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花

摘 要:文化與旅游的強強聯手,為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無限可能。充分挖掘文化的無限潛能,為旅游注入靈魂和內涵,才能助推旅游發展一路領先。所以說,創新文化服務形式,成為當下旅游發展的新引擎。
關鍵字:全域旅游;文化創新;特色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文旅融合的今天,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兩者相得益彰。文化與旅游的強強聯手,為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無限可能。充分挖掘文化的無限潛能,為旅游注入靈魂和內涵,才能助推旅游發展一路領先。所以說,創新文化服務形式,成為當下旅游發展的新引擎。
自2018年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合并以來,全國各級文化和旅游單位相繼合并掛牌。兩年來,銅川市文化和旅游系統不僅實現了機構的融合、人員的融合,還有心理的融合,理念的融合。大家漸漸融入這個新的家庭里面,各自以主人翁的姿態,為城市發展旅游出言獻策,新的發展理念的高度契合,讓整個城市發展思路明晰了然。從頂層設計開始規劃整個城市全域旅游發展,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導向、新的發展路徑,使整個城市呈現一種昂揚向上、蓬勃發展的新態勢。當然在融合期間,也有偏差和碰撞,有人認為全域旅游就是“全面開花”,有人認為全域旅游就是“上大項目”,有人認為全域旅游就是“無景點旅游”,只要拿到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牌子就是“功成名就”。
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頂層設計需要進一步完善。
文旅事業融合的相關政策目前還停留在宏觀層面,大家思想的融合度還不高,觀望懈怠情緒依然存在。特別是與之相關的政策文件太少,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行業發展的政策銜接得不夠緊密,缺少整體規劃。
(二)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足。
文化資源的旅游作用開發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形成文化事業與文旅產業開發的良性互動局面。全市各景區相對獨立,還沒有形成大的旅游發展觀,景區文化內涵不足,景區空間缺乏縱深,特別是藥王山廟會這樣的活動,仍擺脫不了廟會舉辦期間游客多,淡季游客門口羅雀的尷尬窘境,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特色文化名鎮、村落旅游發展產業存在功能挖掘不足等問題。
(三)公共文化設施總量有限。
全市公共文化設施功能不完善、設施建設基礎薄弱問題依然存在。全市沒有標志性文化場館、博物館、展覽館和休閑中心。全域旅游的大發展格局還未形成,鄉鎮、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施設備陳舊,無法適應現代、綠色、創新的發展需求。
所謂全域旅游,就是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它是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是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二、全域旅游鮮明的特征
(一)要素全域配套
樹立“旅游即生活”的理念,適應大眾旅游時代的旅游需求變化,豐富全域旅游生活的要素,優化結構。以深化供給側改革為引擎,激活存量、創新增量、提高質量,推進旅游業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升級,引領和拉動大眾旅游生活的綜合消費。
(二)資源全域整合
樹立新的旅游資源觀,把旅游發展融入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整合區域內的人文、地理等文化資源,拓展旅游生活空間,集聚打造旅游新景區。
(三)產業全域融合
把握旅游產業關聯度大、綜合性強的特質,以“+旅游”促進旅游業,促進當地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在更大的空間里共榮共生,創造更多的旅游新產業、新業態,構建大旅游產業新高地。
(四)服務全域提升
全域旅游產品為王,服務是道。實現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全域化,尤其要注重把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實現旅游要素和服務的區域全覆蓋。同時,把優質服務從旅游行業拓展到全社會,提高各個“窗口”的服務水平,以人為本是全域旅游中服務的生動體現。
(五)社會全域參與
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鮮明特征。全域旅游需要堅持政府主導,更需要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讓當地居民和游客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初衷和標志。讓當地居民積極參與,既是旅游發展的受益者、旅游生活的享受者,又是旅游產業的創業者、旅游生活的服務者。
當然,全域旅游終極目標還要實現市場全域管理,營銷全域統籌,環境全域協調。要打造全域旅游的新局面,首先要樹立全域旅游的新理念,從頂層設計開始,以全域為核心,以創新為導向,以特色為目標,打造高度融合的新局面。作為群眾文化單位,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我們怎樣才能為全域旅游增光添彩呢?
三、創新發展的措施建議
(一)打造區域拳頭產品,設計旅游特色線路
銅川是個人文小城,這里有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大畫家范寬、書法家柳公權等文化名人,有千年陶瓷古鎮陳爐、有玄奘譯經圓寂之地玉華宮、有佛教旅游圣地大香山、有紅色革命根據地照金等等。當前,各旅游景區線路各異,景區相對獨立。在全域旅游的推動下,我們首先要從頂層設計入手,找到一個最佳的切入點,即游客最明確的觀賞點。充分挖掘景區文化內涵,將景區和文化高度融合滲透,全力打造城市一個拳頭產品,讓它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支撐起整個城市的靈魂。通過一點帶面的思路,將全域旅游的理念通過名片景區滲透、輻射、帶動整個城市的旅游發展。所以說,當前,我們必須深度探討象征城市精神的文化景區,努力打造區域拳頭產品,設計一條集觀賞、度假、休閑、娛樂為一條的經典路線。
(二)深度挖掘人文資源,提升景區文化內涵
《藥王山廟會》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每年廟會期間,我市都會舉辦大型藥王祭祀活動,通過群眾文化演出、非遺文創產品展銷、廟會唱大戲等形式,營造濃郁的祭祀氛圍。文化館要長期不遺余力地去調研、考察、鼓勵非遺項目產品的創新與研發,為他們的創作和銷售搭建平臺。要指導藥王山景區的管理及研發,不斷升級景區服務、景區的環境,強化景區的文化內涵。不斷加強歷史文化的宣傳、通過視頻、演示、觀摩和體驗等形式,可以將銅川所有非遺項目展示展覽,突出銅川文化的高度和深度。讓游客留戀景區的景色,著迷銅川的文化,形成獨特的銅川印象,銅川體驗。這樣多角度、多渠道地展示,有利于銅川的宣傳和推介。可以通過“非遺+旅游”的形式,幫民間藝人打開銷售渠道,為景區注入持續不斷的能量。景區可以根據需要,為耀州窯陶瓷、耀州的火亭子、泥塑、刺繡、宜君剪紙、農民畫等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提供創作坊,增強景區的文創產品的研發和銷售,以獨特的地方文化產品吸引游客的觀光和消費。這樣既解決了民間藝人的產品銷路問題,同時又提升了景區的品位,增進了旅游收益。我想,只有雙雙聯手,讓非遺文化真正的“活”起來,城市全域旅游融合發展將會更生動、更蓬勃、更持久。
(三)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升全域旅游品位
如果以藥王山景區為核心,用“文化+旅游”的形式,撬動本土旅游新熱潮。耀州為古華原,周邊集聚了多元建筑文化、抗戰文化、歷史名人文化、歷史制度文化、傳統市井商業民俗文化于一體,形成了獨特的老街文化,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吸引著熙熙攘攘的游客。當下,我們可以在耀州區借助“林徽因故居”,打造一條民俗文化風情街,將銅川所有的民俗文化(茶藝、酒莊、雪花糖工坊、皮影制作)、非遺文化(戴虎頭帽、體驗泥人制作、石頭文化、紅色展覽)、民俗小吃(鍋盔家辣子、小丘刀藜面)集聚這里,借用古式建筑的風格,還原古華原的本色。既帶動了周邊群眾的創業效益,又為游客提供了休閑、娛樂的空間。
游客參觀藥王山,回歸自然,放松身心。白天可以在風情街品特色小吃咸湯面、窩窩面、夜晚玩特色民俗(火亭子)游藝,然后自然入住特色民居(四合院)。還可以在藥王山廣場觀看當地群眾文化活動演出,了解當地風俗民情,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享受現代旅游的樂趣。或者走進現代、時尚的銅川博物館、銅川書畫公園,和群眾一起走進詩意的棲息地,與歷史邀約,與文物對話,與群眾共舞??傊?,一定要不斷豐富該景區周邊的各種文化設施,凸顯文旅公共服務的群眾性、豐富性、特色性、便利性,讓這條既古老又年輕的老街,不斷嬗變新生,用傳統民俗特色助推全域旅游。
(四)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增強全域旅游動能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利用周末時間,帶上家人去一個環境好、有特色的地方是享受生活的一種新方式?!班l村+旅游”的形式正是迎合了當下人們的消費觀念。在“以文強旅,以旅興文”的今天,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發展,鄉村旅游豐富了旅游的視野和體驗,兩者是互利互惠雙贏發展的。全域旅游改變了傳統旅游業同質單一的狀況,有效地將鄉村地區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融合起來,不斷培育鄉村地區新產業新業態。與農業融合發展,可以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比如周陵的草莓基地,融銷售、采摘、休閑于一體,成為我市美麗休閑鄉村的典范;與加工業和養殖業融合發展,可以延伸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比如印臺的蘋果,已經形成一套科學高效的產業鏈;與教育、文化、衛生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形成鄉村研學旅游、紅色研學旅游、鄉村健康旅游等新的項目,比如紅色照金革命教育基地,成為干部學生研學教育的好地方。從生態宜居的角度看,發展全域旅游注重加強資源環境保護,有利于更好地推進鄉村生態環境的優化、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同時,加強傳統村落建筑、古村古鎮遺址、歷史文化等人文資源的保護,也是一大特色。我市王益區打造的秦人村落,既保護了傳統民俗風情,又助推了最美鄉村發展。宜居的花溪谷、福地湖、金鎖的石林、照金牧場等,山美,水美、人更美,集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體,是周邊游客周末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總之,文旅融合是時代的要求,是使命也是責任,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一定要樹立全域旅游大的旅游發展觀,以城市引領性風采開創文旅發展新格局,從頂層設計開始,規劃城市全域旅游的方向和高地。以文化為推手,創新發展理念和思維,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為區域旅游注入新業態、新動能,為城市旅游發展保駕護航。
(銅川市群眾藝術館)
參考文獻
[1] 范周:《文旅融合,城市發展新動能》.《中國文化報》,2019年1月21日。
[2] 丁春文:《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旅游文化的挖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
[3] 熊正賢:《文旅融合的特征分析與實踐路徑研究》.《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