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崔曉林
很少有人知道,流經廣州的珠江,其實是中國的第二大河流。最早的時候,珠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96 公里長水道,后來逐漸成為西江、東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
珠江發源于云貴高原烏蒙山系的馬雄山,流經中國中西部六省區及越南北部,在下游從8 個入海口注入南海。
珠江流經廣州,給這座具有2000 多年歷史的古城帶來無限生機。
作為城市江景,廣州的珠江景觀與上海的黃浦江、天津的海河、重慶的嘉陵江有著明顯不同,其中最顯著的差別在于,在珠江游覽,坐在船上便可以清晰感受兩岸的生活氣息。漫步的行人、岸邊消夜的食客、甜蜜依偎的伴侶……夜色中,你可以聽得見人們的歡笑,看得清人們的面龐。在夜風徐徐的江面,輕易就可捕捉城市的煙火味。
如今,在廣州市海珠區,新的景象正在生成,廣州智慧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賦予這條古老江河新的內涵。珠江兩岸不僅保持了市井文化,更增添了醒目的現代氣息。
珠江邊上最著名的地標建筑是被稱為“小蠻腰”的廣州塔。8 年前的2012 年冬天,記者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見到了“小蠻腰”設計師——荷蘭籍夫婦馬克·海默爾和芭芭拉·庫伊特。據海默爾介紹,當時“小蠻腰”選址在海珠區的珠江岸邊,正是看好珠江兩岸的城市活力和文化底蘊,當然,廣州市政府也早已布局海珠區的發展前景。
如今,海默爾夫婦也許沒想到,相對于經濟發展緩慢的大多數歐美城市,“小蠻腰”方圓三公里半徑內,廣州市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正在高歌猛進,這座千年古城,正在成為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城市之一。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正在拔地而起 崔曉林/攝
凌晨3 點,喧鬧的廣州終于睡著了。
月色下,忙著打掃“戰場”的老鄒,身影被路燈縮短又拉長。作為海珠區環衛局的清掃工,老鄒早已習慣了這喧囂后的寂寞,他專心致志地收拾著夜宵攤鋪的“殘局”,并不覺得無趣和孤單。
老鄒55 歲,老家在湖南婁底鄉下。7 年前,他和妻子來廣州投奔在一家工廠打工的老鄉。老鄉在環衛部門為老鄒兩口子謀了個清掃工的工作。
老鄒上夜班,妻子上白班,同在屋檐下的兩口子,平時卻難得團聚。
8 月16 日晚上9 點,《法人》記者在珠江邊見到正在忙碌的老鄒。提起廣州的變化,老鄒認為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廣州的“智慧路燈”。
“路燈就是讓走夜路的人和車看得清路。要說路燈可以給電動車充電,開始的時候我是不相信的,現在我信了,搞不懂這是如何做到的,但確實很厲害。”老鄒眼里的這件新鮮事兒,其實在廣州打造智慧城市總體戰略中,只是冰山一角。
記者8 月中旬在廣州市科技局采訪時,工作人員表示,廣州市正在實施“智慧路燈”工程,傳統路燈有望被“智慧路燈”所取代。據了解,智慧路燈集合了視頻監控、基站、道路指示牌、電動汽車充電等功能,民眾還可以隨時在路燈基座的觸摸屏上查閱路況、連接WiFi 搜索城市信息,還可為未來5G 網絡布局提供最佳途徑。這種“一桿多用”路燈實現了資源共建、共享、共治,不僅為市民提供極大便利,也將極大改善街道環境,并可降低社會公共事業成本。據廣州市科技局工作人員介紹,智慧路燈作為微基站的優質載體將為未來5G 網絡布局提供最佳途徑,而路燈分布廣泛、均勻、密集的屬性可成為城市物聯網的優質載體,應用于“平安城市”“無人駕駛”等領域。
“如今,身在廣州,有的時候感到有些恍惚,這城市發展太快了。”在廣州生活7 年,作為城市最普通的一分子,老鄒切身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變化。
提起廣州的“智慧”,大學畢業后闖蕩羊城的陜西籍小伙兒李洋(化名)卻有著另一種感受。在廣州采訪期間,記者曾夜探珠江,在“小蠻腰”下不遠處的餐飲區,李洋正和朋友小酌,作為白領一族,李洋和他的朋友都表示,令他們印象最深的是交通的便利。“我們經常乘坐的廣州地鐵3 號線、APM 線廣州塔站和21 號線天河智慧城站,都已經成為‘智慧地鐵’,人臉識別閘機、智能售取票機,讓乘客輕松‘刷臉’付款過閘。‘云生活’雖然看不見,卻時刻能夠體驗到。”提起智慧生活的體驗感,李洋直呼“廣州太強了”。
采訪期間,記者深感廣州的公共服務設施越來越人性化,越來越高科技,給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和生活的幸福感。新冠肺炎疫情的襲擾,反倒催生和加快了“云生活”步伐。在廣州,市民們在家即可云帶貨、云旅游、云度假。4 月30 日晚,廣州市番禺區區長陳德俊、副區長陳明捷走進直播間,開啟廣州第一個區長直播帶貨,吸引了880 多萬人次在線觀看、互動,所銷汽車認購量近3000 輛。廣州市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建榮曾對媒體表示,預計到2022 年,廣州將建成超過8 個數據要素流通治理重大創新成果、15 個重大創新實驗平臺、30 個重大產業轉型升級工程、100 個技術領先的優質應用場景示范項目,并在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社區等領域形成一批數字化治理成果。
3 月30 日,被稱為廣州數字經濟“1 號文件”的《廣州市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的若干措施》(下稱“22 條”)在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
這是廣州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第一份綱領性文件,也是廣州面向全球第一份數字經濟領域招商引才的宣言書。“22 條”明確,相關政策措施是站位灣區、面向全球,并聚焦國際開放,推動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交流合作。
8 月中旬,廣州市琶洲會展總部和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管委會副主任許寧向記者表示,廣州要下好數字經濟這盤“棋”,首先要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在“數字空間”里的話語權。許寧告訴記者,5 月8 日,廣州舉辦了“數字基建云聚廣州”首批數字新基建重大項目簽約及揭牌活動,其中,73 個總投資規模約1800 億元的重大數字新基建項目集中簽約、揭牌。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高裕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廣州市數字經濟發展中,既包括以5G、阿里云、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類項目,也有以5G 智慧港口、5G+AI 智慧教育、智能充電等為代表的融合類項目,還有以華為“鯤鵬+騰”生態創新中心、百度阿波羅自動駕駛基地等為代表的“硬核總部”創新類項目。這些項目的帶動作用大、乘數效應強,將催生全市數字新基建提質增速,引領未來數字經濟萬億元規模增量。在這些重大數字基建項目的布局中,廣州亦體現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的擔當。如擬選址從化經濟開發區明珠工業園的中國電信粵港澳大灣區5G 云計算中心項目,總投資額達68.9 億元,建成后其數據處理能力相當于10 億臺個人電腦,將滿足整個大灣區的應用數據傳輸處理需求。對此,從化區常務副區長吳林波即坦言,這一項目將加速培育催化無人駕駛、遠程醫療等對傳輸時延和速度有嚴格要求的新經濟新業態,撬動粵港澳大灣區千億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在“22 條”中,如果說5G、大數據為發展數字經濟的技術“先鋒”,那么人工智能技術則是關鍵。文件提出,要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作為廣州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核心空間載體,充分發揮海珠、番禺、黃埔、天河四區優勢,沿珠江東部形成協同聯動發展空間格局,打造全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創新源。
3 月31 日,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正式電子揭牌。據悉,該實驗室首期3 年建設投入經費20 億元,人員規模450 人,爭取用3—5 年時間,集聚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內外的優勢研究力量,開展創新研究,突破人工智能系列關鍵科學技術,滿足國家和廣東省數字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
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的原創能力,關系到中國能否實質性緩解人工智能領域被“卡脖子”的技術問題。
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之間究竟有何聯系?對此,廣州市琶洲會展總部和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管委會副主任許寧認為,產業發展中,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是三個階段,呈現出“三角”的形態關系。產業要想實現人工智能化,必須擁有大量的數據支撐作為計算基礎,且能實現網絡的互聯互通。“這三者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他表示,行業、產業的人工智能化程度越高,數據算法越先進,智能互聯程度越高。
在珠江南岸腹地,總高度250 米的邦華環球貿易中心直插云霄。站在45 層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展示大廳”,透過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往外看,景色壯麗而震撼。
“小蠻腰”向東約一公里處的一大片建筑工地上,已經建成或者正在建設的樓宇,預示著這片區域的與眾不同。“這是廣州打造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最重要的地塊之一,騰訊、阿里巴巴、復星、國美、小米、YY(歡聚時代)、唯品會、科大訊飛、粵科金融、粵傳媒、環球市場、南方出版傳媒、TCL、華邦控股、中遠海散運集團、三一重工、樹根互聯、三七互娛等數十家國內外知名企業正在抓緊時間在此安家,未來,‘智慧廣州’將從這里出發,并必將影響世界。”陪同《 法人》記者參觀的許寧語氣充滿自豪。
許寧表示,隨著《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的出臺,廣州試驗區正式走進大眾視野。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示意圖 崔曉林/攝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下稱“試驗區”)的目標高遠,其戰略定位是打造成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技術創新策源地、集聚發展示范區、開放合作重點區、制度改革試驗田。試驗區的目標,是成為國家級重點創新平臺。
為實現這一目標,廣州構建了“一江兩岸三片區”試驗區空間格局,試驗區把珠江東段黃金岸線的核心地段攬入懷中,其總面積約81 平方公里,由琶洲、大學城、國際金融城、魚珠組成,這四地都是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基礎較好和應用場景廣泛的高地。
在珠江南岸,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依托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等重大創新研發平臺以及豐富的高校科研和人才資源,形成一批原創性技術研發成果,集聚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域知名企業總部,形成一批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域的原始應用創新示范。
在珠江北岸,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發揮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資源優勢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作用,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數字貿易、數字創意以及各種消費新業態、新模式。魚珠片區布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等新型國際化信息基礎設施,打造以區塊鏈為特色的中國軟件名城示范區。
“數字經濟需要人才、資金、技術、產業等創新要素的涌動,而琶洲、大學城、國際金融城、魚珠則各有所長,集齊了發展數字經濟的必備要素。”許寧表示。
對于廣州“智慧城市”的發展,在近幾年的幾份官方文件中,也可清晰窺見其重要性。
“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我國將加強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數據和物聯網發展,建設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為順應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和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東省作出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戰略部署,構建多層次創新平臺體系,營造國際一流創新生態,為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支撐。
在 《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 年)》草案中,特別強調“智慧城市建設”,對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進行前瞻性展望,對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產業等智慧城市建設進行謀劃。在2018 年出爐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不僅要建世界級城市群,更要建智慧城市群。廣州,這座千年古城,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煥發新的活力,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不僅走在全國前列,也將成為世界范圍內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標桿和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