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微
核心閱讀:“四四方方一座城,兩個將軍來攻城。砰砰砰砰幾大炮,無數散兵進了城。”這條燈謎描寫的是農村收割水稻、用拌桶撻谷子的場景——雙手舉起一把把剛剛割下的水稻,將稻穗使勁向四方的斗架“撻”下去,于是谷粒脫落掉進拌桶里。這是件辛苦的體力活兒。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人力操作已經越來越少,比如地勢平坦的永川,多年前就開始雇傭外地的專業收割隊進行機械化作業。
Core Reading: “Square and boxy a city, two generals come to attack; Gunfire rattles on, and countless soldiers enter the city.” This lantern riddle describes the scene of harvesting and flailing rice with a mixing bucket in the countryside -- raising a handful of newly cut rice with both hands to flail the spikes of rice to the four-sided bucket frame, so that the grains will fall off into the mixing bucket. This is a hard physical work.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such manual labor has become less and less. For example, Yongchuan, which has a flat terrain, began to employ professional harvesting teams from other places for mechanized operations many years ago.

9月8日清晨,天剛蒙蒙亮,劉敏就來到了永川區雙石鎮五龍橋村一片稻田旁。眼前的水稻早已成熟,飽滿的稻穗壓得稻桿直不起腰。一陣微風吹來,掀起層層稻浪。
劉敏在等一個人——安徽亳州來的曹建國,一支機械化收割隊的領隊,將幫她收割這里的150畝稻谷。
快7點的時候,4輛皖牌貨車出現在劉敏視野里,并依次停靠在綿延的稻田邊。7點整,曹建國把手臂伸出車窗外,高喊一聲“起”,4輛貨車的喇叭同時響起三聲長鳴。長鳴三次,這是曹建國的隊伍每次收割前的特定儀式,以慶祝雇主的豐收。
隨后,4臺聯合收割機從貨車車廂緩緩開出,進入稻田開始收割。
轟鳴聲里話豐收 Celebrate Harvest in the Roar of the Machinery
劉敏是水稻大戶,除了在五龍橋村承包有150畝水稻外,在雙石鎮、紅爐鎮還有大約850畝水稻。
“今天的任務挺重的,這幾天天氣也不是很好,我比去年多請了三臺收割機,搶時間,早收完早安心。”劉敏計劃用兩天時間,搶先把雙石鎮的300畝水稻收割完。
隨著聯合收割機的轟鳴聲在稻田中次第響起,收割機所到之處,稻田仿佛被剃了頭一般,半人來高的稻谷只剩下五厘米左右的稻茬。
大約二十分鐘后,一臺滿載谷粒的收割機朝貨車駛去,并將卸糧管對準貨車車廂開始卸糧。金黃的谷粒,從卸糧管中噴涌而出,蔚為壯觀。
趙朝陽二十來歲,是曹建國隊伍里最年輕的小伙兒。在他手里,收割機活脫脫開出了坦克即視感。或許是開得興起,只見他昂首挺胸站在駕駛室,將卸糧管瞄準前方,嘴里念叨著“全速前進”。
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的同時,一群村民也開始忙碌起來。他們都是居住在附近的農戶,背著背簍,手持鐮刀,在收割機“走”過的稻田里翻找遺漏的水稻。這是當地農戶和種糧大戶之間的默契,收割機完成作業后,“漏網”的糧食由農戶收走,盡可能減少浪費。
張大娘對這樣的“活路”早已駕輕就熟,一上午的時間,她就有了小半背簍谷子收獲。

她還向其他農戶分享自己的經驗,“要先從田坎邊找,這些地方,收割機收不到。再有就是順著收割機輾軋的痕跡找,車輪邊緣,也經常有遺漏。”說完這話,她麻利地從被壓倒的稻桿中找到了稻穗。午后,張大娘會把這些稻穗晾曬在自家院壩,“糧食爛在地里可惜了,這些谷子喂雞喂鴨正合適。”
農忙飯里品豐收 Taste Harvest from Meals in the Busy Farming Season
劉敏忙著指揮收割隊搶收時,五龍橋村的另一位種糧大戶楊成剛家中,一頓豐盛的農忙飯已經擺上桌面。
早上現做的豆花,配上永川豆豉打出的佐料,還有管夠的回鍋肉,讓另一支同樣來自安徽亳州的收割隊吃得笑逐顏開。
飯桌上,楊成剛熱情地招呼:“來來來,多吃點,我這里的規矩就是,飯吃好,活干好。”愉悅的氛圍,拉近了主人家與收割隊之間的距離。
楊成剛岳父拿著賬本,算著當天上午收割完的40畝稻田,“以前請人‘撻谷子’,一人一天一畝都收不完,還要除脫兩百的人工費,算下來都沒賺頭。現在的收割機,二十分鐘就收完一畝,一天收二十畝也只要百來塊錢。”
楊成剛順勢接過話頭,“我就喜歡種糧,現在政策好,種糧風險也低,把糧食拉到糧站就能全部賣完。今年雖然受疫情和揚花期降雨影響,但糧食價格還不錯,算下來很有賺頭。”
32歲的馬駿化是這支收割隊的領隊,他已經幫人收了五年糧。今年,馬駿化已經在四川、山西、湖北等地轉了一大圈,他說等重慶的糧食收完,準備到河南去,“收入還不錯,我們每年有近半時間都在外跑,一年毛收入大約有15萬。”

“出門在外還是辛苦,很多地方的老板都不管飯,都是我媳婦負責后勤。特別是在路上的時候,都是吃住在車上,干這活確實不容易。”馬駿化邊說邊給妻子碗里夾了塊油汪汪的回鍋肉。
金龍飛舞慶豐收 Golden Dragon Flying to Celebrate Harvest
水稻收割的時節,也是楊光華最忙碌的時候。
作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雙石小金龍”項目傳承人,楊光華要趕在稻草被曬干前,下田尋找可以扎“雙石小金龍”的稻草。“雙石小金龍”是由稻草扎成的稻草龍,十根稻草編成一股,再通過打環等方式捆扎,最終制作成一條三米長的稻草龍。
舞小金龍是雙石鎮延續了上百年的傳統習俗,一到收獲時節,各鄉各村舞起金龍煞是熱鬧。楊光華告訴我們,如今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小金龍”的制作也越來越復雜,起初由稻草簡單扎成的“小金龍”,現在都穿上了“彩衣”。
9月17日,在雙石鎮慶祝第三屆農民豐收節的啟動儀式上,楊光華的9條“雙石小金龍”舞得格外歡快。
除了楊光華這樣帶著“雙石小金龍”登上大舞臺的“專業隊伍”,田間地頭還有更多的村民用自己扎的“雙石小金龍”耍一耍、舞一舞,慶祝又一個豐收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