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芳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和地區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體現著一個地區的智慧和文化蘊涵。商洛位于秦頭楚尾,幾千年來的深厚積淀,形成了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洛市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商洛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現狀
(一)基本情況
商洛歷史悠久,為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文化積淀深厚。歷史上,倉頡在這里造字,商鞅在這里封君,四皓在這里隱居,李自成在這里屯兵秣馬。這里山連秦巴,水派長黃,地接楚豫,俗兼南北,民間文化,多種多樣,獨具特色,既承秦文化之陽剛,又兼楚文化之柔美。2006年以來,我市非遺保護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一大批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項目4項、省級項目36項、市級項目222項、縣級項目369余項,共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省級傳承人23人(2人已故)、市級傳承人148人、縣級傳承人203余人,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單位1個(洛南縣劇團),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個(商洛市鑫豐匯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2018年,柞水縣杏坪皮紙制作技藝被選入陜西省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表1、表2、表3、圖1)
(二)中省非遺項目保護資金使用情況
中省各級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十分重視,不斷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經統計匯總歷年情況詳見表4。
經費主要用于有關非遺項目的資料搜集整理,人員培訓與輔導,有關實物征集、收藏、保存及展覽,舉辦各類展示、展演、比賽、征文、征獎等宣傳普及活動,參加省內外文化交流活動,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宣傳。從調研情況看,各縣(市、區)基本都能科學合理使用非遺保護經費。
(三)非遺傳習場所建設情況
現在全市有3個縣建立了對外開放的非遺陳列廳、28個傳承基地、42個傳習所(館)。市政府投資630萬元建設商洛花鼓傳習館,目前主體建設及改造項目已完成并投入使用。該項目建筑面積2997m2,其中生產傳習用房600m2、多功能舞臺1000m2、展覽廳600m2、排練廳797m2。建立了以市劇團為主的《商洛花鼓》《商洛道情》傳承基地。洛南縣建立傳承保護基地10處、傳習所(館)25處,10多年不間斷舉辦谷雨祭奠倉頡儀式,弘揚漢字文化。山陽縣建立各類傳習所5個,在縣城人民廣場建立了300m2的非遺陳列廳。柞水縣命名漁鼓示范校園3所、漁鼓示范村3個,發展漁鼓藝術社團31個,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漁鼓文化之鄉”,這些場館已成為商洛市非遺保護傳承的核心陣地。
(四)非遺助推脫貧情況
依托傳統手工技藝,建設傳統手工作坊,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全市建立了黑龍口豆腐干、孝義柿餅、洛南豆腐干、洛南四皓草編、丹鳳吊粉條、商南包谷酒、山陽中村掛面、鎮安象園茶、柞水杏坪皮紙制作等50多個非遺手工作坊,開展非遺扶貧。《洛南草編》傳承人開設的洛南縣巧手工藝品公司,輻射帶動3000多農戶從事草編產業,2018年實現產值1380萬元,出口創匯50萬美元,農戶人均增收4000多元。《丹鳳葡萄酒釀造技藝》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農業生產模式,帶動當地農戶165戶643人增收,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山陽縣《漫川菜肴八大件》農家樂和《山陽掛面》手工作坊,安置貧困戶166戶632人,解決1300多人的就業,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可達6000元。柞水縣把“杏坪手工皮紙技藝”作為“一村一品”主導產業培育,恢復傳統手工作坊39家,吸納貧困戶87人就業,帶動貧困戶當年實現脫貧。
二、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非遺工作重視不夠。
一是非遺工作重視不夠。受多方面客觀因素影響,非遺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身邊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一套務實管用的約束機制,導致非遺傳承保護措施落不到實處。
(二)非遺工作人力不足。
我市非遺保護中心,全都掛靠在市、縣區文化館(群藝館),一套人馬,兩個牌子,雖然名義上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實際上卻并沒有專門編制,目前從事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均非專業的人員,一人身兼多職,工作任務繁重,在非遺保護傳承上投入精力有限。專職從事非遺調查研究的專業技術人才極度缺乏,很難繼續扎實開展保護工作。
(三)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沒有依法將非遺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地方財政預算,市、縣級非遺傳承人沒有傳承補助經費。沒有經費保障,嚴重影響非遺保護工作正常開展,一些瀕臨滅絕的非遺項目得不到及時搶救,非遺普查資料和實物得不到有效保護,損毀流失的現象時有發生。非遺工作機構設施裝備落后,缺乏必要的高科技影像記錄設施設備。市本級還沒有建立非遺陳列展示廳。
(四)非遺傳承后繼乏人。
非遺傳承延續大多靠口傳身授,有的僅僅只靠子承父業,隨著現代物質生活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不少民間藝術和珍貴實物流失現象十分嚴重,難以得到妥善保存、保護。加之市、縣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既無固定收入來源,也沒有保護傳承補助,傳承積極性不高,也很少有人愿意去主動學習,而且許多非遺傳承人年逾古稀或相繼去世,一些非遺項目面臨失傳的局面。
三、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建議
(一)建立非遺保護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非遺保護傳承利用的約束機制。將非遺保護列入各級政府重要工作內容,納入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制定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專項規劃,有序推進非遺保護工作。組建非遺專家團隊,積極發揮咨詢、論證、評審和專業指導作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參照中省做法,將市、縣兩級非遺項目保護經費和傳承人傳習補助列入財政預算。積極落實上級有關扶持激勵政策,建立市縣(區)非遺傳承保護基金,設立非遺保護專項工作經費和傳承人保護補助金,列入各級財政預算,為非遺工作開展提供保障。實行政策引導和市場運作,鼓勵個人、企業、社會團體進行多元投資,吸引社會資金參與非遺研究、保護和開發,不斷拓寬非遺保護的投資渠道。
(二)規范完善理順工作機構。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市、縣成立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通過公開選拔、招聘、調任、合作等形式,組織一支力量充足、專業性強的非遺保護工作隊伍。建立完善非遺保護工作制度、傳承人評估制度、非遺保護考核指標體系等,使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更加專業化、規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非遺人才保障機制。
出臺非遺保護獎勵政策,引進非遺專業人才,支持鼓勵非遺傳承人帶徒傳藝,不斷壯大非遺傳承人群。定期舉辦非遺培訓班,組織非遺業務干部和非遺傳承人參加非遺培訓,不斷拓寬非遺工作視野,提高非遺工作者和傳承人能力水平。不斷完善各級非遺保護工作機構,設立非遺工作專門機構,配強非遺專職人員,進一步壯大全市非遺保護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