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讀
在所有類型的著作里,“科普書”可能是寫作和閱讀門檻最高的一個。
只有科學家能夠真正寫好科普著作,但科普著作的讀者卻不是科學家。面對可能是毫無科學素養的小白,如何把艱深繁復的定理、與現實毫無關聯的科學基礎猜想講清楚,不比發明一種理論簡單到哪里去。
科普,寫起來心累,讀起來更心累。
有沒有一本書,既嚴謹又有趣,深奧卻好讀?這似乎是一個如“五彩斑斕的透明黑”一般的悖論,強行要求兩種絕對相斥的概念融合在一起。
但所謂科學,不就是在未知的黑暗里照出可見的光,在不可能處造出一切可能的藝術嗎?
今天想要推薦給大家的這本書《從一到無窮大》,就是這樣一部堪稱“創造不可能”的科普神作。
1
《從一到無窮大》的作者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喬治·伽莫夫,是一位真正通曉科學本質的通才型學者。
他的核物理研究,奠定了現代核裂變與核聚變理論的基礎;他依靠研究預言了宇宙微波輻射的存在,提出了化學元素起源理論、DNA遺傳密碼的設想。而這一切,都在其后數十年間被科學所證明。
不過,我更希望你了解的是,他也許是全世界最暢銷的科普作家之一,他先后寫了18部科普著作,每一部都風靡全球。
《物理世界奇遇記》《太陽的誕生與死亡》《地球小傳》……他筆下那位漫游科學世界的湯普金斯先生幾乎是一代西方人記憶里“科普”與“科學”的象征。
在寫作完幾本物理、數學著作后,伽莫夫發覺,要想讓普通人真正領會科學之美,必須要寫一本能夠真正涵蓋“科學”所有范疇的包羅萬象之作,于是便有了這本從一粒原子到無窮宇宙的《從一到無窮大》。
2
1978年,《從一到無窮大》發行了中文版,著名科學史研究者、清華大學教授劉兵,當時正在北大物理系讀一年級,一位教微積分的數學老師認真地向他們推薦了《從一到無窮大》。回憶起當時,劉兵說:“拿到書后,在一個晚上就手不釋卷地一口氣將此書匆匆地讀了一遍,沒有想到一本科普書竟會如此吸引人,幾乎就像是在讀偵探小說一般。”
在那個真理終于露出曙光的年代,《從一到無窮大》鼓舞了無數像劉兵這樣的年輕人。如今,幾乎每個活躍在學術界的名人,當初都曾經讀過這本書。
騰訊原副總裁吳軍博士在他的著作《數學之美》里這樣總結道:“我在初中時就讀了《從一到無窮大》,作者G·伽莫夫是美籍俄裔著名物理學家,他花了很多時間創作科普讀物,影響了一代人。”
中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說:“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科普書,應該是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何帆、《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如果要列舉一個曾被《從一到無窮大》激勵的名人清單,恐怕會寫很長很長。
3
但《從一到無窮大》并不是一本科學工作者或者愛好者才會欣然閱讀、為之鼓舞的“圣經”,假如它本身沒有超強“打破次元壁”的能力,它也不會是一本連續暢銷70年的公認神作了。
在整個互聯網圈里對讀書最挑剔的豆瓣網,十幾年前的版本頁面里,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評論:“如果我在兒時讀到這本經典,是否我的人生軌跡會大大不同呢?”“萬分可惜啊!多么希望自己在高中時就看過這本書來滿足我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在高中抱著中學的數理化感覺吃不飽。”……7000多條評論里,幾乎每隔一兩條就有讀者在扼腕嘆息,恨讀到這本書實在太晚:如果能在更早的時候讀到這本書,可能就不會把數理化視作畏途,可能就會更理性地看待這個世界,可能思維會更敏銳一點,可能人生的格局不至于這般狹小。
為什么《從一到無窮大》有這樣的“魔力”?
這本書寫的是一粒原子到無窮宇宙。它用數學的發展和公式的演進為線索,從數學的誕生寫到生命的起源、宇宙的開始。它匯集了人類認識世界、探索宇宙的方方面面:數論、世界線、相對論、量子力學、核物理、遺傳學……在伽莫夫的整理與敘述下,復雜的科學演進過程變得無限直觀。
伽莫夫本身是個極會講故事的人,比如在講述如何理解光速時,他會說:
假定一個人乘坐近似光速的飛船到距離我們9光年的行星上去,人們大概會認為,往返一趟至少要18年。事實上,如果飛船的速度達到光速的99.99999999%,你的手表、心臟、呼吸、消化和思維都將減慢7萬倍,因此往返一趟所花費的18年(從地球上的人看來),在你看來只不過是幾小時而已。如果你吃過早飯便從地球出發,那么當降落在目的地星球表面的時候,正好可以吃午飯。吃過午飯后馬上返航,就可以趕回地球吃晚飯。而你到家時,你的親友們已經自顧自地吃過6750頓晚飯了。
如果你是一個剛接觸成體系的數理化知識,但是還沒有真正地感受到科學之美的中學生,這本書涵蓋了初中到高中所有能被稱為“基礎體系”的內容,數學是物理的基礎,量子物理和相對論作為現代物理的兩個分支,分別是現代化學和現代天文學的基礎,而現代化學又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礎。讀完這本書,你會有一種打通任督二脈的通透與恍然大悟。
如果你是一位已經離開教室很久,可能數理化成績還不太好的上班族,這本書對你的價值是用一種妙趣橫生的方式,展現出如何應用最簡單原理解決看上去高深莫測問題的推理過程。它仿佛是一個梯子,你攀登的時候可能并沒有什么感覺,但是當你攀登了一段時間,轉身下望,你會發現自己對于世界的認知,已經不自覺地到了常人所不能及的高度了。
最后,當然不能忘記科普頭號受眾——兒童,畢竟作者在扉頁上也寫著,這本書一開始是寫給自己的兒子的。這本書的意義,我想還有一層,即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這段話說的:“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為我的骨頭和肉。”對于他們來說,這本書的意義不在于讀過之后還記得多少“定理定律”,而在于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世界觀和科學觀,讓兒童在不知不覺中對科學產生興趣。
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