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人工智能依托于計算機開始應用于各種行業、領域,甚至在音樂創作領域也逐漸嶄露頭角,表現出極大的優勢。本文認為,人工智能中的音樂創作,從本質上講是基于龐大數據支撐的“數據創作”“數據生產”,是人類從人工分揀、機器生產到智能生成的重大進步;音樂作為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藝術形式,本身具有極其深厚的社會價值,就音樂與社會共同體、對社會個體的意義而言,這種社會價值又表現為“倫理價值”。文章從三則有關人工智能的外文信息出發,分析人工智能興起的深層社會因素、倫理困惑,并提出如何對待人工智能技術的四個假設,以及合理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工智能;音樂創作;倫理價值
近年來,由于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語音識別等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形成支撐,人工智能依托于計算機開始應用于各種行業、領域,甚至在音樂等藝術創作領域也逐漸嶄露頭角,表現出極大的優勢。但是,不得不意識到,音樂作為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藝術形式,本身具有極其深厚的社會價值,就音樂與社會共同體、對社會個體的意義而言,這種社會價值又表現為“倫理價值”與“版權價值”。[1]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迅速普及的當下,音樂創作的“倫理及版權”也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漠視。因此,在這種環境下,重新審視人工智能之于音樂創作,就有了一定的社會學意義和倫理意義。
一、三則外文信息引發的思考
信息一:2017年3月7日,搜狐網科技頻道轉載了一條《通過AI打造音樂Amper Music獲400萬美元融資》的新聞。Amper Music是一個通過神經網絡提供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音頻類工具軟件,可以通過調整情感、曲風、播放時長、節奏、旋律、音頻高低以及多項參數,幫助用戶快速生成各種音樂素材,并運用于各類影視劇創作中,當作背景音樂、插曲、尾曲等。該公司也向普通用戶提供服務,只需輸入長度要求、情感訴求、基調類型要求等關鍵指令,即可生成定制音樂作品。[2]
信息二:2016年,美國安培音樂公司成立“愛娃”公司,利用神經網絡實現智能作曲,專門從事古典音樂的創作,為影視、廣告、游戲配樂。
信息三:2012年,Jukedeck等創辦了音樂科技公司,2015年末,獲得劍橋創新基金的200萬英鎊投資,負責人在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時說:“人工智能系統將是未來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12月7日,該公司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合成技術的在線音樂創作應用平臺,通過設定音樂類型、心情、樂器和節奏等指標,可在10分鐘以內自動生成一段時長1分30秒的MP3格式音
樂。[3]
1.人工智能音樂興起的深層社會因素
第一,視音頻大量爆發,而原創音樂供給不足。隨著讀圖和影像時代的來臨,手機內存、播放軟件、4G、WIFI等技術的迅速普及,各類視音頻充斥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要需求。而原創音樂的緊缺和匱乏就顯現了出來:一方面,影像作品的創作屬性決定了離不開音樂作品作為背景或情緒的升華點;另一方面,人工原創音樂具有一定的制作周期,加之好的音樂人奇缺,很難滿足龐大市場的需求。因此,就為人工智能音樂創作的悄然興起,提供了現實可能。
第二,人工智能音樂是降低成本和規避版權的最好途徑。根據現有從事人工智能音樂定制服務的公司報價,一首由機器所生產出的音樂文本,價格低廉、周期極短,這就為個體及小公司的影像創作提供了便利,滿足了需求。此外,隨著人們版權意識的覺醒,版權糾紛、版權訴訟類事件時有發生,世界各國也通過立法等形式嚴格規范了影像作品中使用著作權人音樂的行為。使用著作權人音樂的經濟成本、違法成本顯著提高,這一方面保護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客觀上助推了人工智能音樂快速進入中小型投資影像作品的可能性。
第三,大數據的高速發展為人工智能音樂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人工智能音樂的創作,從本質上講是基于龐大數據支撐的“數據創作”“數據生產”,是人類從人工分揀、機器生產到智能生成的重大進步。首先,數據是音樂生成的基礎,基于人類喜好的數據可以決定生成音樂的類別;基于所有音樂的數據,可以判斷流行趨勢;基于音樂元素的提煉和重新組合,可以實現從“無限復制”向“無限創作”的轉變。其次,數據是實現對音樂定量分析的基礎,人工智能的創作過程就是通過定量分析法去分析音樂與音樂之間的相似性,并形成音樂聲波變化的頻率、形狀及紋理,這就為人工智能音樂的“風格模仿”“情緒模仿”提供了可能,如谷歌利用數據譜寫鋼琴曲、索尼模仿巴赫創作出新型樂曲、百度推出“看圖作曲”的軟件、機器人創作古詩詞等等。最后,數據是避免人工智能音樂版權糾紛的基礎,人工智能音樂主要是基于數據基礎實現了對音樂的“查重”,用機器去尋找類似的藝術感覺,而形式和內容絕不相同,極大地規避了版權糾紛。
2.人工智能音樂創作的倫理困惑
第一,創作主體的異化。音樂創作的主體歷來是“以人為本”,“人”是所有音樂創作的主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4]也正因為音樂藝術創作堅持以“人”為主體的創作根本,才使偉大的藝術作品具備了一種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學依據,彰顯著音樂人的博大胸襟和俯視生活的宏大氣勢,也流露出音樂作品作為“人”的藝術的律動與意義。但是,人工智能音樂作品的出現,顯然在試圖打破這種既定的現實存在和創作思維,讓我們基于技術的視角去重新思考“音樂藝術創作的主體”問題,究竟是“人”,還是“機器”,或者是“人”與“機器”的合體?如果將一首音樂比作一個“孩童”,那么“胎兒”的發育過程就是生命創作的形成狀態,也是“胎兒”的本來面目。依循醫學及倫理學的綜合來看,“胎兒”發育及生長的母體在環境決定“胎兒”健康與否的同時,也決定了其“歸屬”及“屬性”。但是,如果“胎兒”是在生物工程技術的“特殊情境”下發育及生長呢?就會讓這個原本極其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和可怕。深入探討人工智能音樂創作的問題,就如同上述“胎兒”的問題一樣,主體多元、復雜,甚至有一種面對強大技術又無能為力的可怕。
第二,是聆聽音樂本身,還是聆聽藝術家體驗的困惑。人們在欣賞傳統音樂的時候,除了感知其優美的旋律以外,更多的是在感知藝術家的創作體驗、人生經歷和社會認知,這既是音樂作為一種歷久彌新的藝術創作形式所附著的“文化基因”,也是音樂作品區別于其他藝術存在的本質所在,更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國度音樂作品的本質區別。人工智能音樂作品創作,既無“人”作為“創作主體”的存在,也無“物”作為“創作環境”和“時代背景”的存在,僅僅是將音樂作為一種單調的、唯一的旋律加以傳播,顯然將音樂的創作“窄化”“矮化”“薄化”,是一種“方便快食”“麥當勞肯德基”式的大眾快餐文化。5]但現實情況卻是,一些人基于降低成本等目的考量,大肆生產、傳播人工智能音樂,在商業利益和模式的助推下,也會給普通受眾造成“聆聽對象”及“聆聽主體”的迷惑、困擾,這對音樂創作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
二、處理人工智能音樂倫理困境的四個假設
人工智能音樂作為文化產業領域里的一種技術創新手段,無疑在一個側面對解決市場需求起到一定作用,但同時也對原創音樂領域造成顯性的負面傷害,甚至從長遠來看,還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倫理認知,破壞了藝術創作領域的倫理秩序,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和道德規范。如何走出人工智能音樂創作的倫理困境,是一個亟待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1.假設一:禁止使用人工智能從事音樂創作
在面對新技術的負面性時,人類往往會陷入“主體控制”和“成果控制”兩大“困境”之中,前者是控制使用技術的“人”或“群體”,而后者是控制“技術成果”。人工智能音樂作為在影視產業中興起的新事物,具有很廣闊的市場。影視作品的創作行為受投資主體的影響較大,投資額度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影視作品創作中各單元的資金分配。換言之,一個低成本的影視作品(如微電影或網劇),制片方不可能在音樂創作方面投入巨資。因此,實施“主體控制”和“成果控制”的機械手段,顯然不符合市場的需求,應該根據音樂的使用范圍建立一個更加科學的緩沖、分區機制,將其分為“商業性空間”“過渡性空間”和“保護性空間”,并建立相應的規約機制,妥善減少人工智能音樂創作對音樂產業的傷害。(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對待新技術環境下出現的新事物,既應“有所限”,也應“有所不限”,既充分考慮到人工智能音樂作為市場需求存在的商業價值,又應考慮到音樂創作作為民族及藝術存在的寶貴價值。
2.假設二:改變人工智能技術在音樂創作中的使用方向
當前,人們反思的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問題,主要集中在直接生成音樂作品這個“倫理點”上,并未完全否定“人工智能”作為先進技術在音樂產業中的合理使用。因此,改變人工智能技術在音樂創作中的使用方向和應用目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一,將人工智能的使用限制在“旋律識別”的范圍。傳統的人工識別旋律一方面需要很強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在面對復雜的旋律識別時還需要海量的積累作為支撐,而這一切交由“人工智能”就變得十分便捷。因此,人工智能運用于數字音樂的旋律識別領域,將會對人類進行音樂創作和研究產生巨大的影響。第二,幫助人類判斷流行趨勢。當前,在流行音樂創作領域,準確把握用戶習慣,尤其是預測未來趨勢方面,除了依據藝術家的審美以外,更需要讓“數據說話”,而此時“人工智能”無疑能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幫助人類梳理音樂創作的“進化樹”。音樂的“進化樹”在音樂風格和音樂流派趨勢研究中十分重要,傳統的人工分揀,往往存在許多局限和出現許多誤差,使用人工智能描繪音樂的“進化樹”[6],清晰、明了、準確、生動,極大促進了音樂學者對音樂發展歷程的研究。第四,準確把握音樂情緒和進行音樂治療。音樂顯然具有烘托情緒、氣氛的功能,而如何準確搭建曲調與不同情緒之間的關系,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借助穿戴設備獲取不同個體的語言、心率、面部表情、細微動作、心理體征等數據來識別人的情緒,將各類曲調、音樂的微小單元標注上心情、情緒的注腳。
3.假設三:開發新的技術去對抗或抵消“人工智能技術”負面性
人類在實踐的過程中,常常采用新技術的運用去抵消傳統技術運用所產生的負面性,如塑料包裝袋的“不環保”正在被一些“更環保”的材質所取代,但“更環保”的材質會否產生新的暫不為人所知的污染,仍然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就如同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倘若人類采用新的技術去對抗這種技術,可能產生以下效果:其一,加速新型技術的反對抗,對音樂產業、版權領域未必是幸事;其二,加速創作類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低層次、重復性作品大量涌現;其三,加速音樂作品的數據化程度,將音樂作品改造為新型的“數據化”產物;其四,引發商人的靈敏嗅覺,加速不良資本的介入和逐利。因此,對于文化創作領域的技術現象,決不能機械性運用“新型技術”去對抗和消解。
4.假設四:人類自我改變接受人工智能音樂的全部
新技術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鮮事物,有些事物能為人類所接納,但有些事物從始至終仍然在遭受人類的詬病,如試管嬰兒、轉基因,以及干細胞工程在生殖生育或器官移植領域的運用。音樂作為植根于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精神文化產物,不同的音樂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生成不同的倫理價值,是社會關系、人際關系、人類理想的一種價值體現與追求,是調節人類精神、形成文化交流互融的重要手段。如果簡單地將其機器化、數據化,不僅背離了音樂本身,也會遭到絕大部分熱愛藝術的人唾棄。人類不會全盤接受人工智能音樂所帶來的“數據化商品”,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三、結論及相關政策啟示
人工智能技術在近幾年取得了飛速發展,甚至開始進入音樂創作等藝術性修養極強的領域,對傳統的藝術創作方法及思維造成了很大影響,甚至讓許多人產生了諸多困惑。盡快認清人工智能技術可能給音樂創作領域的倫理秩序帶來的惡意沖擊,盡量理清技術創新管理過程中各部門之間的責任,建立與之配套的對策機制,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1.建立“責任分擔”機制
人工智能音樂的生成是取決于多組織、多部門合作的結果,比如數據的提供方、技術的提供方、中介機構和使用者等等。誰應該為可能出現的負面性問題負責,這就需要采取責任分擔的解決途徑,讓所有參與到智能音樂創作環節中的人或組織分擔責任,一個新的平衡技術制造者、銷售者和最終使用者的責任分擔機制會逐漸形成。
2.建立“可追溯”機制
對人工智能音樂技術的倫理與版權監管,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是建立“可追溯”機制,將技術運用的全過程納入監管之下。一方面,“可追溯”機制的建立,可以幫助人類更加清晰地了解人工智能在創作中的“數據組合原理”,以便進行必要的修正;另一方面,完善的“可追溯”機制的建立,也可以為今后啟動倫理調查、法律追責等活動提供依據。
3.建立“文化治理”機制
人工智能音樂創作的核心是如何構建人機關系的格局問題,這就會涉及文化治理機制的構建問題。面對撲面而來的技術創新,如何利用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等文化因素,建立與之適應的社會公共利益、道德行為準則、嚴謹誠實學風等道德規范與行為守則要求,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本文系四川省2019年高等學校省級“課程思政”項目階段性成果,同時系成都大學第一批“課程思政”校級示范課程項目《新媒體概論》建設階段性成果(課程內容資源)。
注釋:
[1]劉彤.“版權蟑螂”式維權:“視覺中國”系列網絡事件反思[J].傳媒,2019(23):87-89.
[2]李禾子.宋子軒.安西西. 人工智能創作音樂靠譜嗎?這家公司已經開始賺錢了[EB/OL]. http://www.sohu.com/a/125998449_109401.
[3]李王婷. 東北民歌三個審美主體的方向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6.
[4]Jerrusalem. 用算法繪制音樂創作的“進化樹”[EB/OL]. https://www.guokr.com/ article/438950/.
[5]劉彤,曹典.影像傳播視閾下的傳統文化“傳播價值”研究[J].當代電視,2019(06):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