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
知識分子的四種類型
北宋的張載,與王安石同時代,曾說過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可以說是人們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期許,同時也是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四個方向或維度。我在這里稍做扭曲,將張載所說的這四個方向,轉化成知識分子的四種類型。
第一類,“為天地立心”,也就是解釋自然現象和宇宙意義,包括生命的意義、古往今來的意義等。這類型的知識分子是理念上的哲學家。
第二類,“為生民立命”,屬于實踐的維度。他們為普通人尋求生命的存在。這一類型的知識分子是把理念付諸實踐的執行者,他們或許是官員,或許是社會領袖。
第三類,“為往圣繼絕學”,亦屬于實踐維度。他們想方設法擴大并傳承所學,盼望后來的人學得比自己更好。每一個教書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學得比自己更好,就屬于這一類型。
第四類,“為萬世開太平”,屬于理念的維度。這類知識分子提出一個理想境界──理想的社會、理想的生活或理想的人生態度,盼大家往這個方向走,并且用這些理想來針砭、批判、矯正眼前所見不合理的地方。假如沒有長遠的理想目標,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得不錯,也許就糊糊涂涂地過下去。當一個理想境界懸在那里時,我們才知道,自己離理想境界差多遠。這個類型的知識分子,可以是革命者,想把現有的秩序推翻,朝理想方向走去;也可以是改革者,認為現在不符合理想,定個方向一步步改好它。這些人無論做得好壞,其主要動力都是把人類推向更好的境界去,而“更好”兩個字,可以是吃得更飽或活得更快樂,當然還有各種不同的定義。
秦漢以后,政府的文官基本上以讀書人為主,偶爾,有些征服王朝會任命馬上英雄,但是最常見的,主要以讀書人擔任文官。董仲舒是最典型的“為天地立心”型,他的天人感應系統是把當時所知的各種知識歸納成博大復雜、幾乎無所不包的解釋哲學。這一系統的知識分子解釋哲學,可批判之處很多,不過,董仲舒的努力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
在董仲舒之前,也有過《呂氏春秋》《淮南子》做過類似的解釋工作,但規模之龐大,涵蓋面之廣泛,都沒能超過董仲舒。當時《禮記》的《大同》篇提出一個理想的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一境界,到今天還是做不到,幾千來年,許多人打著“天下為公”的旗號,做著“天下為私”的事情。《禮運·大同》所說的,就是本文剛剛在第四個類型中談到的理想境界。除了《禮運·大同》,還有如“桃花源”等其他的理想世界。不論從大的社會或小區,我們都曾有個理想的境界高懸在那里。
努力尋求、實現上面所提的四個維度,是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自我期許的常態。有人努力于哲學的思考;有人在文官系統工作成為“良吏”;有人誨人不倦成為“良師”;也有人想建設大同世界、桃花源。幾千年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基本上都是在這幾個維度里不懈地努力。
知識分子努力的目標
凡是時勢比較好的時候,例如開國之初,不少知識分子努力于全盤性討論,投入解釋新秩序,如董仲舒一類人物,便是有著理想志業的第一類型知識分子。
另一方面,時代和社會碰到困厄和挑戰時,抗議性知識分子便應運而生,如東漢黨錮。東漢讀書人把儒家懸為理想,他們針砭政治的敗壞、權力結構的腐敗、皇權無限的膨脹、宦官挾皇權的作威作福,于是他們形成抗議運動,成千上萬的學者投入其中,卻最終被禁錮——形成歷史上的“黨錮之禍”。明朝東林黨人即是。
當其他文化系統進入中國時,知識分子也會提出一些新想法作響應。
漢末到南朝,佛教進入中國,挑戰了中國的文化系統,讀書人發現:中國習慣的王朝制度有說不通的地方;董仲舒那一套也有許多問題,不能自圓其說。于是,大家不斷討論:靈魂是滅還是不滅?精神是存在還是不存在?一個出家人既然已經出家,還要不要向俗世君王敬禮?俗世君王可不可以統治不屬于統治范圍的出家人?這種情形,就是當一個已經固定了的大系統碰到外來文化挑戰時,許多讀書人投入其中,參加辯論,去做這一非做不可的事情。
又如唐朝初年,貞觀、武則天時代到開元,政治清明,對外接觸頻繁,老百姓日子過得不錯,正如杜甫的詠嘆:人民富足,遠游不必帶糧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但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霓裳羽衣舞就必須停下了,從此,唐朝一落千丈。
等到唐朝稍微安定下來,韓愈就開始討論人生還有沒有更重要的事?政治之外究竟有沒有更高的境界?這一波討論,一直延續到南宋。唐宋的學者建構了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即后來中國的理學。南宋朱熹和明代王陽明,又把韓愈的系統加以精密重組,其中王陽明將中國思想體系重組成為一個精密的唯心論。由董仲舒到王陽明,可看出中國許多知識分子在理念的維度中不斷努力。
在文官系統中做事,有沒有好的人?歷史上確實是有不少人寧可丟官,也要為老百姓做事。有很多讀書人為官,成了“勞臣”,一輩子辛辛苦苦,只為完成任務。
此外,歷史上冒死勸諍的諫官也很多。勞臣、苦官、諫官,都是文官系統中“為生民立命”之人。至于教書的,那就更多了,很多三家村學究教出無數好學者,許多平凡的私塾老師教出第一等視野的人物。曾國藩的老師并沒什么名氣,卻屬于這類人物。
綜上所述,這里條分縷析的四個方向或維度,正是中國讀書人努力追求的目標。
(源自《知識分子:歷史與未來》)
責編:胡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