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摘 要: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疫中,我們的傳統藝術在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謳歌英雄和榜樣、鼓舞和激勵全民士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傳遞除了藝術家們在重大社會實踐面前的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的品格。傳統曲藝在其中,以其形式短小靈活,內容通俗易懂、功能寓教于樂、傳播快速多元等特點,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藝術及傳承者們對疫情的關注和貢獻出的力量。
關鍵詞:戰“疫”;曲藝;形式;功能
鼠年春節與往年不一樣,對于中國人而言,將會是一個讓人產生難以磨滅的“灰色”記憶的傳統節日。往昔那喜慶、歡聚的濃濃年味,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無情擊碎。全國人民都投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雖然文藝工作者并不能像醫務工作者那樣在一線戰“疫”,但是,他們亦無時無刻不在關注疫情的進展、防控工作的深入,以及那些“逆向”而行的各路英雄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藝輕騎兵的曲藝藝術,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當前曲藝戰“疫”作品概貌
通過這幾天的觀察可知,曲藝戰“疫”作品的創作,體現了從個人的自發到機構有組織地開展、從草根藝人到曲藝名家全員參與、從大曲種到地方曲種全界聯動的藝術生產過程。
從類別上看,大致有京韻大鼓《為逆行者點贊》、廣播說唱《逆行天使》、湖北的群口快板《武漢人的2020》、湖北大鼓《不服周的武漢人》、方言說唱《我在武漢》、蓮花落《齊心渡難關》、淮河琴書《母女防疫情》、梅花大鼓《眾志成城》、常德絲弦《打好疫情阻擊戰》、大岔曲《天使贊》、河南墜子《抗魔利劍》《王二愣勸妻》、蘇州評彈《沁園春·出征》、陜北說書《萬眾一心齊行動》、華陰老腔《華陰老腔一聲吼》、四川金錢板《非常時期》、數來寶《福佑華夏》、蒙古族好來寶《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陜北說書《特殊時期多保重》、青海賢孝《抱團抗疫共患難》、南陽鼓詞《天佑中華》、相聲《肺炎謠言》、融合杭州小熱昏旋律的曲藝說唱《雨過天晴》及云南大理白族大本曲彈唱《眾志成城戰疫情》,等等。
從作品形態上看,多以單人或兩人表演的視頻和音頻形式為主,這些作品主要由快板、說書、琴書、評彈等以表演者少、創作靈活、快捷為特征的曲種所呈現。還有很多曲種由于創作時間和表演特色等限制,再加上疫情防控對出行、聚會等的要求,暫時還沒有成品出現,但是,可以想見,更為多元化的曲種作品即將問世。
從內容上看,這些作品或宣傳防疫知識、或是謳歌英雄故事、或是為武漢祝福,或是兼而有之。盡管各有不同,但是聽來情真意切、讓人動容和振奮,也共同體現了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謳歌各路英雄和榜樣、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為湖北及全國人民祈福、鼓勁,眾志成城、共渡難關的目的。
如河南墜子《抗魔利劍》中唱到:“……在平時,您要想對國家社會做貢獻,您得加班加點動手動腦玩命干。可現在,您在家歇著就算功勞一件……還要做到講衛生,有四條辦法您記清。首先是出門戴口罩,預防傳染有一套。外科口罩、護理口罩、N95口罩全都行,您看準再戴保安寧。……第二點,隨手的東西要處理,醫用酒精保護你……”它向聽眾傳遞了正確的抗疫理念和方法。快板書《白衣英雄贊》則在描寫逆向而行的英雄形象的同時,表達了對其的崇高敬意:“專家教授齊出動,白衣天使子弟兵。迅速集結來報到,馬不停蹄大沖鋒。決心誓言似雪片,請戰申請一封封。子女送媽上戰場,妻子盼夫早成功。他們哪顧得大年三十來團聚,哪顧得摯愛與親朋。他們義無反顧奔前線,舍死忘生抗疫情。國難當頭皆無畏,逆境而行,他們個個都是真英雄……國家出現危難時,挺身而出的都是楷模是英雄。這白衣戰士就是當代新楷模,是新時代的真英雄……謠言一定不要信,不要傳來不要聽。為武漢人民來點贊,讓愛心傳遞到江城。”二強在陜北說書《萬眾一心齊行動》中唱到:“正月里(得那個)正月正,彈起個三弦我說疫情。(這)非常時期我們多保重,沒特殊(的)事情我們不要出門。可不要顧禮節走串親戚,更不能搞娛樂扎堆聚眾。想一想咱們的親戚家人,再想想中病毒離去的人。看疫區志愿者勞苦醫生,(說)你受點小寂寞(那個)算什事情……從中央到地方層層布控,相信咱(那)新醫學把病毒壓定。”趙福坤用大理白族方言在大理白族大本曲《眾志成城戰疫情》中唱到:“過年變成了過關,冠狀病毒真流行,威脅我們的健康……饕口饞舌,病從口入古人講,豬肉牛肉不過癮,偏把野味嘗,病毒寄生在野味,貪吃野味染病毒,貪吃野味你一人,連累了大家……”指出了吃野味的嚴重后果,為那些有食野味之心的人,敲響了警鐘。
此外,身處疫情重災區的武漢人,面對肆虐的病毒,也“不服周”“不信邪”,表現出戰勝疫情的信念和樂觀主義精神。如湖北大鼓《不服周的武漢人》中說到:……有全國人民為我們做后盾,病中的武漢一定會鳳凰涅槃再重生。向奮斗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危機時刻你們總是默默無聞。舍小家為大家無怨無悔勤勤懇懇,白衣天使我們最可愛的人。不信邪、不服周是我們武漢人的個性,一打兩響武漢人隨么事情都擺得平。雖然封了城,但我們并不孤獨與苦悶,人被隔離愛心卻永恒。只要我們眾志成城團結緊,黃鶴樓上依舊飄祥云……”
這些作品對宣傳疫情防控、謳歌英雄和榜樣、鼓舞和激勵全民士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傳遞出了藝術家們在重大社會事件面前的社會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的品格。如北京曲協理事、李派快板書第四代傳人孫宏超的創作初衷是因為“太多信息、太多感人的事跡讓我難以取舍”,因此,他于初二創作了那部千字快板《防疫凱歌》,贊頌疫情中涌現的好人好事,同時也編入防疫知識,提醒人們注意防范。而杭州滑稽藝術劇院院長董其峰也認為曲藝在疫情的防控中,具有重要意義:“在眼下這個特殊時期,好的藝術作品更能夠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作為曲藝傳承人,我們希望為穩定社會環境、充實百姓精神生活出一份力;我們希望用作品來歌頌全國各條防控抗擊疫情戰線涌現出來的感人人物和事跡;我們希望用自己的特長以接地氣、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宣傳防控、鼓舞人心,將曲藝的教化作用發揮到最深處。”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出:“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要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希望大家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要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要走入生活、貼近人民,以高于生活的標準來提煉生活;要對生活素材進行判斷,弘揚正能量,用文藝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要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反觀戰“疫”的曲藝作品,正體現了曲藝應有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曲藝戰“疫”作品的傳播策略
之所以在短短數天內,大量曲藝作品能夠問世并且廣泛流傳,除了曲藝藝術本身的特色以及曲藝工作者們扎根本土、深植時代、反映現實、觀照現實的創作原則外,還在于網絡媒體在傳播上大力推動。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時代,“各種傳播媒介和手段交互作用,共同構架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傳播網絡,這使得它的傳播過程和手段多樣化、層次化。”這為傳統藝術的創作、表演和傳播等,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和更為開放舞臺,也使得個人化的藝術創作和傳統藝術作為網絡文藝的一份子,有了自己的聲音,并且在智能手機已被廣泛普及的語境下,得到了更為廣泛和快速的傳播。回顧已有的曲藝作品的創作,不管是視頻還是音頻,都是第一時間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快手、抖音等網絡媒體進行傳播。例如孫宏超的快板《防疫凱歌》在大年初三創作定稿后,便穿上了大褂在家中自拍了視頻,并通過網絡進行了傳播;蘇州評彈名家盛小云領唱的《沁園春·出征》也是通過在錄音棚錄制了音頻之后通過公眾號在微信朋友圈得到了轉發。可以說,此次戰“疫”主題的曲藝作品,不管是采取線上形式制作或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的線下錄音,最終都是借助網絡媒體的形式進行的傳播。
不同于劇場中的曲藝表演,網絡中的曲藝作品具有無限次播放和被轉發的特點,接受者基于對曲種藝術特色、表演內容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亦或對表演者的個人喜好等建立起的文化和價值認同,會促使其在個人的網絡群體中進行“轉發”,以期在表達個人審美和價值偏好的同時,喚起更多人的認同。筆者對于曲藝戰“疫”作品的轉發,即是基于上述認同的因素以及對于創作者的敬佩。而正是在無數人的不斷轉發中,這些作品的創作目的得到了更大層面的實現,其價值和意義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
三、結 語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
誠然,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從一開始的無措到積極響應,雖然有些創作著急上馬而思想內涵并不深刻、或者有的創作有蹭熱點宣傳自我的不純動機,如在曲藝作品中,也不乏這樣的作品,但是的絕大部分曲藝作品,體現出的不僅僅是文藝作品的宣傳功能,也從價值批判層面傳遞了真善美和正能量,而大部分作品是創作者面對這場考驗時的真情流露的創作,是援事而發、為時代立言、為榜樣立像的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
疫情還沒有結束,我們的文藝工作者還將繼續發揮自己的力量,作品還將不斷涌現。那么與疫情初期及當下的宣傳、鼓舞、疏解等為功能的創作相比,后期的文藝作品將在創作重心上走向對反思與批判,以從組織體系、應急管理、病毒防控與研究、社會救助機制、文藝創作及社會重建等諸多方面,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
(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