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音
《花冠病毒》8年前出版,很多情形,在現實中,復刻般上演。當年首印40萬冊的《花冠病毒》很快被買斷了貨。有人說,這書“神預言”,但作家畢淑敏不這么看自己的作品,她說:“那真不是我的本意。”
2003年,她曾深入北京抗擊非典一線采訪。
8年后,讀了大量的書,做了很久的功課,甚至無數次在夢中見過病毒鮮艷而瑰麗的模樣,她終于交出了一部長篇小說《花冠病毒》。小說的封底上寫著,“20NN年,一種極其罕見的嗜血病毒——‘花冠’突然襲擊燕市,這座擁有千萬人口的都市,淪為獵物。”
天崩地裂,想象成真
關于新冠病毒,畢淑敏并沒有比普通人知道得更早。“最初是從電視里看到,立馬給武漢的朋友打電話,問近況如何?他們似乎沒有什么特殊感覺,答一切如常。但我經歷過非典,知道這種不明原因的肺炎,很可能蘊含著深重的災難。”于是那些天,她非常關注新聞報道,“后來有幾天沒消息了。是突然好轉了,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還是潛伏著人為的因素。不得其解,心中萬分不安。”畢淑敏心有余悸地說,當她聽到鐘南山教授宣布“人傳人”時,“剎時間只覺天崩地裂”。
這天崩地裂,是因為她了解病毒,了解城市,也了解人性。“我在非典采訪中,涉及到各個層面,得到的信息量比一般人要多一些。《花冠病毒》的寫作,也非急就篇,是在非典結束大約七八年之后。我得以有更多的時間來收集資料和沉淀思考。”所以,她得出了“人類和病毒必有一戰,甚至多次血戰”的結論。關于瘟疫爆發之后的那些情況,畢淑敏冷峻地說,“都是可以想象出來的。”
比如物資缺乏,是可以想象到的,“任何災難時刻,對于一個人口大國,民眾的自保本能就是囤積生活必需品。城市儲備再豐富,也經不住這種極強求生欲下的物資‘擠兌’。”她進一步說明道,“我很擔憂,若在一個超大城市發生瘟疫,會讓問題變得極為復雜和令人驚懼。”于是,她選擇了一個千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落筆。
曾經聞過SARS氣味
驚懼的感覺,這些年從未遠離過畢淑敏。2003年的那次采訪非典,從5月橫跨至7月,輾轉北京接治重癥病人較多的佑安醫院、朝陽醫院、小湯山醫院,還有北京疾控中心、基層防疫站和軍事醫學科學院等等。
“與SARS病毒如此貼近,我覺得自己聞到了它的味道。”畢淑敏頓了頓說,“病毒是沒有味道的,我聞到的也許是排泄物和消毒液混合的味道。但袋子密封非常嚴,這味道也是聞不到的,只是我充滿驚懼的幻覺。”
采訪中最深刻的記憶還是感動。“那些醫生護士,我如果在私下場合再見到他們,是不認識的。我沒見過他們的臉,但我記得他們的聲音,記得他們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畢淑敏說,當時非典病毒習性兇猛未知,為杜絕病毒糞口傳播,病人的排泄物不能直排到抽水馬桶中,必須排在便盆內,然后撒入消毒粉,由護士用攪拌棍手動攪拌消毒。“你可以想象這種工作的骯臟和危險。一個護士一干不知多少天,直到被傳染,自己也成了病人。我問這個護士,難道不能機械化?護士說,‘哪里來得及造個機器呢?’大疫過去了,人們就忘了。”畢淑敏說,這個細節讓她記憶非常深刻。
共同戰斗,須有信心
武漢抗疫,已是一場14億中國人的共同戰斗。

小到每個普通人。畢淑敏這個春節過得寂靜而簡單,“我連春晚都沒有看完就睡下了。因為好的完整的睡眠,對身體的抵抗力非常重要。”大年初一吃的是速凍餃子,買菜需要外出,得盡量減免,“一是我和先生都已年近七十,保護不好自己,就是給子女和他人添麻煩;二是我家口罩基本用罄,現在都是舊口罩噴酒精晾干后再用,隔離效果不一定完善。”
也大到家國天下。身在北京的畢淑敏很關注疫情的發展。“我會為醫務人員的英勇獻身而落淚,也為一天天增長的病患數字而憂心如焚,更望眼欲穿地期待解藥和拐點的出現。”
這位有著心理醫師資格證的作家,在《花冠病毒》的自序中寫道:“在身體和心靈遭遇突變,就像本書中出現的那種極端困厄情況,最終能依靠的必是你的心理能量。”8年過去,她依然認為心理能量非常重要,“現在還沒有特效藥,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我們的心理不被摧毀,然后調動我們機體的所有力量來與病魔抗爭。”
如不悔改,災難不遠
展望前方,畢淑敏說,她相信中國人民一定最終能戰勝疫情,補充道:“教訓慘烈,會汲取了吧?我對人類的良知抱有審慎的信心。真的不思悔改,災難肯定會在不遠處等待我們。對這一點,沒有僥幸。”她繼續憂心忡忡道,“為什么要寫《花冠病毒》?就是害怕瘟疫的再次襲來。上次已經很明確地鎖定了野生動物是病毒的宿主,但人們還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繼續重蹈覆轍,大啖野生動物,甚至把這當成榮耀和不同凡響。多么愚昧和危險的想法和行為。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會奇怪他為什么不吸取教訓?我們再不能跌倒第三次了。”
在小說的封底,畢淑敏問道:“人類與病毒的血戰還在繼續,命運將把他們帶向哪里?”畢淑敏自問自答般說,病毒遠遠比人類更為古老。“如果一定非要說誰是地球主人,病毒一定比我們更有資格。病毒肆虐,它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異?為何從原來的狀態奔逸而出,瘋狂地侵襲損害人類?我們如何與大自然的各種生物和平共處在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思考。不然的話,災難驟起時,我們不知道它從何而來;災難離開時,我們也不清楚它因何而去。”如果只能跟讀者說一句話,畢淑敏想說——敬畏所有的生命,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源自“夜光杯”)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