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孝聽

“暑雨過初伏,斜陽生晚涼爽”,在人們還在等待一場降暑的雨時,早熟的芡實已經借著荷葉的清香露出了第一絲清涼,雞頭米的味道里正是因此氤氳著鄉村水塘的清韻。宋代詩人姜特立在《芡實》的詩作中感慨芡實“風流熏麝氣,包裹借荷香”。借助“雞頭米文化”的芡實,也從蘇州人喜愛的美食變成了紅紅火火的文化品牌。
“再創火紅”的雞頭米文化
雞頭米就是我們飯桌上的食物,當然也是咱們蘇州文化,在吳中區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實施以來,郭巷街道姜家社區的居民開始越來越明白“雞頭米文化”帶來的非凡意義。事實上,結合地方特色資源,推動社區品牌發展與建設,為社區提供增值服務,正是該項目實施的目標之一。
從繪好雞頭米形象、講好雞頭米故事、感受雞頭米過程、尋覓雞頭米美食、組織雞頭米傳承隊伍、體驗雞頭米文化節等六個方面,專業社工機構樂助社工與禾木堂社區發展中心的專業人士不斷深化“雞頭米文化”品牌打造,通過社區服務社會化持續賦能,幫助當地居民從“文化”中“再創火紅”。
“發展再出發”的水八仙品牌
除了香糯的雞頭米,蘇州著名的“水八仙文化”也成了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的重點品牌規劃對象。甪直鎮江灣村的胡阿姨在聽完講座后興奮地說道:“我們可得好好利用我們的本土資源水八仙啊!”江灣有著種植水八仙的悠久歷史,包括:蓮藕、荸薺、茨菇、茭白、芡實、水芹、紅菱、莼菜八種水生蔬菜。
正是在具備優勢條件的基礎上,愛助社工與禾木堂社區發展中心作為吳中區社服化項目的執行方與監管方,努力開展“水八仙”文化活動,提升居民的本土文化認同感,并通過品牌打造,激發社區利用好、開發好當地特色資源,實現“火紅年代”下的“發展再出發”。
“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滿滿的社區居民
當然,吳中區社區服務社會化不僅僅為美食文化賦能,也為社區的生活文化的幸福質量保駕護航。在吳中區城南街道桂苑社區,禾木堂社區發展中心聯合涓滴社工進行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合作。
在安全感方面,針對困境人員進行托底服務;在獲得感方面,針對服務對象進行提升計劃,在精神與物質上與之協力共進;在幸福感方面,針對社區疑難點進行治理服務,減少居民煩惱。同時,在開展服務的同時融入黨建元素,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也為社區活動提供平臺。活動辦得有滋有味,社區居民也逐漸感受到幸福感、安全感。
“乘風破浪”的“媽媽團”們
在香山街道舟山花園社區,有這么一群“媽媽團”們,她們通過當下新穎的“組隊”、“成團”的模式,開展了許許多多的社區服務活動,其中包括社區戲曲隊、媽媽舞蹈隊、社區腰鼓隊、志愿者隊等一大批文體社團。而這些,正是社區服務社會化調動產生的“社區品牌”效應。
舟山花園社區是的一個拆遷安置房小區,“原先一開始大家都不打招呼的,現在每天都要聚在一起,拉拉家常,整天沒煩惱的”“是啊,我們還經常一起排練節目,兒子女兒們一點都不擔心我們會無聊”,談起社區生活,社區的李大爺和其他居民們滿臉洋溢著幸福感。目前,社工機構在吳中區民政部的指導與禾木堂社區發展中心的督導下,與社區制定了“三年計劃”:社區配合——社區參與——社區自治,致力于推動形成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在社區服務社會化不斷賦能狀態下,品牌文化‘再創火紅’,人民生活‘有滋有味’,這正是項目實施的目標所在”,禾木堂社區發展中心理事長、蘇州大學教授張晨說道:“而在這背后,有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區自治、居民參與、機構協同以及大學生志愿者的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做好這一件讓居民感到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