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說到吃肉的場景,最讓我們津津樂道的就是《水滸傳》了。
在《景陽岡武松打虎》片段中,武松拿起碗,一飲而盡,叫道:“這酒好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買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蔽渌傻溃骸昂玫模卸飦沓跃??!钡昙胰ダ锩媲谐龆锸炫H猓鲆淮蟊P子,放在武松面前。
《天龍八部》里,蕭峰去吃飯,也是吩咐店小二“十斤白酒,兩斤牛肉,一只肥雞”。
只要是古裝武俠劇,鏡頭一轉到吃飯的酒樓,肯定會出現類似場景:好漢大喊一聲:“小二,二斤牛肉,一壺酒!”
古人真的像影視劇那樣很愛吃牛肉么?為什么很少見到說來“二斤豬肉”的呢?
古人真的經常吃牛肉嗎?
事實上,古代吃牛肉并沒有那么容易。在沒有機械化的古代,牛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殺一頭牛等于殺十個人的勞動能力。
早在春秋時期,《禮記》中就立下規矩:“諸侯無故不殺?!?,諸侯都不讓殺牛,一個普通百姓,更是不可能讓殺牛的。
在漢朝,殺牛是要償命的;在唐朝,殺牛者判徒刑一年;在宋朝,無故殺牛者罰做三年苦役;在元朝,殺牛杖責一百。在這么高的刑律之下,一個小老百姓怎么會冒著坐牢殺頭的危險去殺牛呢?
而影視劇中出現的吃牛肉場景,多半都是暴民或者江湖人士。這些江湖人士蔑視朝廷,所以不把朝廷法令放在眼里,吃牛肉才能彰顯他們的反抗精神。
但是,上面提到了,古代牛肉是很稀缺的,你敢吃,人家店家未必敢光明正大地賣,要吃的話也是要走“黑市”的。說白了,這樣的場景是為了影視效果,說切幾斤牛肉有氣勢,更有江湖味道,你要是換成切幾斤豬頭肉,明顯就遜色多了。
久而久之,牛肉就成了影視劇中江湖俠士們的標配。
豬肉才是古人的最愛
其實,豬肉才是古代人的最愛,尤其是在宋代。愛吃豬肉的代表人物,首推文學和美食界的雙瑰寶——蘇東坡。相傳,蘇東坡在徐州任知州時,黃河決口,他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百姓為了慰勞他給他送肉,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
后來,東坡被貶謫黃州,還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并將經驗寫入了那首《食豬肉詩》中,詩中有云,“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慢著火、少著水,柴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睎|坡先生愛肉愛得深沉,連豬肉做法都要寫到燉肉歌里去。
宋代對于豬肉的做法,已經有很多種,不止有東坡肉,著名的抗金英雄宗澤還發明以豬肉為食材的火腿。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宴請群臣,有烤全羊的菜肴,康熙自己用刀,在火盆上邊烤邊吃,饞得觀眾直流口水。
但滿清皇室最鐘意的肉也并不是羊肉,乾隆71歲那年在除夕夜興致勃勃地舉辦了御宴,所用的食材單如下:
豬肉65斤,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大小豬腸各3根。而羊肉僅有20斤。
想想滿族人的故鄉東北,滿清皇帝愛吃豬肉的邏輯一下子通順了。
東北自古是苦寒之地,漢族人只敢在遼寧一帶生活,因為往北就太冷了,且種不了莊稼。在眾多牲口里,大概只有脂肪厚的豬,才能抗住東北的寒冷天氣。
東北菜里面的硬菜,幾乎都是豬身上的:鍋包肉、熘肉段、熘肝尖、烀豬爪子、大肘子、豬肉燉粉條、排骨燉豆角、酸菜大骨、血腸白肉、蔥爆拆骨肉、尖椒護心肉、豬皮凍,豬頭肉拍黃瓜……
古代的豬是黑色的?
豬肉不僅出現在清宮的日常飲食和宮廷飯局上,也出現在皇家祭祀里。清代皇室的祭祀是薩滿教,儀式當中少不了的是煮神豬環節。
據說,被選中的神豬要全身黑色,膘肉肥厚。
宰殺之后的豬,要“去其皮,按節解開”,然后,嗖的一下,它被扔進坤寧宮中的一口大鍋。是的,我沒說錯,是坤寧宮。
這真是一個神奇的宮殿,不僅見證了崇禎皇帝的周皇后自殺,也見證了康熙、同治、光緒、宣統皇帝的婚禮,而更多時候,這座宮殿要見證的是豬的烹飪過程。
另外,這也說明,當時我們飼養的豬是黑豬,與如今我們見到的白豬是很不同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影視劇版《西游記》,里面的二師兄豬八戒是白豬,這是錯的。
黑黑的臉上帶著短短的汗毛,長著長長的嘴巴大大的耳朵,八戒在原著中的形象原型就是黑豬。不過,黑豬的肉雖然精,但是黑豬食量大,生長周期也慢,因此就逐步被長肉更快的白豬所替代了。
豬肉為何經久不衰還漲價?
在古代,肉成為公認的美味之后,先吃上肉的,也只是一部分人,能夠敞開胃口吃的,更是少數,不光限購,而且要特供。
天子吃牛肉,諸侯平常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一次牛肉,大夫平常吃豬肉和狗肉。也就是說,古代就連豬肉都只有大夫這個級別的貴族才能享受到。至于平民,只能“望肉興嘆”了。
這種對“肉”的渴望在中國人的文化里已經根深蒂固,一直延續到今天。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一次訪談里就說,小時候家里窮,一年最多只能吃一兩次豬肉。那時候,東哥的最大夢想就是當個村長,因為村長家的屋檐底下掛著很多豬肉。
對于尋常百姓來說,豬肉已經成了一種吃好吃飽的符號。
說到這里,你大概能了解到劉強東為何對村長家的豬肉記憶猶新了吧!
除了對“肉”的渴望,豬在中國文化里又衍生出很多新的寓意。
比如,豬成了十二生肖之一,因為豬肉對填飽中國人的肚子實在太重要了;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小名劉彘,就是豬的意思,豬好養活,這代表了父母對他的美好祝愿;
中國人講的家和萬事興,家字底下的“豕”,也是小公豬的意思,家里有頭豬象征著生活富足,豬繁殖能力強,希望家族人丁興旺。
……
看到國內豬肉價格一飛沖天,美國人造肉公司野心勃勃宣布,大舉進軍中國市場。
但是,人造肉是否能取代豬肉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中國,豬肉已不僅僅是為了飽腹,更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望。這種文化的力量,不可替代,也是真正推動豬肉價格上漲的源頭。
責編:胡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