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俊盛 謝穎 陳雷
摘要:某車型在試驗場進行強化耐久性試驗時,行駛致9000km時,下擺臂發生斷裂,經過多方面分析,找到擺臂斷裂的原因,使用optistruct的自由形狀優化,對斷裂位置進行結構優化,使其滿足強度耐久需求。
關鍵詞:下擺臂;強化耐久;optistruct;自由形狀優化
0? 引言
某車型在試驗場進行強化耐久試驗時,在車輛行駛9000km時,下擺臂上與減震器相連的位置發生斷裂。經判定,排除了材料與工藝等問題,此次斷裂屬于結構設計缺陷。CAE分析結果顯示,原設計存在疲勞斷裂風險。本文詳細闡述了利用optistruct的自由形狀優化方法,得出優化的方向,與設計部門確認可行性后,得出最終優化方案。
1? 模型介紹
下擺臂連接轉向節、副車架、穩定桿、彈簧及減震器。采用4mm二階四面體單元,模型共包含61867個單元,下擺臂與轉向節、穩定桿及阻尼減震器的連接使用rbe2,與彈簧及副車架的連接使用rbe3。下擺臂材料為鑄鐵,質量為19kg。斷裂位置發生在與減震器連接點的附近。
2? 模型分析
2.1 原結構仿真結果
經研究發現,在行駛過程中,減震器推力過大,使下擺臂發生疲勞破壞。采用慣性釋放,模擬在行駛過程中減震器最大推力10000N,方向沿著減震器的方向。采用None觀察結果,最大應力為304.7MPa,最大應力位置與斷裂位置一致。
2.2 自由形狀優化
使用optistruct的free shape優化功能,先使用殼單元,做出可優化的最大空間,將下擺臂質量及應力,設置為response,應力響應作為約束,設置上限為200MPa,質量響應作為目標,設置為最小。
對比優化的第一步與最后一步發現,在該工況下,在左側起筋,比右側起筋更高效。(圖4)
2.3 優化后仿真結果
根據自由形狀優化的結果,結合實際的工藝,在斷裂位置,順著臂的邊緣,增加了一條筋,再次進行相同工況的仿真,最大應力為217.2MPa,優化效果明顯。(圖5)
2.4 試驗驗證
新的下擺臂安裝到試驗車上,進行強化耐久試驗,跑完強化歷程15000km,下擺臂為發生斷裂,驗證了優化方案的有效性。
3? 結論
通過自由形狀優化,為設計提供參考,使下擺臂最大應力從304.7MPa降到了217.2MPa,優化后的下擺臂,滿足設計要求。驗證了自由形狀優化是有效和可行的。
參考文獻:
[1]蘇玉珍,李成,賈紅雨,楊潔.某車型車架的有限元分析[J]. 機械設計與制造,2009(08).
[2]楊榮山,黃向東,袁仲榮,趙克剛.多目標優化方法在懸架幾何設計上的應用[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7).
[3]汪浩然,程潔.PROFINET技術在旋轉機械臂控制系統的設計應用[J].內燃機與配件,2018(22):209-210.
————————————
作者簡介:廉俊盛(1990-),男,碩士, 研究方向為CAE結構耐久;謝穎(1987-),女,本科, 研究方向為CAE結構耐久;陳雷(1981-),男,碩士, 研究方向為C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