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

2020年6月5日晚,由西藏昌都市委宣傳部、昌都市文化局指導,昌都市經濟合作開發區出品、成都市京劇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打造的大型紅色浪漫民族歌舞劇《雪域金橋》在成都新聲劇場舉行專家、媒體專場演出。民族團結的氣氛,扣人心弦的故事,精美的歌舞和唱腔,受到了戲劇專家們和成都媒體的一致好評。
紅色浪漫民族歌舞劇《雪域金橋》是成都市京劇研究院首次跨界和疫情后的首場演出。《雪域金橋》以京劇演員的表演基礎來詮釋靈活多變的藏族歌舞劇,除了故事的精彩,演員的扎實表演能力也是這部劇的成功要素之一。這是成都市京劇研究院與昌都市經濟合作開發區等單位的首次舞臺合作,意義非凡。這也是成都市京劇研究院的又一藝術嘗試,對于成都市京劇研究院來說,具有很強的探索意義。
《雪域金橋》是戲,更是真實的歷史記錄和寫照;是平凡人的編年史,更是翻滾在時間浪潮中生命力的濃縮;是在復雜與艱苦環境下依然繼續的英雄主義,更是譜寫新時代中國夢的浪漫詩篇。怒江大橋的成功修建,既體現了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共同戰斗的民族精神,又展現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建設新中國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66年前,“金橋司令”陳明義將軍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和各族民工,憑借雙手和智慧,用鋼釬、鐵錘、鐵鎬和炸藥,劈開懸崖峭壁,降服險川大河,在雪域高原上開鑿出了這條創造了中國公路史乃至世界公路史奇跡的天路——川藏公路。
2014年8月,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這兩條公路的建成通車,是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取得的重大成就,對推動西藏實現社會制度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鞏固西南邊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年,10多萬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團結奮斗,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60年來,在建設和養護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路”精神,養好兩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作為川藏線上的重要樞紐,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昌都這片熱土上發生。記錄、反映、呈現兩路精神,大家責無旁貸。今年是昌都解放70周年,明年,則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弘揚“兩路精神”,促進藏漢團結、文化共建、藝術交流互動幫扶,同時,為慶祝昌都解放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雪域金橋》大量融入傳承老西藏精神、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爭做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等元素,懷揣崇高使命,從雪域高原來到成都平原,讓更多人感受到新時代“兩路”精神不一樣的風采。
該劇以川藏公路修建和維護中發生的真實故事為創作素材,使用虛實空間、虛實故事相結合的方式,以5位人物故事為連接點創作而成。劇中有熱情善良、為愛忠誠的藏族姑娘卓嘎;有艱苦奮斗、后來不幸犧牲的班長李旭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淳樸藏族婦女央拉;有在困難面前,帶領士兵勇往直前、有勇有謀的團長;還有一群即可愛又勤勞的藏族同胞和二連官兵戰士……一個個有血有肉、貼近真實的人物和劇情,讓整部劇更加有張力、劇情更豐滿。《雪域金橋》更是將昌都特有的紅色文化和康巴文化,通過導演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藏民族特有的歌舞表達方式完美呈現,將弘揚主旋律、傳承民族地區特有的革命精神和建設新西藏路的深刻內涵相結合。
全劇以紅色浪漫現代歌舞劇為基調,融入富有西藏昌都地域特色的藝術元素,把藏戲、熱巴舞、卓舞、芒康弦子、唐卡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入劇目中。在還原藏族歌舞的前提條件下,充分嫁接現代音樂形式,在藝術呈現上既繼承傳統又具有突破和創新。
在2020年6月5日晚進行觀摩時,讓觀眾們零距離感受了那些具象化的時代印記,重溫那段滌蕩人心的燃情歲月,感受這部英雄史詩充滿民族風情和人文情懷的獨特魅力。
漢藏同心 再現修路一線
《雪域金橋》以川藏公路真人真事為創作題材。以川藏公路南北線貫通后,負責維護川藏公路的老川藏修筑人的故事作為延續。以5位人物故事為連接點,再講述了現在川藏線上的100對父子汽車兵的故事,融入了愛情、親情、戰友情。重現了修建怒江大橋時英勇的二連官兵戰士與當地藏民共同努力,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克服重重困難,修筑了2416公里“川藏公路”的故事。
這部劇以烈士班長李旭東生日當天,其妻子卓嘎來到怒江大橋緬懷開場。卓嘎用李旭東留下的口琴,為其吹奏情不自禁勾起了她的回憶,全劇正式拉開帷幕。當年在修筑怒江大橋時,二連官兵戰士忍饑受寒戰斗在修路一線。某天,因炊事班戰士被當地藏民誤以為“偷”了土豆,在對峙后發現炊事班戰士挖了一袋樹根。當藏民感受慚愧時,卓嘎的阿姨央拉告訴大家:不擾民的解放軍,就是當年的紅軍。在卓嘎一歲時,背她去拉薩朝圣,遇到土匪,還是紅軍救了他們一家。這種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讓官兵戰士的形象一下高大起來。此時誤會的解開,讓女主角卓嘎和男主角李旭東的感情在此發生變化,而后卓嘎與李旭東多次交流碰撞,讓他們相知并相戀。卓嘎被李旭東的堅韌、勇敢所吸引,而李旭東則被卓嘎的善良、淳樸所吸引。后來,男女主角感情的不斷升華,以藏族習俗舉辦了熱鬧又不失儀式感的婚禮,在大家的祝福聲中,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雖然卓嘎與李旭東雖只有三個月的婚姻,但是,卓嘎為李旭東堅守了60年。這種真摯的感情,也讓“兩路”精神更多豐富,除了修路戰士堅強、勇敢的精神,還有當年被“留下”的遺孀對丈夫的感情。卓嘎和李班長的情感糾葛、愛恨纏綿,讓整部劇更富有藝術趣味,細膩流暢的描繪,深深彌補了戲劇情節的不足。
整部劇除了男女主角的感情線,還有濃厚的戰友情貫穿其中。比如:休息時,班長李旭東為大家吹口琴;小陜西給發燒的班長送水,自己卻昏了過去;年老的班長回到怒江大橋修建地看望逝去的戰友。一幕幕讓人淚目的情感爆發,增加了故事沖突。直到最后,在二連官兵戰士和藏民的努力中,完成了修建怒江大橋的重任,也正式貫通了昌都人民的幸福橋梁。
全劇不僅謳歌了解放軍官兵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還體現了當地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共同戰斗的民族團結精神,同時也贊美了班長李旭東與藏族姑娘卓嘎之間的忠貞愛情。
歌舞新突破,展現別樣精彩
歌舞劇《雪域金橋》以紅色浪漫現代歌舞劇為基調,全劇使用虛實空間、虛實故事相結合的方式,以歌舞劇的快節奏加上京劇演員的舞臺表現力,再加上漢藏歌舞的穿插,使整部劇極富張力,每一場戲都能將觀眾帶入到情緒中。
其中最為經典的場景是,卓嘎與李旭東相戀之時,卓嘎的親人好友唱藏族民歌跳鍋莊,李旭東的戰友們跳著現代歌舞,這樣的碰撞,讓整部劇的看點增加,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放在一起沒有突兀之感,導演處理細節把控到位。
同時,《雪域金橋》創作團隊還融入西藏昌都地域特色的藝術元素和漢族的歌舞形式,在藝術呈現上實現新突破。讓觀眾的情緒與故事內容緊緊相連。它給人帶來的藝術效果,就好像是在對小說的文本、描寫的場景、營造的氛圍,進行實體化,有著“生動”的魅力。成都市京劇研究院的演員們以精湛的表演藝術,出色地完成了角色的塑造。

《雪域金橋》也是成都市京劇研究院一次跨界的嘗試,以現場效果和反響來說,是取得極大的突破的,也是一次成功的演出。
弘揚“兩路”精神 追尋紅色印記
想要打造成一部質量過硬、藝術精湛的佳作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給觀眾們呈現一場藝術視覺盛宴,盡可能深入挖掘細節,講好故事,做好構圖,《雪域金橋》的主創人員多次進藏采風、采訪,挖掘修筑川藏公路時發生的感人故事。
在該劇的打造過程中,主創團隊大膽探索,豐富和創新演出形式,在劇目中融入富有藏族地域特色的藝術元素,跨界融入劇目中,充分嫁接現代音樂形式,在藝術呈現上既繼承傳統又不失突破和創新。《雪域金橋》劇本是以川藏公路修建和維護過程中幾十年來的真人真事為創作素材,塑造了川藏公路筑路和養護人員的英雄群像,是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的藝術呈現。
《雪域金橋》總編劇、總導演胡筱坪曾在媒體見面會上分享創作這部劇的初衷。胡筱坪說:“川藏公路在西藏地區叫金橋,曾經擔任過成都軍區副司令的陳明義將軍,當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的參謀長,帶領藏族群眾參與到金橋建設中。所以,我們就確定了劇名《雪域金橋》。真正讓我下決心創作這個劇本的原因,是我們找到了一個重要的核心點,就是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縣怒江上的怒江大橋。怒江大橋旁邊有一個橋墩,現在還屹立在那里,所有路過的車隊都要鳴笛,所有經過的部隊、戰士、指戰員都要敬禮,因為那座橋里熔鑄著我們一個年輕戰士的生命。憑著這一個點,我們找到了《雪域金橋》的靈魂,也找到了‘甘當路石’這樣一個核心,也就有了我們這部戲的整個意蘊和意境。”
《雪域金橋》主創團隊大膽融入了豐富的昌都地域文化元素,如藏戲、熱巴舞、唐卡藝術等,既繼承傳統,又突破創新。歌舞劇形式的藝術呈現,可以激發起觀眾緬懷英烈、維護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凝聚起弘揚“兩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的強大精神合力。
《雪域金橋》的一個最大亮點是音樂,曲作者藍天也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感受:“我想通過這個戲,盡我的努力,在這個時間點,把藏族音樂給大家做一個介紹,我覺得增加大家對藏族音樂的了解、理解,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因此在這個戲當中,我專門用了原汁原味的昌都鍋莊,一聽就是熱血激憤的康巴漢子的那種狀態。同時,我也想表現一些現代的音樂狀態,用輕聲、電聲,把這種朦朦朧朧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懷的東西,我覺得很時尚的東西表現出來,讓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藏族音樂、藏族文化、藏族人民。讓我們藏漢一家魚和水的感情,我們民族團結的這種精神文化,達到高度統一、高度融合、高度交流!”
主演之一劉露在接受采訪時說:“為這個劇,我們精心準備了兩年。主要創作都是以川藏公路幾十年來催人淚下的真人真事為創作素材,塑造川藏公路筑路和保暢軍民的英雄群像,表達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共同戰斗的民族團結精神。”
據了解,《雪域金橋》歌舞劇由昌都市委宣傳部牽頭,昌都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成都市京劇研究院等單位聯合創作,是慶祝昌都解放70周年的獻禮之作。
通過這部劇,把昌都的文化,尤其是紅色文化、革命文化和康巴文化有機結合,把當地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有機結合,推動昌都文化事業更好地發展。同時,歌舞劇《雪域金橋》也讓成都市京劇研究院跨界成功,在藝術形式上也呈現了多種方式。
(配圖由付育良拍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