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振龍
一、 呼吸的重要性
呼吸是管樂發音的動力,呼吸也習慣叫作“用氣”。
不用氣樂器不會響,不會用氣發不出好聽的聲音,不善于用氣演奏不出動人的音樂。因此全國、全世界有許多人都在研究這個問題,有無數的論文及專著發表。
二、吹奏時的呼吸簡介
自然呼吸——無意識的,與生俱會,“吸”和“呼”的時間均等,無需學習訓練。
吹奏時的呼吸——有意識的,“吸”和“呼”是不均等的,“吸”——短,“呼”——長,需要學習和訓練。
橫膈膜——人的上身分為“胸腔”及“腹腔”,它們之間的膜狀肌肉,就是“橫膈膜”。我們學習呼吸時首先是讓腹部向前突起,這時橫膈膜下降,肺部縱向擴大,同時胸廓向前擴大,這時肺部直徑增大,整個肺部充滿空氣,完成了“吸氣”的任務,接著腹部緩慢地向內收,肺部的空氣經過唇縫進入樂器,開始發音。
三、 “呼”和“吸”的控制點
多數人習慣用的呼吸控制點是“腹前部”。經過研究、試驗和觀察,吸氣時將控制點移到“腰部”,吸氣時讓“腰部”往后擴張,腹部向前,同時帶動整個腰圍擴大??衫斫鉃槲鼩鈺r的“控制點”在腰部(也可說是整個腰圍)。呼氣時“腹部”逐漸往回收,“控制點”在腹部。
實驗:
1. 只用腹?。河糜沂置共?,左手手背觸腰,吸氣時腹部突起,這時腰部基本沒有起來(吸氣的關注點在腹部)。
2. 用腰肌:左手手背觸腰,仍然用右手摸著腹部,吸氣時腰部往后起來,此時會感覺腹部也會隨著向前突起(吸氣的關注點在腰部)。
3. 關注點在腰部時,用右手檢查腹部的動向,試驗一下能否只起腰部,而不起腹部?(只起腰部,不起腹部是很困難的)
腹部突起時,腰部擴張得極少,反之,當腰部擴張時,必定會帶動腹部突起,而且還讓整個腰圍擴大,這就使得橫膈膜充分下降,讓肺部縱向擴大。同時再讓胸廓向前,肺部的直徑也會增大,這樣就會讓更多的空氣進入肺部。簡單講就是“腰圍擴大,胸向前”這個方法會使演奏者能較充分吸氣。
吸氣完成后,立刻把關注點轉移到腹部,讓腹部慢慢地、有力地回收,將肺部的氣送進樂器。
歸納起來可稱其為“胸腰腹式”吸氣,“腹式”呼氣 。
可做下列練習:
練習1——“空呼吸”,用“胸腰腹式”方法數1 2吸氣,緊接著用“腹式”。呼氣同時數1 2 3 4 5 6 7 8 9 10……(心里默數拍數,沒氣時就停止)。然后連續空吹多遍,并記住每遍的拍數。堅持練一段時間,就會逐漸增加呼氣的長度。
練習2——用以上辦法吹長音。
演奏者可用右手托住樂器,左手背觸腰,讓腰圍充分擴張,吹小字一組的G音,這個音掌握得較好后,就可練習樂器上的任何一個音。
四、 補充吸氣
練習3——吸滿氣后腰圍不要放松,保持住剛吸進的氣,再通過唇縫往肺里“撮”氣,可“撮”1至4次(根據每人的不同情況,次數可多可少)。這時明顯的感覺氣是“撮”入肺部,然后再慢慢呼氣。演奏樂曲時要根據情況來撮氣,應在有兩拍以上的休止處才能撮氣,這時笛頭含在嘴里,就直接從樂器里撮氣。
練習4——補充了足夠的氣后,用樂器吹長音。 先吹一遍再反復多遍(記住每遍的拍數,再與練習2的長度比較看是哪一次的氣長)。
五、氣息控制練習
“用氣”也稱之為氣息控制,因為吹奏呼吸與自然呼吸不太相同,吸入肺里的氣不是馬上呼(吹)完,而是要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有控制地把氣吹完。腰圍這一圈肌肉又可稱為“呼吸肌”,練長音等的目的就是要訓練呼吸肌控制氣息的能力。


練習1~6的速度均是每分鐘60拍。
全部練習都不用舌頭,直接用氣起吹,用氣停止。
呼吸的拓展練習是一種訓練方法,演奏樂曲時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運用。
“循環呼吸”是一個重要的呼吸方法,此文沒有涉及,但演奏者必須學會。
學生在初級階段不要學“撮氣”,到中級程度時或教師認為可學習時再練。
最后需要提醒學生注意的是:
任何形式的練習都要將音準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