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歆彧
坐在公交上搖搖晃晃,偶見有車手騎著摩托呼嘯而過,轟鳴的馬達聲實在令人心馳神往。
難言的困倦襲上心頭,思緒卻如水中蜉蝣一般不斷溯回。
我想起年幼時,因為容易暈車,所以大多閑暇時候出門,媽媽都會帶我坐路口的摩的。那時的我小小一個,被兩個大人緊緊夾在中間,只能側著頭,看路邊一閃而逝的風景。風聲和馬達聲分不清誰更吵鬧,卻比任何時候都更讓人覺得沉靜。
想來是因為那個年代的經濟水平還不夠高,摩托車相對廉價和便捷,所以在那時候很是常見。二叔的朋友也是我家的鄰居田胖子就有一輛。我至今不知道田胖子的全名,只叫他田叔,田叔人很憨厚,記憶中的他臉上時常帶笑,二叔還沒結婚的時候,他已經有了孩子。田叔和我二叔關系很好,時常一起騎著摩托出去辦事或是游玩。然而好景不長,某天我放學回家便突聞噩耗,田叔在家附近的大路上出了車禍,沒救回來。
似乎人類在面對遙不可及的危機時,總是會僥幸一般地不去相信不去理會,直到災難降臨到眼前。
從那往后,周邊騎摩托的人就漸漸少了起來,家里有些條件的,也都選擇了買車,再過幾年,經濟發展起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車,公共交通也越來越便利,讓我念念不忘的摩的,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就已絕跡了。
假如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心中的摩托車的話,那無疑是“危險又迷人”。危險自不必說,摩托車最大的魅力則在于,作為一個工業化的產物,人們對它的駕馭,無異于對自己命運的掌控。
如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所表達的那樣,工業社會之下,每一個人都成了社會機器的零部件,沒有思想沒有自由,除了按部就班履行職責別無他法。此時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有些人可以靠游戲、視頻來逃避現實、緩解壓力,自然也有人想要靠“速度與激情”來宣泄自我。
還記得去年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紀錄片《不老騎士》,那是一個關于五位平均年齡81歲且各自身患重病的臺灣老人騎摩托車環島13天,1139公里,只為完成年輕時的夢想的故事。看過它的人,相信只要心中有過夢想,就難免不被觸動。
而我只希望,等到自己了無牽掛的那一天,也能像他們一樣,為了自己,勇敢上路,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