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孝聽

在蘇州工業園區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驗里,記者看到了一根名為色譜柱的金屬管,長得像大號圓珠筆,據說里面裝著成千上萬個粒度均勻的二氧化硅納米微球,每1克納米微球攤開的表面積有一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使得其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藥物的分離純化和分析檢測。
據了解,生物制藥分為上游發酵和下游分離純化,在分離純化下游生產階段,納米微球(層析介質)是提取發酵液中蛋白、抗體等有用物質的關鍵材料。由于該材料制備技術難度大,要求極高,長期為國外少數公司壟斷。
經過10多年不斷創新和發展,納微生產的色譜填料和層析介質等多種納米微球高端新材料,實現了“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打破了國外多年的壟斷。
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
2007年,江必旺懷著希望搭上深圳至蘇州的火車,他沒想到的是,出租車司機竟然不知道園區生物納米科技園在哪兒。彼時園區生物納米科技園剛剛成立不久,除了2-3幢樓外,周邊一片工地,孤獨地聳立在一片城鄉結合部的茭白地上,他在心里打了退堂鼓。蘇州這邊的科技園與深圳確實有較大差距。”
但園區的規劃,蘇州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政府對人才的厚望又吸引著他,另外納微是從事納米微球材料產業化的科技公司,其納米微球主要用于生物制藥,而生物納米園就是專門為生物和納米技公司設計的高科技園區,非常適合納微的發展,而且就在邊上還設有中科院納米所,擁有高端儀器設備的平臺,而且對企業開發。他最終決定放棄在深圳擁有的一切,來園區創業。”
納微目前有近300多人的團隊,其中研發人員就占了三分之一,作為園區第一批引進的領軍人才,納微科技創始人江必旺帶領團隊花了十多年突破微球精確制造技術難題,他直言國內愿意沉下心來搞科研產業化的科學家不多,在美國工作的經歷,讓他堅定了技術創新的信念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使得納微在創新引領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在美國工作的十幾年間,江必旺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做到底層技術創新,才能擁有話語權,才能真正受到尊重。他說:“在老外眼中,中國人和企業缺乏創新能力,納微希望通過真正的原始創新,做到國外做不出來的技術和產品才能改變國外對中國企業的看法。”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納米微球產品已在國內外得到推廣和應用,2019年,納微科技產值達1.4億元,除了服務于生物醫藥產業用層析介質微球,產品還涵蓋了光電顯示屏SPACER,食品安全檢測和環境監測用固相萃取柱、體外診斷用磁性微球,微電子領域用導電金球等。
打造“藥谷”生態圈,實現產業鏈國產替換
納微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企業十年磨一劍的堅持,當然,在此過程中,園區政府也給予了很多支持。江必旺告訴記者,初來乍到,資金困難,園區政府給予了三年免租支持,提供了完整的服務體系。高端技術需要先進的設備,動輒幾百上千萬的投資,中小企業很難承擔得起,政府投資了上億元,搭建了中科院納米所、百拓公司等公共服務平臺,企業通過很低的價格就可以使用到這些設備,十分便利。此外,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生產周期相當漫長,園區政府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因地制宜,提供了企業管理、市場開拓和資金融資等多方面支持,打造適合企業茁壯成長的優質環境。
“當前政府在積極打造中國‘藥谷’,大力支持生物制藥產業,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政策鼓勵中國的科學家、企業家,沉下心來在不同的領域打造核心技術,讓中國的產業變得真正強大。核心技術就如同蓋房子的根基,上面搭建得再好,產業沒有核心技術,一旦被卡脖子,就相當于把根基拆了,樓瞬間就傾倒了。”
江必旺表示,為更好打造中國“藥谷”, 促進蘇州醫藥產業鏈的發展和壯大,打造良好的“藥谷”生態圈,建議蘇州或園區內企業實現內部采購,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和鼓勵,促進生物醫藥配套產業國產化,實現產業鏈國產替換。
記者了解到,目前,恒瑞醫藥、開拓藥業、博瑞生物、上海藥物所蘇研院、天演藥業等園區藥企單位已與納微科技開展項目合作,另有部分企業正在評價測試中。相信在蘇州打造中國“藥谷”中,蘇州會涌現更多納微科技這樣有底層創新技術的公司,服務“藥谷”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