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小戎
英國哲學家威廉·歐文在《打臉:辱罵為何會傷害人以及為何它們不應該讓人感覺受到傷害》中說,辱罵主要跟階層有關,辱罵是人們降低他人等級的方式。
2013年5月,英國拳擊手柯蒂斯·伍德豪斯驅車100公里,去當面質問一個在網上對他出言不遜的人。這個人在網上說,伍德豪斯丟掉了他的輕量級冠軍“非常丟人”。伍德豪斯懸賞1500美元,搜尋到這個人的家庭住址,然后開車趕過去。那個人立刻道歉,拳擊手就返回了。加拿大喜劇演員內森·菲爾德則發出這樣的挑戰:“如果你能在推特上傷害我的感情,我就用支付寶付你50美元。”
人類繼承了許多進化得來的沖動,要想不進監獄、享受文明的成功,我們就得克服這些沖動,包括罵人的沖動和挨罵時變得憤怒的沖動。“大部分人認為辱罵是問題。實際上辱罵是問題的表征,我們天生就要玩社會等級游戲。這是一場無法獲勝的游戲,因為如果你比別人低,你就會覺得不爽。如果你在他們之上,他們就會攻擊你,也會令你感到不爽。如果你停止玩這個游戲,辱罵就不會傷害到你。”
博爾赫斯也提到辱罵與身份的關系:“一個常見的罵人詞匯表可以表明論戰者的身份。在人們談生意時,為了避免唐突或非正常情況而使用的‘先生’如果寫出來,那也是罵人的話了,博士是另一種詛咒方式。有個意大利人拿歌德開心,寫了一篇短文,不斷地稱歌德為沃爾夫岡先生。這差不多是一種諂媚,因為這表明他并不知道還有很多反對歌德的真正論據。”
在遭到辱罵時,威廉·歐文建議人們向古代的哲學家們學習,去追求真正的價值,不要去理會別人怎么看你。他前一本書叫《生命安寧: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作家往往是內心脆弱的聰明人,因此他們罵人時罵得很有趣。政治家也罵人,這不是因為他們內心脆弱,不然他們就承受不了競選的壓力,而是因為他們意識到惹人笑勝過講道理。如果辱罵很有趣,人們的回罵也很有趣。
實際上,許多罵人話的鑒賞家都認為,辱罵的最高形式是機智的反駁。比如,漢弗萊·博加特說,他很喜歡女演員伊爾卡·徹斯的新書,他說:“順便問一下,誰替你寫的呀?”徹斯很不高興,博加特懷疑她用了“影子寫手”,就反駁道:“很高興你喜歡那本書。順便問一下,誰替你讀的呀?”劇作家馬克·康奈利正坐著吃飯,有人走到他身后摸他的光頭說:“馬克,你的頭摸起來感覺跟我妻子的屁股一樣光滑。”康奈利伸出手摸摸自己的頭說:“誠然,誠然。”
除了向古希臘的哲學家學習如何面對辱罵,英國紳士的態度也值得效仿。1933年,博爾赫斯寫過一篇《辱罵的藝術》。文章最后說,德·昆西提到,在一次神學或文學爭論中,有人向一位紳士臉上潑了一杯葡萄酒。這位紳士一動不動,對潑酒的人說:“先生,你這樣是離題了。現在,如果你樂意,可以談你的論證了。”博爾赫斯說:“說這話的人是亨德森博士,大約1787年逝世于牛津。除了這幾句公正的話之外,他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回憶,但這幾句話已經是充足、漂亮的不朽。”
歐文建議人們在遭受辱罵時要保持克制,但如果挨罵時你完全沒有反應,罵人的人也會因為自己罵得無效而感到受挫,因此變得更加憤怒。保持克制的另一個結果是把自己變成受氣包,對方罵得更起勁。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經邀請一家諷刺性報紙取笑他,克爾凱郭爾后來感到后悔,因為該報接受了他的邀請,把他變成了全城的笑柄。他說,這一經歷就像活活被一群鵝給踩死了。這個比喻很契合“辱罵”(insult)一詞的拉丁語詞源insultare,意思是“踐踏”。
(源自《三聯生活周刊》)
責編:胡祖義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