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廣花

在今年的高考中,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黑虎山村二組的王源炎,以文科599分的優秀成績被北京交通大學錄取,為自己的高中生活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
“從一個平平無奇的平行班學生,到高考成績排名年級第二,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這個酷愛讀書、寫詩的18歲女孩說,除了父母、老師,她特別想感謝自己的姨爹,感謝姨爹打理的農家書屋,“書屋里的書,讓我在閱讀后覺得踏實而充足,讓我在忙于學習的時候會停下來仰望星空,有夢去想。”
在書屋閱讀大量文學名著
王源炎口中的姨爹,是黑虎山村二組農家書屋管理員李君陵。他說,當年村里籌建農家書屋時,村委會提議將書屋放在自己家中,考慮到自家位置處于村民聚集之處,且自己喜愛讀書寫字,便一口答應下來。
此后,李君陵與家人一起幫忙整理農家書屋里的書籍、打掃衛生,并負責圖書的借還等工作。據他介紹,書屋現有圖書2000多種,包括種植養殖、經典文學、少兒科普、醫療衛生等多個種類。平時,村里來借閱的主要以學生為主。
王源炎便是其中之一。在她的記憶中,村里的農家書屋是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屋子。書屋外有大片的橘樹、往來的車輛及早出晚歸忙碌的人們;書屋里是一排排整齊的書籍,幾張簡易干凈的桌椅,“不同于外面的繁華熱鬧,里面很安靜、很舒服,是我童年歲月里盛放自己的地方”。
在李君陵的指導下,王源炎在這間小小的農家書屋里,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小時候讀《三字經》《論語》,長大后既讀《桃花扇》《牡丹亭》等古代文學作品,也讀《朱自清散文集》等近現代文學作品。
“我尤其愛看《汪曾祺散文集》,讀的時候特別癡迷,將這本書借回家看、帶到學校看,我都忘了自己看了多少遍。”王源炎說,汪曾祺生活的農村與自己生活的農村不太一樣,那是一個特別美的地方,書里講述了許多有趣的人與事。汪曾祺筆下,字里行間洋溢的情美、意境美,都深深吸引著王源炎。
閱讀助力高考“逆襲”
在農家書屋中遇到自己喜歡的書,王源炎會反復閱讀,例如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桃花扇》,讀了五六遍;朱自清的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以及漢樂府詩歌《箜篌引》等,讀了無數遍。
“讀的時候只是覺得有興趣,后來才發現,這些知識對自己的學習也有幫助。”王源炎記得高一時的一次語文課上,語文老師帶領大家學習作家梁實秋創作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其中有一段小詩: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當老師問班上有沒有人知道詩句的意思時,我特別驕傲地回答了。”王源炎說,這首《箜篌引》,她曾在農家書屋里反復閱讀過,印象深刻。
農家書屋讓王源炎愛上了文學。從初中起,她就開始創作詩歌發表在語文老師創立的微信公眾號上。高中時,她加入校文學社,因為頻繁發文,有一段時間成了校園內的“風云人物”。她還在“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和湖北省“天地杯”中小學作文大賽中表現出色,分別獲獎。
閱讀讓王源炎變得更加自信,學習成績也逐漸提升。據介紹,宜昌市葛洲壩中學這一屆文科共有4個班,其中3個平行班,一個重點班。王源炎是平行班的一名普通學生,但她通過自身努力,高考“逆襲”成為年級第二名。
希望更多農村孩子去書屋讀書
“書屋里的書、書屋里的閱讀時光,讓我成了一個很喜歡思考的人,也讓我成了一個熱愛文學的人。”如今,每個星期讀一篇文章,每天堅持練字、做摘抄,已經成為王源炎的生活習慣。她說,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理解為什么她會看書看得流淚,也不能理解她為什么到了晚上要打開窗戶伴著星空一邊聽音樂一邊讀書,“農家書屋讓詩與遠方融入了我的生活,閱讀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王源炎看來,閱讀對于鄉村孩子的意義,已經遠遠不只是學習知識、開拓眼界,閱讀的作用在于“填滿”和“共情”。從小到大,王源炎只出過一次宜昌,其他時間,不是在家里幫忙做農活,就是在學校讀書,每天的生活日復一日。忙碌時她覺得無法思考、沒有方向,而一旦停下來,又感到迷茫無助。“農家書屋里的圖書給人力量和歸屬感,閱讀讓我明白,這些情緒不只是我有,許多人與我相似。因為一種共有的情緒,文字將人與人聯結起來。”王源炎表示。
王源炎的優秀成績受益于農家書屋。未來,她希望農家書屋能夠與時俱進,補充更新更多的優秀圖書,也希望更多的農村孩子放下手機、少看電視,去書屋里遇見美好新世界。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