的呈現,有古琴名曲《流水》《搗衣》《佩蘭》《平沙落雁》《普庵咒》經典傳統的演繹,有琴箏特別改編的《醉漁唱晚》和古琴新創作作品《水》《山水情》獨特新穎的表達。這一出琴箏與人聲的精彩演繹,無一不彰顯出空林琴館的專業性和其表演的創新性。
在本場音樂會中,每一曲都有其妙義,每一首都蘊含巧思。
琴曲《神人暢》特采用打擊樂與古琴結合,并將傳統打擊樂和東亞打擊樂結合,表現遠古祭祀時的神秘色彩和舞蹈時人們手舞足蹈的歡樂景象,用古琴表現出神仙縹緲高潔的形象,形象地表現出了此曲中神與人交流對話的主題,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琴曲《平沙落雁》為琴簫合奏版本,琴的深沉和簫的悠遠相得益彰,君子逸士的形象被寄托于琴簫聲中,在琴簫交融中穿越歷史與今人相見。
《關山月》由小朋友演奏并吟唱,主要突出的是傳統文化在小朋友身上的傳承,這也是空林琴館開館以來一直堅持的理念和宗旨。琴聲與歌聲交融,用童聲吟唱琴歌,伴以沉厚的古琴,古樸不失大氣。
《普庵咒》為南宋普庵禪師所作,本為佛教咒語,有蕩滌邪穢、安心懷護之妙。原曲為梵唄之歌,后譜入琴曲。彈奏者如沉溺在古琴那樸實低緩而又沉靜曠遠的音聲之中,而聽者也由躁入靜,進入物我兩忘的寧靜。本曲特別采用了佛門法器:磬和木魚,力求還原普庵禪師最初吟誦咒語之態,使聽眾猶如在山中古寺聆聽佛法琴音。
琴曲《山水情》是曾榮獲數項大獎的動畫片《山水情》的主題音樂。原片敘述了細雨綿綿的秋日之中,老琴師與漁童結下了高山流水之情誼的故事。本曲由空林琴館館長與其女共同演出,兩人通過琴音對答,再現短片中老琴師與漁童習琴對話的場景。
琴曲《醉漁唱晚》被特別改編為古箏、古琴與人聲重奏,古箏清遠、古琴深沉、人聲空靈,三者結合表現出一個“醉”字。此曲之“醉”非“甕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之醉,而是漁人的醉后狂歌、豪放不羈。一首琴曲聽罷,頗得“誰能惹得閑煩惱”的瀟灑。

合奏曲《流水》在傳統的基礎上將“72滾拂”創新演繹,利用合奏層層推進,使聆聽者仿佛跟隨青城山的點滴山水最終匯入都江堰的江水之中,大氣中不失細膩,回味起來意猶未盡。
每曲結束時,臺下的觀眾都以最熱烈的掌聲回饋給演出者,當最后一曲結束后,許多觀眾久久不愿離去。他們還徜徉在美妙的音樂中,回味著清麗飄逸的琴聲,享受著連綿不斷的流韻。很多琴友對本場音樂會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對于空林琴館和當晚所有演職人員來說都是極大的鼓勵。 辦一場音樂會并非易事,更何況這是一場近乎完美的音樂會。《空林琴音之“蜀聞秋瑟聲”古琴音樂會》的成功離不開所有演員的刻苦排練,也離不開所有幕后人員的奔波忙碌。正因為他們的辛苦付出,才能換來本場音樂會的圓滿完成。
鬧市里的空林小院,隱于塵煙,止于繁囂,遇草木花鳥而安。空林中的琴館小筑,恪守初心,永不止步,以蜀派古琴為業。正是因為聽眾的熱情,正是因為琴者的堅守,讓空林琴館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在感恩中走過十二年,并昂首邁向下一個十二年。
(本文圖片由空林琴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