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南生


一些年底需要結算的支出,這時都要“算總賬”。例如拖欠的信用卡債該清了,不然第二年利率可能又提高了。
從感恩節(jié)到圣誕節(jié)和中國元旦這段時間,筆者將其喻為美國人的“年關”,美國人在這段時間會辭舊迎新,盤點過去的一年,迎接盛大節(jié)日。
美國人忙碌的“年關”
這一段時間,美國人忙得很。一是忙購物。以黑色星期五為起點的圣誕購物旺季拉開序幕,各商家都開始打折促銷,美國人購物熱情一向很高,于是大車小車往家里拉。
二是忙寄賀年卡。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用手機拜年,但不少外國人還是喜歡用寫賀卡這種傳統(tǒng)方式,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比較正式、鄭重。
三是忙著付賬單。一些年底需要結算的支出,這時都要“算總賬”。例如拖欠的信用卡債該清了,不然第二年利率可能又提高了。這里不得不提及美國一年兩度繳納的地產(chǎn)稅,以稅率1.75%為例,價值50萬美元的房子,年度地稅為8750美元,年底這次要交一半。如果房屋保險和汽車保險等也安排在這時段繳,壓力不小。
四是忙抵稅。一些抵稅和退稅優(yōu)惠政策僅在本年度有效,所以得趕上“末班車”。如果今年的收入比較高,就請會計師出主意,盡可能想辦法合法抵稅。
五是忙裝扮房子。街道、公園和建筑物張燈結彩,百姓家更是布置得溫馨祥和,當然少不了圣誕樹,有人還在屋前擺飾物掛彩燈,夜晚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六是忙旅游、探親。度假旅游、回家或回祖國探親,這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很普遍,所以交通繁忙,機票比較貴。
七是忙參加聚會。各公司、單位和家庭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聚餐晚會,以答謝員工、合作伙伴和朋友等。在聚會上,女士們尤其注重妝容和打扮,她們都希望在晚會能引人注目。
八是忙減肥。年關大餐繁多,據(jù)分析,這段時間,美國人平均要增肥5磅。這對于愛瘦人士實在是一大威脅,但又抵擋不住美食,只好去減肥了。美國人在“年關”里也有不忙的一面,美國人在“年關”里不忙什么呢?
不必忙著送大禮、拜領導
美國人過圣誕、迎新年要送禮嗎?當然要。但對美國人來說,送禮不是負擔。為什么呢?在美國,禮物不以昂貴取勝。那么,美國人是如何送禮的呢?送禮的特點是輕松務實。盡管“送禮文化”在美國十分盛行,但并不意味著鋪張浪費。美國人對禮物的實際價值不那么看重,在美國人看來,送禮只是為了表達關心、愛護和賀喜的情誼,至于禮物輕重反而顯得不重要。
在美國送禮,從價值方面來說,大多數(shù)是比較輕的,一張卡片、一束鮮花、一瓶紅酒、一盒精致的點心、一本散發(fā)墨香的新書等,價值不過數(shù)美元至數(shù)十美元,卻足以表達送禮者的良好祝愿。而收禮者也沒有心理負擔,可以欣然接受。在美國,請客人在“年關”吃頓飯、喝杯酒,或送個小禮物,都被視為較普遍的“贈禮”形式。你只要對此表示感謝即可,不必再作其他答謝。
去美國人家做客一般不必備厚禮,帶些小禮品如一束鮮花、一瓶葡萄酒或一個小工藝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則表示你將回請。顧客在商店購買禮品后,店員會根據(jù)顧客的要求用漂亮的彩色包裝紙和多彩絲帶包好,再加上一張寫有祝福話語的卡片,就是一個很體面的禮品。美國有一些專門的聚會用品商店,出售各類聚會用品和包裝材料,價格都十分低廉,且十分美觀。
美國市場上很少存在禮品“過度包裝”“櫝比珠貴”的現(xiàn)象,這恐怕與美國人的送禮文化有關。不少美國人喜歡自己購買這種包裝材料,自己動手包裝禮品。美國人講究送禮的實用性,反對鋪張。與國內朋友之間送禮不同的是,美國人給朋友送禮,一般會保留包裝和價格標簽,還會附上購物小票。因為在美國退貨一般不需要理由,這樣收禮的朋友如果不喜歡,完全可以在過完節(jié)后拿著小票去換別的商品,或者干脆要求退貨。所以每年元旦過后,各大商店退貨臺前總是排滿了等待退、換貨的顧客。在美國,和人交往不看職位,送禮一定要講平等,送給職位高和職位低的人的禮物要保證基本一樣的水準,因為他們很講究待人平等的原則。另外,美國人接收禮品時,往往會當場打開,這時送禮者介紹幾句,收禮者贊揚一番,氣氛顯得親切融洽。
美國政府部門和大公司有時為了表達對貴賓的友好和謝意,每年辭舊迎新之際也會送禮,但他們送的禮品都是價值低廉的小物件。比如一個鑰匙扣、一支鉛筆、一把小尺子,都是小玩意兒,倒也實用。
筆者作為外交官常駐美國期間,趕上圣誕節(jié),曾多次應邀到美國朋友家中過節(jié),去人家家里自然要考慮送一份禮物了,于是征求負責禮賓的同事的意見,同事說帶一瓶酒或者一束鮮花就可以了。而在國內,給人送禮是一件很讓人頭痛的事情,送禮太重自己承受不起,送得太輕,又怕被人看不起。筆者在美國常駐幾年后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們一般不看重禮物的實際價值,能表達心意的物品,就是好禮物,收禮者欣然接受而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
美國人過年雖然不必忙著送大禮,但送賀卡卻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西方圣誕節(jié)的一大特點,就是親友互寄圣誕卡。起初覺得這種西式風俗比中國式的登門拜年簡便得多,后來發(fā)現(xiàn)要寄的卡片越來越多,郵資、賀卡開支上漲不說,更得搭上許多時間,來寫千篇一律的賀詞和抄各不相同的信封。而自己收獲的賀卡數(shù)量,也已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這些賀卡最終能打發(fā)的去處不過是垃圾桶。因此,對美國人來說,處理圣誕賀卡實在是一種負擔。
中國人歡度春節(jié)講究拜年,在有的地方,給領導拜年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圣誕節(jié)對美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美國人過圣誕節(jié),就好比中國人過春節(jié),美國人過圣誕節(jié)要給領導拜年嗎?完全不用。
為什么美國沒有拜年的習俗呢?從文化傳統(tǒng)上來看,美國立國時間短,其文化的根是歐洲文化,歐洲人沒有拜年的習俗。160多年來,從中國移民到美國的華人帶來了傳統(tǒng)中國拜年的文化,但只是在華人族群里流行,美國主流社會沒有形成拜年的習俗;從政治制度上看,美國禁止政府官員和雇員之間互送禮品,下級不能向上級送禮,也不能動員他人向上級送禮,還不得接受比他工資低的工作人員的禮品。美國反腐敗的條例明文規(guī)定,收受的禮物超過20美元必須上交,否則按受賄論處。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培育了良好健康的送禮文化,杜絕了變相送禮行為,也就使給領導拜年之類的歪風興不起來,使有損社會文明的奢靡送禮風氣失去了市場。
在美國,逢年過節(jié)不必給領導拜年,但有一類人例外,那就是公寓樓里的看門人。按慣例,大廈的住戶年底應該給這些服務人員“拜年”,新年禮物是什么呢?是小費,一般每個人三四十美元。此外,在家家張燈結彩準備過節(jié)之際,每個居民社區(qū)和教堂,都要為當?shù)刎毨Ъ彝ニ腿ミ^節(jié)的衣物、食物和禮物,讓每個人都能過個平安喜樂的圣誕節(jié)。這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社區(qū)事工,很多人會去做義工。圣誕老人平安夜送禮物就是基于這樣的一個道理。
筆者曾訪問過對無家可歸人開放的救助站,親眼見到美國一些華人華僑在圣誕前夕,總是幫助農場整理贈送給低收入家庭的新鮮蔬菜,把成噸的胡蘿卜、西紅柿、蘋果等分裝在購物袋里,勞動量相當大;有的華人華僑會去社區(qū)做義工,疊放衣物、搬運食物、搬運送給低收入家庭小孩子的新自行車等,相當給力。
不必忙著送紅包、備大餐
春節(jié)送禮物、發(fā)紅包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年關將近,就連在各國的唐人街,印有漢字新年祝福語的紅色信封幾乎都火熱銷售,遍布全球的華僑華人將紅包習俗帶到了世界各地。中國人過年送紅包,主要是給小孩壓歲錢。壓歲錢是中國漢族的傳統(tǒng)年俗之一,在我國已經(jīng)有很長的歷史。一般來說,壓歲錢是由長輩在除夕之夜將其裝在紅包內給晚輩,壓歲錢寓意著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盡管美國人送禮很實際,但習慣上很少直接送錢,最多就是送購物卡了,即使是最親密的親人和朋友之間也是如此。不過,最近一些年,一些美國人像中國人一樣,也開始流行送紅包和壓歲錢了,只不過方式比較特別,多為和孩子商定好,向其教育基金賬戶送“紅包”,實際上這是把孩子將來接受高等教育所需要的資金,在圣誕到來之際提前存儲起來,并借此機會和孩子一起討論財富話題,并對孩子進行理財規(guī)劃等財商啟蒙。美國人有為孩子提早定期存儲接受高等教育費用的傳統(tǒng),不少美國人實行的是年薪制,年薪發(fā)下來,先把供孩子上大學的錢存起來。圣誕節(jié)時以給紅包和壓歲錢的方式,把錢存入教育基金,自然使節(jié)日更有喜慶色彩,使家庭更有溫馨氣氛。
當然,也有一些美國人會在新年之際給孩子送壓歲錢,在絕大多數(shù)美國家庭,給孩子壓歲錢不會使家長感到壓力,只為了表達心意。每年春節(jié)前一周左右,一些美國人都會到銀行換些嶄新的1美元、5美元和10美元的鈔票,包好幾十個紅包,準備在過年時給自己的孩子和親朋好友的孩子。送給關系特別好的親友孩子的紅包,通常是10美元,關系一般的是2至5美元。一個美國孩子每年得到的壓歲錢總共也就100美元左右,而且除了父母給的20美元是個大數(shù),來自親友的多數(shù)在1美元至5美元之間,偶爾會有一兩個10美元的。
紅包是財運的象征,無論是給孩子壓歲錢,還是大人之間作為祝福送個1美元的小紅包,都是為了增加過年的喜悅。通常,美國人不會利用給孩子的紅包摻雜其他的隱性含義,比如通過給孩子一個大大的紅包拉近與家長的關系,因為那樣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反而會使家長尷尬,甚至破壞了年味兒。
對于美國人來說,圣誕節(jié)是與家人團聚的日子。一位美國朋友曾對我說:“圣誕節(jié)是關于家庭的節(jié)日,你要對你所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圣誕節(jié)意味著給予和分享,與你所關愛的家人和朋友在一起。”
和中國人過春節(jié)要吃年夜飯大飽口福一樣,美國人過圣誕節(jié)也是全家人在一起品味圣誕傳統(tǒng)的美味佳肴。不少中國人的年夜飯,要花很大的精力做準備,但相比之下,美國人的圣誕大餐就要簡單多了,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國傳統(tǒng)的圣誕大餐原本就很簡單。其主菜是填餡烤火雞,或者是圣誕火腿,最傳統(tǒng)最常見的湯品是牡蠣奶油濃湯,配菜是餡餅和土豆泥,外加甜點。二是圣誕大餐食品不必完全由主人家準備。不少人家圣誕大餐,讓就餐者分頭準備,事先分工誰準備什么菜,來時帶過來。在美國,各種各樣的聚會和派對很多,有一種很常見的叫Potluck party/dinner/Supper(家常便飯派對),其規(guī)矩是,參加者要自己帶菜或飲料,然后與大家分享。Potluck的本意是“不用刻意準備,碰上什么吃什么或鍋里有什么就吃什么”。久而久之,Potluck party在美國就演變?yōu)榭腿俗詭Р穗攘恕?/p>
在美國,這種情況很普遍。一些國人也許覺得這樣不客氣,顯得太寒酸、太摳門。美國人對此習慣成自然。對許多美國人來說,過年是一個表達情感的時刻,是結束手中的工作,洗滌心靈、回歸親情的時刻,不需要跑到天南地北,也沒有縱情狂歡,人們樂享團圓、平安、喜樂、靜逸的氣氛,大家見面都互祝新年快樂。
美國的圣誕節(jié)與中國春節(jié)相隔很近,不少美國人過圣誕節(jié)時,會問中國人和華人華僑什么時候是中國的春節(jié)。為什么呢?他們要記下中國春節(jié)的確切日期,以便屆時給中國人和華人華僑拜年。
(作者系外交學院黨委原書記,中國國際法學會常務副會長,曾任中國駐津巴布韋大使、駐蘇里南大使、駐印度孟買總領事、駐美國舊金山大使銜總領事,應本刊邀請撰寫專欄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