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謝昱航
“成由勤儉破由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節儉是一種重要價值觀,我們世世代代接受這種教育。即使到了今天,社會生產日益發達,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甚至內需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時候,節儉仍顯現出重要價值。
隨著國際局勢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經濟雙循環格局受到重視。有人說,國內大循環的要點在于內需,消費強勁才會拉動經濟跑得更快,這個時候要鼓勵消費才對。消費對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但消費不是浪費。特別是反對浪費不能被簡單理解為吃光飯菜、不倒糧食,其背后涉及財富觀、市場環境、法治秩序等一系列問題。

CFP
說到節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超級富豪的“吝嗇”故事。
被譽為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生活相當簡樸。他用的肥皂剩下了一小片,還要粘在整塊的肥皂上繼續使用;做毛巾操用的毛巾,27 年都未換過;跑步穿的運動鞋,直到磨破不能穿了才會換掉……
李嘉誠,多年的華人首富,戴的手表是“西鐵城”,市價僅1000 港元左右,而且一戴就是10 多年;眼鏡也戴了10 年以上;一套西裝可以穿上十年八年;和員工一起吃公司的工作餐。
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是歐洲首富,他的座駕竟然是一輛有著近20 年歷史的沃爾沃240。在他87 歲高齡時,仍然堅持一個人坐飛機經濟艙來中國,離開時又堅持要求坐公交車去機場。
這些超級富豪節儉的故事被廣泛傳誦,說明節約還是被社會普遍認可的美德。當然,出奇的節儉在很多人眼里,也是不可理解的事。關于富豪的動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總的來說都離不開一點:這些富豪都有著不平凡的奮斗歷程,深知創業艱難和財富來之不易,因而倍加珍惜。久之,形成一種習慣,進而上升為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
換句話說,對財富的態度,來源于財富的取得方式。如果通過勤勞努力和不倦奮斗而來,自然會珍視;反之,通過一夜暴富或者不正當方式輕松獲取,則難以產生惜感,此種情況在民間被闡釋為“崽賣爺田心不痛”,話糙理不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此說來,制止浪費的根本問題,還是社會財富的分配。財富分配機制應該建立在健康的財富倫理上,而這種財富倫理以“財富只能創造”為基本原則。我們不能讓節儉只屬于少數企業家的美談故事,而應該成為所有主體的自發行為。
事實上,財富分配機制與市場機制是緊密相連的。如果市場中所有主體公平競爭,從起點到過程,遵循同樣的規則,享有同樣的機會,受到同樣保護,競爭的勝出者必然是誠心實意的開拓者、腳踏實地的奮斗者、百折不撓的創新者。在這樣的市場中,有誰會不珍惜財富呢?成熟的市場經濟才會孕育出健康的財富觀和價值觀。除了節儉,還有勤勞、誠信、守法、自律等諸多優秀品質。
反之,如果市場競爭無序,壁壘橫生,官商勾結,劣幣驅逐良幣,那么市場必然是巧取豪奪,爾虞我詐,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一本萬利,這樣的市場自然也產生不了健康的財富觀。試想,如果通過操縱股價、惡意套現而腰纏萬貫,通過特權壟斷稀缺資源而獲得橫財,誰又會對財富百般珍惜呢?
因此,成熟的市場在于法治規則完善且執行到位,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法律范圍內進行,所有市場監管都在法定軌道上運行,社會資源就會高效配置,社會財富自然會合理分配。當財富必然來自勞動、智識、創造和貢獻的時候,浪費就不會成為社會頑疾。
規則的完善,最不能忽視對權力的制約。當權力掌握了巨額而重要的社會資源時,權力濫用風險就會埋藏著巨大的浪費風險。
最近,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賴小民受賄貪污財物之巨,讓人驚嘆。18 億,再一次刷新貪官紀錄。10 年時間,賴小民索取、非法收受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17.88 億余元。此外,其還利用職務便利,伙同他人非法占有公共資金共計人民幣2513 萬余元。
賴小民的錢,都用來做了什么?有人說,其有“3 個100”,即100 多個關系人、100多套房、100 多名情婦。可以說,后“兩個100”,解釋了錢去了哪里。動動手中的權,錢財滾滾來。當錢多得只剩下一串數字符號,叫人不浪費,想想都難。
所以說,反對浪費,不只是關乎老百姓的“餐盤子”那么簡單,市場化的推進、法治的完善、反腐的持續,更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