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帆
提到非遺,很多人腦海中閃現的詞就是“鄉土氣息”“老古董”,甚至連“非遺”這個詞更是從未聽過,認為是什么高深莫測的詞語。其實,非遺在我們身邊處處都是,對于漢中人民來說,蒸面皮的技藝是非遺,制作核桃饃的方法是非遺。非遺沒有沒落,物質匱乏的年代,它們是大家的選擇。而現在,我們在賦予它們新的形式來融入我們的生活。
但傳統非遺在某種角度上來講確實在消亡,它面臨著學習周期長、工作效率低、操作復雜、實用性差等問題。在這個物欲橫流,飛快發展的時代,很難有年輕人愿意靜下心來欣賞、學習這些東西,人們大多數都是走馬觀花,看個熱鬧。其次,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具有特殊性,與其說是保護非遺,不如說是保護傳承非遺的這一整條產業鏈,從原材料到傳承人,缺一不可。
現如今,非遺在服裝設計、音樂創作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并非沒有商業價值,只是我們應該在它原本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其適應時代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年輕人應該承擔起保護、傳承非遺的責任,不僅僅是在傳承非遺,更是在傳承我們的民族之魂。
在這方面,李子柒在盤活非遺經典、弘揚傳統文化上是值得借鑒的。她是2019年討論度最高的一位網紅人物,當然,與其說她是一位網紅,我更愿意說她是位“非遺代言人”。她以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美食文化為主線,圍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拍攝了很多展示中國人最真實、最古樸、最向往的傳統生活的視頻。在曲徑通幽的環境中劈竹燒墨,削樹熬紙,擷毛制筆,描圖鑿硯。優美的桃源意境、古典的生活方式、優雅的漢服裝扮讓我們眼前一亮,不禁想起了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美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良田美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萌發“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的感慨!再加上李子柒素顏出鏡,身披漢服,長袂飄飄更給人一種“經珠不動凝兩眉,鉛華銷盡見天真”的穿越美感。她在中國全網粉絲數量已經超過2000萬,視頻累計播放量也超過30億!李子柒不僅在中國很紅,粉絲很多,她在國外的YouTube網站上也非常受歡迎,粉絲已突破500萬。在她將自己所制作的視頻放到外網之后,“歪果仁”們也立即被她視頻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了,幾乎每個視頻下面都有成千上萬條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各種不同的花式夸贊和告白,平均點擊率都在200萬以上,最高甚至達到了2200萬!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忙于生活,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忙得不亦樂乎,我們都曾幻想著去追求詩和遠方,無奈擺脫不了眼前生活的茍且。突然有一個人打破了這個僵局,尋找到了精神中的桃花源、靈魂中的棲居地,她用行動做到我們渴望不可及的生活,于是我們開始關注、開始震驚、也開始艷羨起來。
另一方面,李子柒的作品與生活對話,與文化接軌,與時代共振,正是這樣傳統而具有民族風的文化讓人們產生了視覺沖擊和文化共振,同時也向世界打開一個多元而又美麗的當代中國。
網民們常說:網紅界“一夜爆紅”有三大法寶——整容、自拍、開淘寶,千篇一律的作秀形式也使我們的視覺產生疲勞,有時大家不自覺會聯想到“老鐵”“點贊”“666”“走起”等非常令人反感的詞語,這樣的詞語和視頻內容不僅沒有創新,還會浪費公共網絡資源。而李子柒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無需多言,不用解釋,將最美的作品持續性輸出。她以創新為源泉,以文化為基石,以美食為主流,以現代技術為媒介,再加上自己對生活獨特的認知和追求,成為自媒體時代的一股清流。所以任何東西都不能在趨之若鶩中束縛了自身,更不能在人云亦云中迷失了本真,對傳統多一些敬畏,對生活多一些誠意,對作品多一些思考,這才是創新的態度。同樣的經驗,也適用于非遺傳承上。
現如今,信息媒體時代,網紅經濟潮流一浪高過一浪,以一位年輕貌美的時尚達人為形象代表,以紅人的品味和眼光為主導,進行選款和視覺推廣,在社交媒體上聚集人氣,依托龐大的粉絲群體進行定向營銷,從而將粉絲轉化為購買力的模式確有成效。故宮博物院目前在這一套路的探索中可以說是做得最好,他們設計了約200件故宮元素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包括“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黃袍加身T恤衫,格格王爺之類的人偶冰箱貼,狀元郎娃娃,金榜題名筆等等,蘊涵傳統文化的文物不再靜默,它們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并順應潮流上線了淘寶店,從特色、口碑到經濟利益、品牌形象等,各個方面都使"故宮淘寶"成了最大的贏家。借助先進的媒體手段,站在互聯網的潮頭,順勢而為,非遺也能重煥光彩。換個思路,是不是我們也可以“漢調桄桄”rap化、“二鬼打架”PK、“面皮菜豆腐”官方CP,正經中的搞怪,嚴肅中的詼諧,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潮流中平衡點,非遺就不再只是端坐高堂的菩薩?
從2005年5月截止,漢中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個、省級項目65個、市級非項目91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省級21人,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級保護。對于非遺創新,漢中市群眾藝術館一直在路上,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也不斷開展多種形式的非遺普及活動。
諸如,在西鄉、勉縣先后舉辦“相約櫻桃花海 傳承魅力非遺”“拜謁諸葛先賢 感受非遺文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活動,8個縣的非遺絕活同時亮相,展演了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洋縣皮影、南鄭協稅高蹺社火等11個國家級、省市縣級非遺項目,讓非遺走進景區;策劃并持續開展了“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以多種形式走進漢師附小、城固縣天明小學、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進行非遺展演或傳承教學。在這里,你能看得見杖頭木偶的裙擺、聽得到漢調桄桄的轉音、摸得著皮影的撐架,次元壁被打破,一晃神,不知是穿越到古代還是超前來到現代。
在非遺創新上,漢中市群眾藝術館也在不斷探索路徑。2019年,漢中市群眾藝術館策劃了一期“群文學堂”,邀請非遺傳承人、專家學者共同就鎮巴民歌的藝術特色、鎮巴民歌與四川民歌及陜北民歌的區別、鎮巴民歌中的紅色歌謠三大板塊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群文學堂”是漢中市群眾藝術館一直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動,主要通過公益藝術講座和示范教學邀請專業學者做客采取訪談與示范演唱相結合的形式,這次非遺項目的展演過程中,在專家的理論指導和傳承人的現場獻唱中,觀眾的情緒被感染,自發地回報以多次掌聲。今年,“圖說非遺”宣傳手冊一直在制作中,選用Q版人物、畫風將非遺技藝進行漫畫處理,故事性的展示降低了非遺宣傳的門檻,滿足低年齡段群體對于非遺知識的學習,在享受美的同時潛移默化的了解非遺技藝……更多有趣好玩的非遺創新活動項目正在一步步從構思落地成真。
成功沒有捷徑,如果有那就是熱愛。唯有熱愛,李子柒才能走紅;唯有熱愛,“故宮淘寶”才能名利雙收。他們的成功,正是在于熱愛,愛非遺,愛中國傳統文化。而每一個喜歡他們的人,也是因為愛傳統文化,愛屬于自己的桃花源,那里有山水作伴,有日月掌燈,有天地撐腰。
(漢中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