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制度,不能大而全也不能小而碎,不能“牛欄關貓”也不能過于繁瑣。
——1月8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建章立制,要堅持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體現指導性、針對性、操作性。(《新華每日電訊》2020年1月9日)
地名變更“任性”問題難以有效遏制,甚至成為一個“名利場”。這些問題背后的深層病灶,乃是地名尚未做到依法變更,缺乏法律規(guī)制。
——近來,地名變更“任性”問題時有發(fā)生。對此,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熊樟林撰文稱,無論地名如何更改,都應當依法而為,充分體現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在創(chuàng)新中延續(xù)地名文脈。(《光明日報》2019年12月29日)
只有營造敬才愛才、見賢思齊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將各行各業(yè)人才匯聚起來,形成推動強國事業(yè)發(fā)展的磅礴力量。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德才兼?zhèn)洹⑦x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yǎng)造就更多更優(yōu)秀人才”總結概括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之一。對此,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強如是說。(《光明日報》2019年12月31日)
幫扶和教育相統一不僅適合扶貧工作,也適合其他群眾工作,是基層治理的主線。
——近日,云南一貧困戶因索要5噸水泥未果,辱罵扶貧干部的視頻在網上曝光,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對此,武漢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認為,這皆因當前基層扶貧方法偏重于強調干部的幫扶責任,而忽視對貧困戶的教育,以及“扶貧先扶志”的科學經驗。(《環(huán)球時報》2019年12月31日)
教育懲戒權不是“體罰”的避風港。
——日前,一段某小學老師體罰學生的視頻在網絡流傳,迅速引發(fā)有關教育懲戒權的熱議。對此,評論員鄧海建認為,懲戒是出于教育的目的,體罰則是基于暴力的邏輯。無論什么年代,為人師者總要審慎使用職業(yè)權利,呵護孩子的健康成長。(《北京青年報》2019年12月31日)
不僅要把欠薪公司納入“黑名單”,還要做好企業(yè)評估,對即將欠薪、極有可能欠薪的企業(yè)同樣也要重點關注,必要時可以考慮將其列入“黑名單”。
——近年來,隨著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日趨好轉,但尚未徹底解決。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如是說。(《法制日報》2020年1月2日)
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必須以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為保障,以深化改革為根本途徑。
——日前,首屆中國宏觀經濟管理學術年會在北京舉行,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會上表示,要想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就必須健全公平競爭制度,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強化科技成果產權激勵,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同時建立與約束機制對應的激勵機制。(《光明日報》2020年1月2日)
善意與文明,不僅是執(zhí)行工作的理念,更是法治的根本。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執(zhí)行工作中進一步強化善意文明執(zhí)行理念的意見》,該意見釋放了執(zhí)行工作善意文明的信號。對此,評論員葉泉如是說。(《法制日報》2020年1月4日)
法律要旗幟鮮明地替好人“撐腰”,為匡正社會風氣注入“強心劑”。
——近日,遼寧沈陽某藥店店主對一位老人實施了心肺復蘇,但該老人卻以肋骨被壓斷為由,將店主告上法院。對此,評論員王鐘撰文稱,只有構建一套保護好人的社會機制,綜合調動法律、道德和社會輿論的力量,才能維護向上向善的社會風氣。(《中國青年報》2020年1月6日)
依法“豁免”校園貸學生失信責任,既釋放了司法善意,又彰顯了司法理性。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發(fā)布《關于在執(zhí)行工作中進一步強化善意文明執(zhí)行理念的意見》,其中明確要求,全日制在校生因“校園貸”糾紛成為被執(zhí)行人的,一般不得對其采取納入失信名單或限制消費措施。對此,《北京青年報》刊發(fā)評論文章如是稱。(《北京青年報》2020年1月3日)
應該通過制度建設,讓誠信成為市場經濟中的“硬通貨”,成為和黃金一樣珍貴的東西。
——近年來,“執(zhí)行難”一直是社會熱點問題,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肖建國表示,只有讓失信受罰、誠信有獎,社會信用體系的全鏈條才會更加完整。(《人民日報》2020年1月6日)
確保在風險挑戰(zhàn)面前贏得主動,制度起著基礎性、關鍵性作用。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必須打贏的三大攻堅戰(zhàn)之一。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表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有效應對日益復雜嚴峻的風險挑戰(zhàn),必須更加充分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把我國制度優(yōu)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人民日報》2020年1月6日)
只有一方面強化打擊不法者,另一方面注重保護受害人,方能實現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的最大化。
——近期,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試行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一站式取證”,引發(fā)社會熱議。對此,評論員史洪舉撰文稱,保護未成年人,就應該嚴厲打擊性侵害未成年人的不法者,但嚴厲打擊不該以過度犧牲受害人的正當權益為代價,如果一味地以犧牲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換取打擊侵害人,顯然不是真正地保護未成年人。(《北京青年報》2020年1月6日)
治理私家車占用消防車通道的問題,必須從經濟發(fā)展、社會治理的高度來長遠謀劃、統籌協調,既保證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又讓社會安定有序。
——日前,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下發(fā)《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攻堅行動方案》。對此,評論員秦平如是說。(《法制日報》2020年1月7日)
只有尊重教師,社會的文明才能得以延續(xù)。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fā)的《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huán)境的若干意見》引起社會關注。對此,天津師范大學教學工作委員會教學督導組專家李建營認為,《意見》的印發(fā),是對學校的尊重、對教育的尊重、對教師的尊重。(《法制日報》2020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