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子
最近讀到了許淵沖的故事,一位快一百歲的老人,依舊還在堅持自己的夢想。一生精勤奮進,為自己收獲了無數的掌聲,聲名俱在,按理來說,完全可以頤養天年,不理它事了。但是許淵沖卻誓要生命不息,翻譯不止。他那張伏案苦作的照片,依舊像一個對知識無限渴求的小學生一樣。內心被觸動的同時,也想到了有人說過,當你真正沉浸在自己熱愛的事情當中時,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種享受,每一秒的時間也都成了生命的饋贈。也許,時間,真的會偏愛那些珍惜它的人。
而我們,其實需要的可能并不多。一件熱愛的事,一間溫暖的屋子,一個貼心的人。然后再以他們為半徑,畫一個與大家有關的圓,也許,于生命來說,其實已然是足夠的了。其他的,都是額外的點綴和更高層次的閃耀。
有人說,你得到一樣,就可能需要扔掉另一樣。不過,大部分東西是無形的,或者是無知覺的,只不過是你后來才慢慢明白。生命就是在不斷地得到和不斷地失去中向前推進。到最后,一切都交給了時間和空間。幸運的話,我們可以留下一個符號,一個故事,或者更多。
所以,我想,如果生命是一個不斷在得到和失去間切換的過程,我希望,我們都可以不斷地探索更多的可能。同時,也要學會扔掉,給生命減負,讓自己隨時可以輕松上陣,像一個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一樣重新仰望天空,想一想魚兒為什么在水里游,鳥兒為什么在天上飛?
身邊的爛人爛事,遠離,不快樂的情緒,盡可能快一點消化;別人的不理解,冷嘲熱諷,聽聽就讓它該消散的消散;不需要記住的就瀟灑地忘記,不必反復糾結的就想辦法放下;什么磕碰,什么擦傷,能一笑而過的就笑一笑過去算了。
如此,還真是挺好的。

詩人的優柔一直是我自視為自己比較大的缺點,我愛這份優柔帶給我的美好,同時,也希望它只出現在該出現的時候。一直比較難找到這個平衡點。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位朋友與我們聊天時談及一些家事,忍不住落淚。然后,手機響起,她眼淚一抹,完全從剛才脫離了出來一樣,在電話中與對方談及工作,殺伐決斷、鏗鏘有力、笑聲爽朗,讓我懷疑一分鐘前那個哭得梨花帶雨三分嬌的人是不是她。我后來對另一個在場的人說,人家優秀不是沒有原因的。工作與生活都認真對待,生活中可以允許自己適當的脆弱,畢竟是位女子;而工作中則必須全情投入,與生活適度分開。也許,每一個人都自帶兩個“我”,需要你剛強的時候就剛強,允許你柔軟的時候就柔軟。所以,我也希望自己是那個無論年齡多大,內心依舊保持著對于這個世界純潔和天真的向往,吟詩作對時可以忘了生活的雞毛蒜皮。而工作時,也一樣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暫時屏蔽掉離窗一尺以外的任何美麗景色。
終于明白能夠快速從不快樂的事件中抽離出來,是一種能力。你根本就不想參加的無聊的局,與其在那里看著手機,期盼著其他人快點結束,不如早一點起身告辭。“不要試圖在短時間內改變一個人的觀念,不要現在去跟他說,讓他自己想明白。”現在才理解這句話的深意。
要有學會扔掉的智慧。
如果你一定要我的一個道歉,我可能會馬上照做,我知道自己不一定是錯的。扔掉固執和偏見,用道歉結束,有時候反而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
明知道是對方的錯,就不必去苦苦追問,他為什么這樣對我。其實,他可能對誰都這樣。扔掉一些累贅的執念,你會更加快樂。
聽了一些別人故意中傷的話,掉頭就唱起一首歌,把它唱跑。明知是別人有意的中傷,就根本不必接收這樣的信號,直接扔掉。
有人在微信上無端責備你,根本就無關緊要,直接把消息刪除,不理會,讓時間去回答別人就好了,看不到又何來讓人生氣?而且,下一次再說話時也不會尷尬,你就當是他沒有說過。
“我們的心就這么大,如果整天裝著這么多雞毛蒜皮的事情,我們的心就都被這些情緒牽扯了。”現在聽來,就該像定期給電腦殺毒清掃垃圾一樣,定期整理自己的情緒,總結自己的錯誤,查看自己的計劃清單。
遇到實在是生氣的事情,我也學著人家到附近走一圈,回來就感覺舒暢多了。沒有必要把心里的氣再延續到下一件事上,不然,可能下一件事情也會被你無辜地帶跑位。
別人給予的嘲笑也馬上忘記,就像他不曾嘲笑過我。也許,他的嘲笑總有他的理由。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便好,不需要再借由他人自我傷害一番。所以,馬上忘掉。我們必須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懂得需要付出努力去盡量修改得好一點。
別人給予的贊美也馬上扔掉,不要留存太久,就像他不曾贊美過我們。也許,他只是看到了我們的某個長處或者閃光點。但我們必須知道自己也同樣有缺點,必須告訴自己這么點小事,根本沒有什么好驕傲的。太多的贊美,可能會引發驕傲的種子發芽。我害怕自己驕傲。我如此甚微,如果還驕傲,那又會是個什么樣子呢?
“睡覺的時候就睡覺,看書的時候就看書。”有人以為你在開玩笑吧,可是想一想,我們多少人睡覺的時候還在想事情,甚至是煩心事?然后人是睡了,心卻沒有睡。這根本就沒有在休息,能說是在睡覺嗎?看書的時候沒有投入進去,書也是看不進的,看了也是白看,左眼看了右眼忘了;沒有走心,手里拿著書,心里還在想著其他事,也是看不進去的。所以,曾國藩說:“當見客時則見客,心無著于讀書也;當讀書時則讀書,心無著于見客也。”此話看起來稀松平常,卻是有一番大道理包含在其中的。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