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妹












近日,由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蘇州日報報業集團、蘇州市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蘇州市文化創意產業聯合會承辦的“蘇州文化產業2019年度人物”推選活動征集已經結束。其中,蘇州工業園區共有7位企業家入圍30強。
近年來,園區文化產業蓬勃發展,2019年,園區文化產業發展態勢強勁,全年營收660億元,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7%;這些成績離不開文化企業經營者們的努力,是他們的堅守與擔當,造就了園區日益繁榮的文化產業氛圍。
接下來,《全景金雞湖》將推出系列報道,聽聽這些企業家講講他們創新創業背后的故事。
溫璽
有情懷的團隊
可以走的更遠
當“二更”遇見蘇州廣電,“更廣”應運而生。用視頻的形式,探索更廣闊的視野,蘇州更廣科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一直在路上。
百家講壇特別節目《今古話蘇州》、蘇州總工會定制《勤勞的雙手系列片》、“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特別策劃《七十年七代人》……成立三年來,更廣用一部又一部經典紀錄片守住“情懷”,講好故事。
踏著時代的浪潮,轉型融媒
2017年,短視頻風口來臨。傳統媒體紛紛探索轉型,蘇州廣電總臺也是轉型大軍中的一員,開啟融媒布局,孵化了一批工作室,短視頻工作室是融媒工作室中的一個,第一個走向市場。
2017年前,溫璽還是蘇州電視臺的一名記者。成立工作室后,一批有情懷的同行來到短視頻工作室。溫璽擔任副總經理兼主編。不到一年的時間,短視頻工作室就拿到了諸多榮譽。
“網絡上用短視頻表達的方式,是我們傳統媒體當時亟需轉型探索的表達方式。”順勢而上,蘇州電視臺與國內頭部短視頻平臺“二更”合資,成立了蘇州更廣科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從我們官媒的本質出發,我們希望找一個有情懷的合作方一起,打造短視頻,二更剛好做的是人文紀錄片。”兩者一拍即合,并以各自的名稱“更”和“廣”組成公司名稱。
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時代和市場教會我們成長,就比如最基本的做標書,最開始我們用好多天才能做出一份幾張紙的標書,拿出去和其他團隊對比后才知道差距。”溫璽說。
內容為王,生產觸及靈魂的作品
5G時代到來,我們還要用圖文來表達和介紹自己嗎?更廣團隊上架“視頻名片”,視頻會更生動地表達和介紹自己。團隊通過采訪、提煉、寫劇本、指導拍攝、剪輯等實現“全流程陪伴”,用一部短小精悍的視頻來滿足現代人個性化表達的需求。“視頻名片”既有藝術的基因,又有一定的功能性,
“在網絡發達的年代,如何用視頻的形式來為品宣助力,這是我們設計的靈魂。”在溫璽看來,任何時代,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和創新才是王道,“內容為王”永不過時,時常叩問自己內心“你最初想干的是什么”。
在他們的鏡頭下,豆漿夫婦、羊肉爺爺奶奶、姑蘇繡郎等一批蘇州“網紅”的故事被挖掘,引發了廣泛的社會反響。即將開拍的微網劇《面若桃花》,更是立足蘇州,通過一碗面講述蘇州城與人的故事。
當前,更廣為蘇州市的政務和商務提供視頻專業服務,不斷用新媒體的手段發現蘇州的美,挖掘這座城市的內涵。 “更蘇州”創作的多部短視頻在網絡上被廣泛轉載,打破地域限制,把蘇州故事的正能量傳播到全國全網。
激發創意,靠作品“走出去”
融媒體平臺“更蘇州”粉絲數超200萬,覆蓋15個全網渠道;三年來生產影片300多部,涵蓋人文微記錄、商業TVC等;全網累計播放量超3億……在溫璽的帶領下,更廣團隊堅持“立足更廣的視野,探索更廣的表達”,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溫璽說:“我們做的只是文化產業中極其微小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恰恰能夠觸動心靈,如果能夠把這個環節做深做透,對整個產業都是有推進作用的。”談及蘇州的文創產業,她告訴記者:“蘇州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創氛圍,在這里,不缺工藝缺的是創意。”
在此次“蘇州文化產業2019年度人物”推選活動中,溫璽帶領團隊深耕“文創+視頻”產業,入圍前30強。“希望通過參加此次評選活動,讓更多人看到我們這個團隊。有夢想、有情懷的人是會發光的。”溫璽說。
未來更廣團隊將繼續懷揣著這份熱愛,在“更蘇州”都市新媒體的定位上,依靠作品打通市場,走向全國,努力打造成國內媒體融合的優秀典型。溫璽坦言:“我們希望做到長三角視頻領域的頭部品牌。”陪伴天下有情人,更廣與有情懷的人,一起成長。
楊震
跨界融合,
做文化與藝術的傳播者
踏足設計建筑行業20余年,楊震以獨到的眼光和創意,與團隊密切合作,在全國各地打造了無數各具特色的展覽。
他帶領團隊打造了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文化博物館、浙江測繪與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館等近千個展館,多個項目獲得魯班獎、國優獎、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獎等重量級獎項。
布局文化領域
1993年,年僅21歲的楊震加入剛剛成立的金螳螂集團,擔任第一屆設計院經理。此后,近30年的時光,楊震與金螳螂攜手共進。他先后出任了金螳螂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席總裁和蘇州金螳螂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1年,金螳螂布局文化領域,成立了蘇州金螳螂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最早這只是一家廣告公司,之后經歷了兩波轉型,直到五年前,緊跟園區轉型升級步伐,金螳螂文化正式轉型到展館策劃設計方向。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在楊震的領導下,金螳螂文化短短幾年就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作為一家文化創意公司,金螳螂文化全國排名前列, 2019年公司產值規模近10億元。
兩年前,公司搬入位于蘇州工業園區金浦路的設計小鎮,在楊震看來,這里更有文化公司的感覺。從辦公室的燈光到家具的配色,從文化墻的張貼到小庭院的擺設……都營造了一股溫暖的氛圍,給在這里的每一位員工提供舒適的環境,提升大家的融入感和歸屬感。
人才是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吸引人才不難,如何留住人才是企業管理者需要考慮的難題。從一名設計師成長為一個公司的“大當家”, 楊震自身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
“對文化企業來說,長效發展需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梯隊。公司要讓員工知道他們奮斗的方向和路徑,更能有效激發工作積極性,也讓大家知道是公司真心實意地培養每一個有夢想的年輕人。”楊震說道。
從企業文化墻不難看出,金螳螂文化的員工晉升通道非常清晰明了。從助理設計師到設計師再到資深設計師,接下來是項目經理、分院副院長、分院院長、策劃設計院長、公司副總、聯席總裁。
讓人心凝聚在一起,還要讓員工有歸屬感,針對發展較好的員工,公司每年會提供獎勵,工作出色的骨干還會吸收為公司股東。“我認為老板和員工之間應該是合作模式,而不是打工模式,這樣才能留得住人才,培養好人才。”目前,金螳螂文化共有400多位員工,其中設計人員200多人,研發人員近百人。
“創意+文化+科技”助力園區文化產業
多年來,金螳螂勇于創新,突破傳統博物館平面靜止的展陳方式,引入動靜結合的科技手段,在技術領域勇當“探路者”,使更多游客在寓教于樂中掌握更多信息。“希望未來可以將博物館里的文化,換一種形式走出場館,讓更多老百姓感受文化。”
在楊震看來:“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具備的基因有創意的點子,藝術和文化的基礎,科技的加成。”創意和文化之上,還需要前沿科技力量的加持,才能做出精品中的精品。金螳螂文化運用前沿手法展現歷史與科技,從多角度、多側面向廣大觀眾揭示歷史文物的豐富文化內涵。
以“創意+藝術+科技”跨界融合,成為文化與藝術的傳播者是金螳螂文化公司的使命。楊震表示,接下來,公司會繼續提升科技力量,不斷引入優質人才,拓展業務領域,努力為文化產業帶來更多技術與服務,助推園區以及蘇州文化繁榮。
張郁
文化產業
也需要頂層設計
這并不是張郁第一次入圍蘇州市文化產業年度人物了,他有些泰然自若,“能夠入選年度人物30強,是對和氏的充分肯定,近年來,和氏一直在探索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
作為蘇州和氏設計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總創作師,張郁從2007年始從事文博設計與策展,先后設計近百個博物館、文化主題展覽館項目。剛剛公布的2019中國設計年度人物,張郁成功入選。中國設計年度人物是樹立中國設計典范人物,展示中國國內外設計師杰出成就的高規格國家級獎項。
走出去,壯大發展新動能
張郁表示,和氏多年來的成長,與蘇州工業園區密不可分。2000年和氏剛成立的時候,公司就注冊在園區,當時和氏還只是一個做廣告設計的公司,在蘇州設計業內擁有不錯的口碑。
在園區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非常重視設計文化。最早和氏所經營的廣告業務也主要服務于園區。2004年,和氏參與了園區開發建設十周年展館的設計,其中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和科技園的展館都是和氏設計的。由此,和氏開啟了對于公司轉型的思考,“這類能夠體現城市文化的展館應該如何設計和制作呢?”
2007年,和氏順利實現轉型,從廣告設計轉型到展館綜合設計、施工、策劃、規劃等一體化工作。與此同時,和氏也逐漸從蘇州市場走向全國市場,承接全國范圍內各類文化類場館、文旅融合項目以及博物館項目,積淀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和氏代表著園區先進的理念和思維。
將園區打造成文化產業的創新基地
2014年,作為園區總部企業,和氏總部基地大樓在園區落成。在建設過程中園區提供了各項細致親商的服務,同時助力企業的品牌宣傳,積極向外推介,和氏已成為園區文化產業的示范窗口之一。
此外,園區一直重視文化產業資金扶持工作,2011年和氏董事長吳景賢陸續入選金雞湖人才、姑蘇文化事業領軍人才,公司因此拿到了諸多文化扶持資金。在和氏的專利申報、質量體系認證乃至上市工作中,園區亦給予了系統的專業指導服務。
“我們公司之所以能成功轉型為具備綜合實力的文創企業,這跟園區在這26年間對于設計和文化的創新需求有莫大的關系。”多年來,在園區的土地上集合了大批規模型而非僅僅創業型的文化企業,形成了享譽全國的設計企業群、動漫產業基地、互聯網企業平臺,由此可見,園區具備文化創意產業的扎實基礎。
“園區未來應該成為文化產業的創新基地,但要把這些產業集群集合起來,形成文化產業的特色,還需要摸索文化產業產業鏈的整合和服務。在園區,擁有跨界整合能力的頂層設計公司現在還不多,這也是和氏的目標,和氏致力于成為文化產業鏈的頂端。”
文創產業需要跨界整合
“我們之所以能做好展覽,是因為我們并沒有把展館設計定位為設計行業,而將其定義為文化創意行業中傳播一類。”在張郁看來,展覽是對文化傳播要素的一種整合,而展館是傳播文化的一種載體,是一種新型的文化傳播業態。
和氏深諳“可以泡的博物館”這一概念,而泡博物館正是文旅融合的體現,在張郁看來,博物館是最能夠踐行文旅融合的場所。“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是用空間傳媒、文旅融合、文化消費這三維整合的立體思維,整合室內、空間、材料、藝術展項、科技等等專業知識,打造一個傳播文化的空間,充分體現了跨界的概念。” 把文化產業看似形而上的東西落地,跨界+整合+嘗試是和氏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張郁看來,文化產業發展的內核是人才。蘇州文化產業發展缺乏人才基礎,因此和氏不斷地和著名高校聯手獲得優秀的高校師生資源,和本地高校聯手培養具有實戰經驗的人才。
趙羽
用實力
為傳統文化打CALL
從事廣告、設計工作近30年,蘇州綠野創意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藝術總監趙羽不斷推出重量級平面設計作品,他的作品獲得了德國紅點設計傳達獎、中國品牌設計金獎等百余項國內外獎項。
情懷不死,創意不歇
1993年,趙羽在蘇州成立了蘇州市綠野廣告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定位為廣告公司,之后才慢慢轉型做品牌設計。
如今,綠野集團已經成為了一支跨界設計團隊。在平面設計、空間設計、公共藝術等各個領域穿梭,將平面語言、當代藝術、城市空間各種媒介訊息、方式進行碰撞、融合,成為綠野集團的設計亮點。
隨著經濟實力的加強,中國在各個行業和領域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國際設計界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國。2004年,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第53屆AGI大會在北京舉行。AGI自成立以來,就成為匯聚世界各地最頂尖平面設計大師的一個俱樂部。這場大會上,趙羽提議在扇面上做創意,所有的設計師都在扇子上做設計,將中國元素傳達給世界,讓國際設計師領略中國文化的無窮魅力。
在他的帶領下,公司蟬聯兩屆中國創意產業高成長百強企業,設計作品被國內外、北京圖書館、中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多家藝術機構收藏和展出。據趙羽介紹,未來公司業務方向分為四大塊。首先依舊是品牌設計,其次是廣告標識導視,再者是展覽展示和文化推廣。
對于正在創業的年輕人,趙羽建議:“如果要面對中國的市場,應該研究傳統文化,同時還要有國際化的視野。”研究傳統文化,具備國際化的視野,這也許正是趙羽經營公司的秘訣所在。
結緣蘇扇,傳承蘇式文化
設計帶動文化產業,作為蘇扇文化研究會會長,趙羽從申報蘇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發,到蘇扇文化研究會的成立,他始終不遺余力地為蘇扇文化推廣、展覽。
說起與蘇扇的緣分,還要往前倒幾十年,趙羽之前在北京電影制片廠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工藝精美的蘇扇。后來,趙羽便一發不可收拾,收藏了很多蘇扇,在傳承和發揚蘇扇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2019年6月,公司與蘇州市文藝之家、蘇州市書法家協會聯合主辦了“風雅頌—明清以來名家扇面書法展”。此次展覽的舉辦不僅弘揚了傳統扇面書法藝術,更使折扇團扇書法藝術獲得了全面且系統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