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群力

監督問題是國家治理的重點難點問題,我們黨歷來重視監督,并且為此做出了艱辛的探索和實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增強監督合力。”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強調,“圍繞健全黨的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在更大范圍整合運用監督力量”。黨政干部必須深入領會,強化各項監督,將從嚴治黨推向深入。
統一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打出一整套強化自我監督的“組合拳”,從巡視、派駐全覆蓋到紀律監督、國家監察全覆蓋,確保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不留死角、沒有空白,真正把監督職責履行到位。通過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構建起“四個全覆蓋”的權力監督格局,覆蓋了所有黨組織、黨員領導干部以及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紀律監督全方位、監察監督全范圍、派駐監督全派駐、巡視監督全覆蓋。四項監督,一體化推進,共同研判,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同高效、形成合力,實現各取所長、優勢互補,打破條塊分割、系統森嚴壁壘,構建立體聯動監督格局,充分體現監督的嚴肅性、廣泛性、協同性、有效性。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要求,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健全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制度,發揮審計監督、統計監督職能作用。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2018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將六類監察對象統一納入監察范圍。為了規范政務處分工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于2018年4月印發了《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暫行規定》。2018年7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實現了監督全覆蓋具體化、制度化,進一步增強了監督有效性。
全面貫徹落實“跟進監督、精準監督、全程監督”
2020年6月2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傳達全國兩會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紀委副書記、國家監委主任楊曉渡主持會議并講話。楊曉渡強調,要按照趙樂際同志的要求,緊扣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部署,跟進監督、精準監督、全程監督,推動各級黨組織抓緊抓實抓細抗疫情、穩經濟、謀發展各項工作。要圍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緊盯重點環節強監督,緊盯突出問題嚴查處,緊盯責任落實嚴問責,確保脫貧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
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要求,堅決查處資源、土地、規劃、建設、工程等領域的腐敗。針對這些領域的問題,扎實開展專項治理整治,主動靠前監督,嚴防領導干部插手干預工程建設。領導干部插手干預工程建設、違規參與資源領域經濟活動必須引起高度警惕,因為代表公權力的領導干部一旦入股,便將自身利益與企業綁定,不僅監督形同虛設,更可能造成“官煤勾結”“官礦勾結”的惡劣后果。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工作報告也指出:“要突出重點、精準有力,緊盯重大工程、重點領域、關鍵崗位,強化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部門和行業的監督。”
“三種監督”要做到“三個緊盯”“確保三實”,關鍵是必須“真監督”。做不到真監督就等于沒監督。浮在表面的監督、走馬觀花的監督或形同虛設的監督還不如不監督,甚至比沒有監督影響還要壞。所以說,凡是監督就一定要監督到位、監督到人,監督到細微深處,觸及到痛處病處。而且還必須做到“跟進監督、精準監督、全程監督”。這“三項監督”缺一不可。
推進監督貫通融合,形成合力
整合監督力量,提升監督能力,既是監督的題中要義,更是監督的當務之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增強監督合力”。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第六章就“黨內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做出明確規定:“各級黨委應當支持和保證同級人大、政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等對國家機關及公職人員依法進行監督,人民政協依章程進行民主監督,審計機關依法進行審計監督。”“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各級黨組織應當支持民主黨派履行監督職能,重視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提出的意見、批評、建議,完善知情、溝通、反饋、落實等機制。”“各級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應當認真對待、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推動黨務公開、拓寬監督渠道,虛心接受群眾批評。”
推進監督貫通融合,關鍵是各職能部門監督的貫通融合,構建起整體聯動的監督格局,各監督部門責任到位,責任到人,做到守土有責、各負其責,協調協作、密切配合,切實擔負起監督責任,把監督挺在前面,找準監督定位,用活監督手段,嚴格依規依紀依法進行有效監督。推動“四項監督”與“六項監督”協調聯動、同向發力,整體推進,實施聯動監督,更好地發揮監督作用,用活監督力量,激活監督神經末梢,打通監督“最后一公里”,實現監督資源整合,監督力量貫通融合,形成監督合力,釋放監督效能,提升監督質效。
“黨的自我監督”至關重要
俗話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黨的自我監督”是重中之重,是關鍵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強黨的自我凈化能力,根本靠強化黨的自我監督和群眾監督。”
深入推進全面監督,首先要搞好“黨的自我監督”,同時進一步做好各方面監督工作。
一是強化對“一把手”監督。強化對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一把手”監督。緊盯關鍵少數,壓實責任鏈條。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監督是紀檢監察機關的基本職責、第一職責,要做實做細監督,就要創新監督方式、找準監督抓手、拓寬監督渠道,不斷提高監督效能。特別是對“一把手”監督必須監督到位、監督到人,不留空白,沒有死角,更無特區、特權人和特殊人。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和《黨委(黨組)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規定》都有明確要求。各級黨委(黨組)要負主體責任,責無旁貸,黨委書記是第一責任人,必須全面履職,盡職盡責,決不能推遲、推卸,決不能懈怠、怠慢,決不能失職、瀆職。要層層壓實責任,一級抓一級,特別是“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可以說,抓好“一把手”這個“關鍵少數”對管住“絕大多數”起到關鍵作用。
二是加強日常監督。嚴格管理,抓早抓小,早提醒、早誡勉、早預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加強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日常管理監督。”做深做細做實日常監督,體現黨章規定黨組織“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的要求。強化對黨員干部的日常監督、監管、嚴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自我養成歡迎監督、習慣被監督及自覺自愿接受監督的意識和意志。同時要做好監督“后續”工作。例如加強以案示警、以案釋法、以案為鑒、以案促改,做到警鐘長鳴、防患于未然。
三是不斷增強政治監督自覺性有效性。政治監督的根本指向,就是“兩個維護”。政治監督要突出重點,精準有力,自覺有效。政治監督就要站在政治高度和全局高度,重點加強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對黨章黨規和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精準把握政治監督的發力點和切入點,從復雜的表象中挖掘發現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態度、政治擔當上的偏差。
(作者系中紀委宣傳部原正局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