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曹萌
8 月20 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發布,民間借貸利率上限定格在了15.4%。
此次規定的民間借貸利率上限,相比此前人們常說的24%和36%兩條紅線大幅下降。為何該利率上限會定在15.4%?這一標準又會給消費者、出借人帶來哪些影響?一時間均成為爭論焦點。
民間借貸在我國由來已久,其利率規制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而隨著朝代更迭,民間借貸利率也隨之演變,從漢代一度高達100%的“倍稱之息”,到明清兩代36%的年利率紅線,執政者一直將其視作社會經濟秩序的基石,對其管控從未懈怠。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環境、經濟形勢的變化,民間借貸利率規制不斷調整,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1952 年,雖然此時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民間借貸利率問題并未凸顯,但最高人民法院依然頒布了《關于城市借貸超過幾分為高利貸的解答》,其中明確規定私人借貸利率一般不應超過3 分。
1978 年,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逐漸轉向市場經濟,而伴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民間借貸也逐步興盛,成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重要補充,進一步放寬民間借貸利率標準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1991 年,為進一步明確民間借貸利率標準,在慎重論證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民間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六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這也正是民間借貸利率“四倍紅線”標準的最初由來。
2012 年,中國人民銀行多次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金融領域利率市場化改革明顯提速。2013 年中國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貸款利率管制,2015 年放開了銀行存款利率管制,市場在利率定價中的自律機制逐漸發揮作用。
在此背景下,2015 年8 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其中有關民間借貸利率明確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這也就是經常被人們提起的“兩線三區”,即24%和36%的兩條紅線,及其劃分出的司法保護區、自然債務區和無效區。
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競爭越發激烈,民間借貸儼然成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其利率上限過高、邊界模糊等原因,時常會引發“高利貸”“套路貸”和“校園貸”等社會問題。因此,民間借貸利率有待進一步規范。
2020 年5 月28 日,“禁止高利放貸,借款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被明確寫入民法典。此后,民間借貸利率便拉開了新一輪調整大幕。
7 月22 日,《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為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正式發布,其中第十三條明確指出,抓緊修改完善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司法解釋,大幅度降低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堅決否定高利轉貸行為、違法放貸行為的效力,維護金融市場秩序,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一時間,民間借貸利率上限將降至何處成為專家、學者,乃至整個民間金融圈討論的熱點。

資料圖片
8 月20 日,這一懸念終于落地。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其中民間借貸利率作為民間借貸合同中的核心要素,其上限被重新規定,以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 倍為標準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
如果以2020 年7 月20 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3.85%的4 倍計算為例,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便定格在了15.4%。
而相比此前24%和36%的兩條紅線,如此大幅下降的民間借貸利率上限,又會給一些放貸機構和個人帶來哪些影響呢?
對于15.4%的民間借貸利率上限,不少理論派專家認為這將保護消費者不受過高利率影響,但也有務實派專家擔心民間借貸資金的供給會因此減少。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賀小榮表示,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一直是社會各界討論民間借貸問題時爭論的焦點。一方面,利率保護上限過高不僅達不到保護借款人的目的,且存在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另一方面,利率保護上限過低也可能會出現兩個結果:
第一是借款人在市場上得不到足夠的信貸,信貸供給出現緊缺,加劇資金供需緊張關系;第二是民間借貸從地上轉向地下,地下錢莊、影子銀行可能更為活躍。為補償法律風險的成本,民間借貸的實際利率可能進一步走高。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最高人民法院此前強調,民間借貸是除以貸款業務為業的金融機構以外的其他民事主體之間訂立的,以資金的出借及本金、利息返還為主要權利、義務內容的民事法律行為。但在過往的司法實踐當中,金融機構適用利率標準與其他放貸主體并無差異。
一位某銀行信用卡中心總裁表示,所有信用類貸款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和小貸公司,而信用卡的利潤也將會大幅壓縮。
據了解,目前大部分銀行信用卡免息期后會按萬分之五的日利率收取利息,換算成年利率為18.25%,這明顯高出了最新規定的民間借貸利率上限。
然而,在消費金融行業里,大部分非銀持牌機構能夠提供服務在年化利率18%以下的不足50%。如果金融機構展業同樣參考民間借貸利率上限,前期年化利率保持在24%—36%左右的主流客戶群體都需要進一步精準識別,進行降息服務。或與銀行機構直面競爭,尋求更為優質的客戶群體。
這意味著,大部分的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和助貸平臺都將迎來大考,不少從業者的命運或將被改寫。
此外,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肖颯向《法人》記者表達了對于今后借款人還款意愿的擔憂。她表示,自從有民間借貸利率上限調整的消息傳出之后,“反還款聯盟”一直非常活躍,有的甚至在教授一些逃廢債的方法,專門利用利率問題夾擊出借人。盡管法律上是“新老劃斷”,但輿論的風向標不可逆,很多人會以此為借口進行訴訟,增加法院壓力。
雖然對于此次重新規定的15.4%民間借貸利率上限,有人認為合理,有人認為過低,但在當下時點,很難判斷孰對孰錯,其需要市場的進一步考驗。即使15.4%這個利率真的過低了,相信政府也會有更加完備的應急方案出臺,化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