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蓓
這場新冠肺炎戰“疫”行動,每個逆行者背后都藏著一個故事。家庭中夫妻、子女、父母匆匆話別,囑托、不舍、擔憂、祝福只能在家書里訴說。一封封抗疫家書,成為這個特殊時期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在抗疫前線與后方搭起了一座獨特的橋梁。當這些家書被匯集成一本書,它們就成了抗疫時期的珍貴資料。這些圖書不僅記錄了抗疫的點滴過程,更增強了我們戰勝疫情的決心與勇氣。
動人:平凡人的真情實感
家書的最大特色就是真實,抗疫家書令人動容,同樣是因為它所呈現出來的平凡人的真情實感。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出版的《戰“疫”家書》,文章、圖片均從各媒體、平臺公開發表的抗疫家書中采集整理而來。圖書責編之一曹聯養告訴我,面對眾多的抗疫家書,他們遴選的首要標準就是真情實感。“我們需要的是更真實、更直接、更樸實的表達。”
今年1月初,湖南省委宣傳部在全省啟動了“瀟湘家書”活動。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家書內容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醫務人員、公安干警、新聞記者、基層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抗疫群體自發書寫的家書,像雪片般涌來。湖南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們從3000余封書信中,精選出81封,匯編成《你信大愛我信你》一書。在責編之一何瑩看來,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就是集中體現了特殊時期特定人群展現出來的家國情懷,“它不是刻意為之的,而是一場家書活動開展過程中趕上了疫情暴發,中途出現了意外變化,轉而變成人們親歷的歷史記憶,也更是一種激情的釋放”。這份來自各行各業普通人抗疫的真情流露,深深打動了編輯們。責編之一的張文爽已不記得悄悄落下了多少次眼淚,因為這與她平時接觸的書稿太不一樣了,“它沒有精巧銳利的文筆抑或縱橫鋪陳的架構,自然平實、樸素內斂,但這其實就是我們與親人之間想要表達的愛與思念”。
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的《抗疫家書》由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家書研究中心主任張丁收集整理。全民戰“疫”期間,家書溫暖回歸,數量之多,讓張丁沒有想到。對家人的歉疚掛念、親友之間的關心鼓勵、迎難而上的責任擔當、同心戰“疫”的必勝信念……這些真實的情感都在一封封抗疫家書里集中呈現。“之所以讓人動容,就是文字中蘊含著直指人心的力量。”張丁說。
信心:牽掛是前行的力量
長期致力于收藏家書、日記等個人文獻的張丁,將誕生于非常時期的抗疫家書視作十分珍貴的資料,給予了很高評價:“在內容方面,它們記錄了戰‘疫’一線的救治經歷、疫情期間人們的日常生活,構成了一段段抗疫生活史;在思想層面,它們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深厚情感,溫暖了一個個家庭,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戰士’帶來了信心和力量,同時,它們還體現了愛國、敬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了在大災面前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民族精神。這些家書體現的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疫情剛剛暴發時,一位醫生就寫下了去一線的請戰書,他還給愛人留了張字條,信中說,“如果哪一天我不在了,你再打開它”。這份悲壯的心情讓人不禁淚目。本來按照時間順序,這封書信應該放在《戰“疫”家書》靠前的篇章,但曹聯養和同事考慮再三,還是決定把它挪后。他們選擇了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金山分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徐浩寫給愛人的信作為開篇。信中,徐浩告訴身懷六甲的妻子,“希望我們寶寶出生時,我能凱旋”。“孩子代表希望,我們想在閱讀伊始,就傳遞給讀者抗疫的勇氣和信心。”曹聯養這樣說道。
把“家書”送給寫家書的人,讓“戰士們”讀一讀自己與戰友們飽含溫度的書信,別具深意。3月23日,凱旋的1498名湖南援鄂醫療隊員收到了《你信大愛我信你》圖書。湖南每一名援鄂醫療隊員,都是這本書的主人公,也是這本書的最好讀者。“這些家書中的淚水和牽掛正是我們前行的力量。”一位從湖北黃岡回來的醫務工作者說。
一位女大學生王夢晗的家書,讓張丁印象深刻。她的父親是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王剛,作為云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出征湖北;她的母親是云南省中醫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孟嫻,大年三十返崗后一直堅守崗位。元宵節那天,獨自宅家的女兒王夢晗手寫了一封信:“我們這個小家在為戰勝疫情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千千萬萬個小家都在為此努力和付出,我相信,中國這個大家一定離春暖花開的日子不遠了。”這份暖心背后的家國情懷,也讓更多人懂得愛國愛家的道理。這些平凡英雄的家書和它們背后的故事,之所以被大家廣泛關注和點贊,“根本原因是這些家書思想深刻、情感真摯,展現了一種振奮人心的磅礴力量。”張丁說。
擔當:傳承家風最好方式
家書是傳承家風、教育兒女的最好方式。在抗疫家書中,有不少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通信,它們是理想的家庭教育素材。
在《你信大愛我信你》中,一位護士長寫信告訴兒子,當發熱門診急需人手時,科里的男護士們踴躍報名:“我們男護集體上!我們身體素質強!”這位護士長跟兒子說:“他們也才20出頭,比你大不了多少。”一位做醫生的父親寫信給兒子說:“爸爸不是傳說中的蓋世英雄,但爸爸想做你心中的英雄!”這份言傳身教真正發揮了作用。一位中學生寫信告訴護士長媽媽:“我考慮了好久,鄭重地做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我選了將來可報考醫學院的科目。”一位中學生見證過父親抗擊非典,這次又鏖戰湖北,早已立下的從醫志向更加堅定。
就像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王躍文所說,歲月靜好的時候,父母也許費盡口舌都難以打動平日嬌生慣養的孩子;特殊時期,生死關頭,一封書信卻成了對孩子最好的愛和責任的教育。孩子們在這些書信中,不僅懂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更懂得他們舍小愛為大愛的責任與擔當。這也是一封封家書尤為可貴之處。
疫情中的家書是那么真實動人,也將成為我們日后研究2020年春疫的珍貴史料。
責編:岳文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