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旅游業按下“暫停鍵”,即使人們慢慢走出家門,但很多習慣,也無法回到疫情發生之前。比如,比起公共交通,人們更偏向于自駕,比起跟團游,大家更能接受自由行,比起一堆人跟隨一位導游,大家更希望能夠有一個機器導覽。
“如果說,當初創業選擇人工智能+旅游,想要設計一款用AI代替導游的APP,更多是想讓導游行業變得更規范,讓黑導游無處遁形。但后來我們漸漸發現,AI加持下的旅游行業,實際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侶程科技CEO楊振賢坦言,疫情發生以來,人們漸漸習慣很多“無人化”場景,也讓他們更加堅定要繼續深耕“AI+旅游”這個細分領域。
想給大家一個好“導游”
我們在旅行中,每到一個景點,都會想去了解其背后的故事。途徑無非是事前做好功課,事中租個講解器、或是找一個導游,以及事后再去翻看資料。但這幾個辦法,費神或者費錢——看的資料不可能100%了解,講解器大多數程序單一、操作不便;導游照本宣科算是好的,碰上不良導游還可能被騙錢……
“這些都是旅游業存在的痛點,我們就是想開發出一款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APP。”楊振賢本身就是一位深度游愛好者,他深知如果有一個好導游陪伴,會極大提升人們的旅行體驗。
2015年,楊振賢在北京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第一款產品是做了一個具有人工智能導游功能的APP,讓游客免費用,同時向他們推薦周邊酒店和美食,最后向商家收取廣告費。”他介紹,這款To C的APP主要受眾是自由行游客,特別是出境游的自由行群體,所以當初他和團隊飛往了泰國,希望獲取更多用戶。
“我們去泰國各個景點推廣自己的APP,但忽視了很現實的一點,游客與景點的黏連性并不強,一般你去了一個景點短時間不會再去,所以離開景區大家就把APP卸了,它無法給商家創造價值,也就沒了盈利的基礎。”
To C的路走不通,楊振賢開始嘗試To B,把目標鎖定在景區,而當時在國內,這還是一片空白市場。
2017年,他和團隊研發出了一款中文人工智能導游——“AI導游”,可以替代人類導游給你講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歷史典故,可以回答用戶在旅行過程中遇見的關于吃、住、行、游、購、娛的各種問題,還可以提供不同語言風格的個性化導游機器人服務。“選擇To B這條路,也讓我們在疫情期間,不至于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嗅”到了更多機會
“AI導游”的成功實踐,大大增強了楊振賢和團隊的信心。隨后,他們還將這項技術與智能機器人硬件相結合,打造出了智能AI導航機器人。據了解,這一機器人擁有人臉識別、路線引導、講解、多輪智能對話、深度學習、自主避障、自主充電等功能,“總的來說,這是一款更像‘人’的機器人。”
“八達嶺長城、中山陵、明孝陵等上百個景區,都有我們產品的身影。”他以八達嶺長城景區的產品為例,“因為長城特殊的地勢,我們的導游硬件機器人只能在游客大廳等室內提供接待、講解服務,并提供導流工作。戶外的二維碼小程序等線上導覽軟件,則將我們導覽服務延伸到了景區各個角落,覆蓋了全過程。”
這類旅游導覽技術與軟硬件結合的產品,無疑會成為景區的“剛需”之一。特別是疫情期間,機器人等AI產品發揮了很大作用后,這一行業也得到了更大關注,為產業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疫情讓整個AI行業得到了更多關注,對企業來說,融資、人才招聘、商務開拓等方面都會帶來積極影響。”
事實上,景區智慧化是大勢所趨。“導覽技術是基礎,機器人又創造了品牌與用戶的全新互動方式,并解決了‘無人化’的需求。”談及未來,他坦言,希望能夠打造出一款屬于景區的“智慧大腦”,讓人們出游可以更智能、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