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那條墜入凡間的青翠銀河——烏江,武隆白馬山與仙女山遙遙相望。
仿若武隆的秘密基地,在這座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蓋率90%以上、擁有2000多種珍稀動植物品種的白馬山中,藏著上天散落人間的美好:山谷里的濕地、高山上的杜鵑、流傳千年的白馬仙女愛情神話,以及足夠讓人銘記一生的最美夕陽。
要知道,這座被大自然眷顧的大山里,還孕育著一個瑰寶——“仙女紅”高山有機茶。近年來,生態資源富集的白馬山以茶旅融合發展為抓手,大力發展高山有機茶產業,精心開發茶園旅游觀光、茶文化展示等豐富的旅游項目,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村莊美、村民富”的茶旅融合新路子。

山中有貢茶 香茗叫做“仙女紅”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武隆的真實寫照。既然地少山多,何不“靠山吃山”?
2017年4月,負責白馬山旅游度假區開發的重慶市武隆旅游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重慶市赤茗農業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高山有機茶產業,并推出了“仙女紅”等系列紅茶及“天池碧芽”等系列綠茶。
天賜的山水,造就了白馬茶。
出產“仙女紅”的白馬山天尺坪茶區海拔1300米,正好處于武隆的T字型小氣候區域之中。茶區所在之處陡立于烏江邊上,當烏江溫暖水汽直沖崖頂時,即與崖頂的冷流交替拍打葉片。驟變的溫差和優渥的土壤,使得白馬茶不僅富含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且香氣獨特、茶湯甜香、色澤紅艷、回味綿長。
事實上,白馬山產茶的歷史十分悠久。東晉史學家常球撰寫的《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3000年前,白馬山已是產茶區。而唐末五代人毛文錫也曾在《茶譜》中提到,白馬茶在唐代便被奉為“貢茶”,揚名天下。
目前,白馬山已有現代化茶園5000畝,形成了規模化生產加工。這里出品的“仙女紅”有機紅茶,先后獲國家有機食品認證、重慶“三峽杯”紅茶金獎、第二屆國際茶博會“品鑒用茶”、重慶外事好禮等殊榮,并遠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
“仙女紅”有機紅茶還獲得了院士的高度認可。
今年6月,著名茶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和蠶學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來到白馬山考察。茶園內,一個個白色蜘蛛網引起了陳院士的注意。“如果茶葉打過農藥,蜘蛛就不會存在。”陳院士表示,這正是生態、綠色的體現。
“白馬山常年云霧繚繞,是天然的好茶生長地;‘仙女紅’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是當之無愧的茶中上品。”兩位院士給予了“仙女紅”極高評價,并分別題詞:“云霧繚繞深山中,巴蜀最美仙女紅。”“白馬松林云霧起,高山最美仙女紅。”
茶葉做文章 走出茶旅融合新路子
如今,“仙女紅”已走上了品牌化發展的康莊大道。然而,武隆人的眼光卻遠不止此——他們還圍繞白馬茶,做起了茶旅融合的“大文章”。
2016年3月,武隆啟動了白馬山旅游度假區的開發建設。白馬山旅游度假區東鄰武隆中心城區,南與貴州道真縣毗鄰,西與南川接壤,北至烏江之濱,與仙女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隔江相望。茶文化,被白馬山旅游度假區確定為兩大主題之一。
白馬山旅游度假區以天尺坪為核心,將茶資源進行最大化整合、最合理開發。貢茶園、現代觀光茶園、水晶茶廠、琴臺茶寮等景點被串聯成珠,既打造出了完備的產業鏈條,又讓游客能完整體驗茶文化。
在這里,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游客們可徜徉于綠色茶海間,感受氤氳著歷史和文化的茶葉芬芳,及大自然贈予的寧靜和閑適。也可登臨貢茶園地勢最高的敲鐘望茶亭,敲一敲亭中編鐘,賞一賞茶海風光,或者前往撥瑟聞茶亭,聽古韻、品香茗。
要是累了,隨處可歇,看一看采茶姑娘專心采茶的模樣,聽一聽過往游客哼著的小曲兒,卸下所有疲憊與倦意。
若想進一步感受茶文化,琴臺茶寮是必須去的。琴臺茶寮前的茶祖祭祀廣場,復原了古巴國祭祀茶祖神農氏的場景,是茶文化的核心與精神高地。再往前走,就能抵達氣勢恢宏的琴臺茶寮。站在這里,可鳥瞰茶山全景。不僅如此,游客還能在這里領略茶藝、茶禮、茶說、茶道等茶藝表演。如果覺得不夠盡興,還可以在附近的茶莊群小住一段日子,感受白馬山優美的生態環境,體驗鄉村旅游的無窮樂趣。
“深入踐行‘兩山’理念,要在文旅融合發展上勇于擔當作為。”武隆區委書記黃宗華的話,在白馬山充分體現。整合茶資源、提升茶景觀、研發茶產品、演繹茶文化,延伸武隆旅游的產業鏈,白馬山旅游度假區走出了一條“旅游+茶文化體驗”的農旅融合新路子。
產業大又強 貧困戶摘掉“窮帽子”
按照“建一處景點、引一批企業、活一帶經濟、富一方群眾”的思路,武隆確立了白馬山旅游扶貧帶等四個旅游黃金廊道。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白馬山片區已成為我市旅游扶貧的典型。
白馬山曾是武隆五大貧困片區之一。張明文是土生土長的白馬人,在外務工十多年還是僅夠維持生活。
2016年,回家過年的張明文發現鎮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家家戶戶搬進新房,田間茶葉清香撲鼻。于是,他決定不走了,“家門口就能賺錢,誰還想出去漂泊?”
近年來,武隆區大力推動茶產業發展,除了每年遞增的流轉土地租金外,村民們還可以通過茶葉采摘、田間管護等獲取收益。“在外務工的村民基本都回家了,每戶年收入10多萬元不成問題。”當上了村民小組組長的張明文說。

讓本地村民參與度假區環境日常管理和維護,是解決當地農民就業的又一途徑。
2017年,天尺坪村小組集體成立福勤勞務公司,與白馬山旅游度假區簽訂茶葉管護、景區保潔、藍莓園管護、魚池管護等勞務合同,帶動106戶336人(其中貧困戶7戶20人)就地就業。福勤勞務公司預計2020年底營業總額將突破300萬元,入股村民戶均增收超過1萬元,集體經濟盈利20余萬元,實現企業、集體、群眾共同富裕。
此外,隨著白馬山旅游度假區的開發,另一條增收的路子也出現在村民們面前,那就是辦農家樂。2017年,因病致貧的建卡貧困戶張國生,在政府的幫助下辦起了農家樂,很快實現年收入七八萬元。如今,張國生一家已脫貧摘帽。
白馬山旅游度假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白馬山旅游度假區將繼續依托旅游資源和茶產業既有優勢,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上,實現茶產業、茶產品、茶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建立政府引導、企業創新、農戶參與的三級協同發展機制,實現景區提質、企業增效、群眾增收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