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莉

旬陽有著“中國民間藝術(民歌)之鄉”的美稱,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南北承接的特殊地域所孕育涵養出的民族民間文化,也像這片神奇的土地一樣,璀璨斑斕、異彩紛呈。旬陽民歌就是其中一枝綻放的奇葩,錄入民歌集成的有400多首,2006年旬陽民歌就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4年旬陽民歌又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旬陽縣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致力于民間藝術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從挖掘整理、推陳出新、普及推廣等方面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利用,積極組織實施以旬陽民歌為重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通過保護挖掘、傳承普及旬陽民歌及民歌廣場舞,使這一傳統優秀民間文藝更加發揚光大,民歌廣場舞在山水旬陽、太極之城不斷“走紅”。
一、旬陽民歌是旬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滋養一方民歌。旬陽民歌根植于旬陽人民生活,滋養著旬陽人民心靈,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反映了旬陽歷代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態,是旬陽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造出來的藝術瑰寶。
旬陽民歌分為號子、山歌、小調、風俗歌曲等,風格上既有中原文化的陽剛,又具江南文化的柔美,歌詞質樸自然,生活氣息濃郁,旋律清新優美、富于變化,韻味雋永,富有詩情畫意。旬陽民歌既像美麗的漢江奔流不息,又似漫山遍野的蘭草花,芬芳燦爛,彌香久遠。千百年來,悠揚婉轉的小調或蕩氣回腸的山歌、號子如四季不竭的風雨播撒在秦巴山間、漢水兩岸,成為當地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大餐。
旬陽民歌內容豐富,存量很大,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流傳久遠,不僅依賴于其內容的豐富多彩,更靠得是它藝術表現形式上的無窮魅力。旬陽民歌語言質樸自然、充滿生活氣息,旋律清新優美、南北融合、富于變化,韻味雋永,具有濃郁的山水、田園般的詩情畫意。一曲曲或粗獷豪放、或悠揚婉轉的民歌,是情感心聲的表達,更是人民群眾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旬陽民歌內容和題材的豐富性,為我們了解旬陽的過去,展現旬陽的歷史和現在,提供了一個文化的窗口。保護與傳承旬陽民歌,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研究漢水文化和陜西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展現地方文化特色,為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服務,激發人民群眾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推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創新形式推廣“旬陽民歌廣場舞”
民歌是時代的鏡子”,民歌作為“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就是人民生產生活的社會歷史的真實再現、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的形象表達。從民歌中我們可以聽到人民的心聲,感受到時代的脈博、沐浴到歷史的風雨。
為了讓國家級非遺項目旬陽民歌得到保護、傳承和發展,旬陽縣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組織召開“旬陽民歌大家唱采風座談會”,邀請漢中、安康等地優秀民歌手進行交流座談。選派民歌手外出比賽、學習;組織舉辦旬陽民歌演唱傳承培訓班、旬陽民歌廣場舞培訓班,編印《旬陽民歌推廣教材》,改編旬陽民歌《一身藍》《觀畫眉》《八哥》《四川下來一條河》《月亮當頭》等新的廣場舞音樂,把古老的民歌元素融入新的音樂創作,讓民歌以新的形式在新時代里傳唱。
近年來,旬陽在傳承保護旬陽民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挖掘整理印制了十余冊民歌集,建立了民歌傳承保護基地、組織開展了多次教唱培訓、演唱比賽等活動,在旬陽大多數人都會一兩首民歌。如何讓旬陽民歌受眾面更廣,以更新的形式讓旬陽人更喜愛旬陽民歌,從而激發其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結合目前城鄉群眾參與面最廣、最火熱的廣場舞,我們積極探索,嘗試推廣“旬陽民歌廣場舞”,一是旬陽民歌旬陽大多數人熟悉,喜歡聽、喜歡唱,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二是廣場舞參與面廣、群眾喜愛;三是旬陽民歌旋律多樣,有歡快熱烈的、有悠揚婉轉的、也有深情舒緩的,許多曲目適合編排廣場舞。
這一想法提出后,得到了主管部門的肯定和支持,于是我們積極行動,首先認真研究梳理旬陽民歌曲目,從中挑選出20余首不同類型,適合廣場舞編排的曲目,如:《觀畫眉》《一身藍》《月亮當頭》《四川下來一條河》等,再請專業人員根據廣場舞的屬性對曲子進行適當改編,然后錄制音樂,再由文化館舞蹈干部進行廣場舞的編排創作。每一支曲目我們基本保留了歌詞,使跳舞者不僅感受到舞曲舞姿的美妙,還能讓其通過邊舞邊唱記住歌詞,在其它場合能夠演唱更多的民歌、一展個人風采。
在完成舞蹈編排創作后,我們先后組織了兩次輔導培訓,一次由各鎮從廣場舞隊中選出骨干人員統一進行培訓輔導,另一次是深入到有關鎮村社區廣場舞蹈隊進行輔導培訓。通過一個多月的培訓推廣,又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旬陽民歌廣場舞展示比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群眾的歡迎程度和評價出乎預料。現在全縣有30余支廣場舞隊幾千人堅持跳旬陽民歌廣場舞,這一新的廣場舞形式逐步在旬陽大地生根開花。
三、塑造品牌發揚光大文化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年文明古國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構建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歷史文化的當代價值要靠我們去發現、整理、傳播,靠我們合理的利用,一些民族的、民間的文化則需要我們去挖掘,包裝,取其精華之處。
旬陽民歌廣場舞的創編推廣,使我們感受到了民間藝術永恒的魅力,我們必須更深入地學習了解它,發掘保護它,創新發展它,創新形式、發揚光大,不斷塑造動感美麗鄉村,為活躍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服務、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下一步,我們將采取措施進一步組織廣泛推廣。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將“旬陽民歌廣場舞”列入議事日程,堅持保護與傳承相結合、創新與提高相結合,制定推廣規劃,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推廣活動。同時,樹立起文化品牌意識,進一步宣傳、保護自己的文化品牌,更好地保護地方特色文化。在發展文化事業,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中,始終堅持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服務的方向,更加注重文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公民素質,建設制度文明,促進經濟與文化、地域文化與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將旬陽地域特色文化與新時代發展有機結合,打造出富有特色、有感染力、有生命力的太極城旅游文化品牌,實現經濟社會的突破發展,努力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芝麻不打不出油,山歌不唱冷秋秋……”
山里那個放牛郎,出門一聲唱,不唱那個歌,心呀心發慌……”
這就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旬陽的真實寫照。如今,隨著群眾生活越來越好,在文化部門的組織下,旬陽民歌已經走進農村,走進機關,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旅游景點。靈秀婉約、音韻不絕的旬陽民歌,彰顯著旬陽人的文化自信和對綠水青山的熱愛。旬陽人民和著新時代奮進的旋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舞臺”上踏歌起舞,塑造出了日新月異的動感新旬陽!
(旬陽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