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趙薇
摘要: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對于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對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解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社會。
關鍵詞: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國傳統社會
關于封建的含義人們爭論很多?!胺饨ā钡亩x存在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上的“封建”指分封制的社會結構。中國盛行分封制的時期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之前的時期,尤其是西周時期,周武王滅商以后,周天子分封天下,各諸侯小國林立,這個時期的曾經社會形態被奇怪地稱為“奴隸社會”。戰國末期,秦國并吞六國,建立起郡縣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這以后的中國社會就不叫做封建社會了,因為在當時大一統的中國,已經廢除了封土建國的分封制,沒有王侯可以受封而自行建國,自立為君主是不被允許的,所謂的皇帝只有能有一個,因此,自秦始皇開始至辛亥革命的這段中國歷史時期,應被稱為(中央集權的)皇權官僚專制社會。
廣義上的封建社會則是由馬克思定義的,指的是以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為經濟基礎的社會形態,中世紀的歐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國就是這種社會形態。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人們認為中國社會歷史經過了五種生產方式的發展,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等階段。
中國封建制度始于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封建,在公元前3世紀秦朝建立后,漸為中央集權制取代。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由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組成的制度,其根本目的為維護統治者的統治,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并通過軍政官僚機關管理、控制國家的政體。包括皇帝制、官僚政治和中央集權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皇權不可轉讓,皇位實行世襲,君尊臣卑等?;蕶嘤鷣碛?,臣民愈來愈卑,是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總趨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與中國封建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作為封建國家的管理體制,其承擔著兩方面的國家職能:一方面壓迫、剝削、鎮壓人民,另一方面也起著組織公共事務的職能。它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國產生了高于同一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潑發展。
發展歷程
①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以法治國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并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及各級官吏及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對于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漢鞏固
西漢建立后,實行郡國并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武帝時,又頒布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于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
④隋唐完善
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把原為丞相的權力分散于三省六部。這項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襲并有所發展,從而使中央集權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也是與當時政治制度的發展相適應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的實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于官僚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強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采取“杯酒釋兵權”等舉措,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了后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⑥元朝新發展
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⑦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建立后,為處理君臣關系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使秦朝以來的宰相制度走到了盡頭;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勢力進一步削弱。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對于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利于多民族封建專制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利于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統一的環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為人類創造了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導致了君主專制。但其消極作用在封建社會后期越來越大,特別是明清以后,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禁錮了人們的頭腦,造成了生產力的停滯。這也是中國長期停滯于封建社會的重要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