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煥 張建軍 曹康琪 李新意 雷江
西部新鋯核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陜西西安 710299
數據分析在制造型企業主要包括人員管理數據、設備管理數據、產品質量數據、生產交付數據、制造成本、經營利潤等,其中成本經營數據是其它所有數據類型的結果體現,同時只有成本利潤數據才能作為導向引導推動其它幾個方面的提升、改善,使生產系統得以有效運行。在策劃投入建立一條生產線時我們首先應做到的是計算投入產出比,給什么產品投資,該產品訂單如何,投入本生產線需要多久可以實現資金回流并實現盈利,這是作為投資策劃者最基本的要求[1]。
下述案列是某數控加工廠為殼體類產品建立一條生產線所進行的從設備投入、人員配備、產品質量狀況、生產效率等方面進行的數據分析。首先據客戶訂單量及殼體的類型進行工藝分析,據實現加工該類產品的工藝確定設備類型及產能分析。整合總體設備利用率,確定設備臺數,具體確定方式,按此設備占用的工序及工時時間總和、訂單數量計算出總訂單需要的設備使用臺時,再根據設備利用率不能超過85%原則,推算出需要的設備臺數。本案例中建立的殼體生產線,訂單月產2000件,四類殼體需用車床(NL502SC)設備的總臺時186.21%,需用加工中心(VM93S)設備的總臺時205.19%,通過此數據可以推算出需要3 臺車床(NL502SC),設備利用率為62.07%和3 臺加工中心(VM93S)設備,設備利用率為68.40%。從數據看我們的設備產線是有一定富裕產能,這為后續擴產及工藝提升改善提供必要的產能空間。我們的投入是否與產出匹配,需要進行可靠的工序成本核算。如表1 從設備投入、設備折舊、水電氣能耗、工裝夾具、刀具、人工成本的投入量與訂單產出銷售進行投入-產出的利潤核算。這樣目標性就很明確,每個環節控制哪些成本,控制在哪些范圍,最終進行核算、改善[2]。
表1 投入產出比
在設備投入到實際生產中,是否能滿足我們預期的產品質量、制造成本及利潤要求,我們需要對質量過程進行分析,質量過程是否穩定可控,質量成本是否合理,需要對工序過程能力進行分析。工序過程能力分析指:該工序過程在5M1E 正常狀態下,能穩定的生產合格品的實際加工能力。過程能力取決于機器設備、材料、工藝、工藝裝備的精度、工人的工作質量以及其他的技術條件,過程能力指數用Cpk、Cp 表示。
如在設備驗收過程中某重點尺寸CPK 分布情況,7/16-20UNF-2B 螺紋底孔位置度是客戶關注的尺寸,我們將其作為重點驗證尺寸,對其進行數據收集進行過程能力CPK 的計算評估,通過數據收集,最終計算出4 個/16-20UNF-2B 螺紋底孔位置度8 個值的位置CPK 分別為1.45(良)、1.19(一般)、2.45(特優)、1.61(良)、5.6(特優)、3.16(特優)、2.85(特優)、5.14(特優)、1.23(一般);通過CPK 的數據情況,我們就可以經濟有效的改善過程質量和成本,對于CPK 過高說明質量過剩,可以考慮調整切削參數、延長刀具壽命等來降低質量成本,減少不必要的質量過剩成本。
人員配備方面,通常按生產線設備工序生產節拍進行配備,通常以瓶頸工序進行合理安排各工序的生產計劃數量,以瓶頸工序進行人員配備,對于過剩的產能部分,可將此處人力調整至其他工序,可進行一人多崗、一崗多能進行培養,以免造成節拍快的工序產品積壓和人員閑置[3]。
生產線在運行初期只要能達到人員、設備、產品質量、效率能夠正常運轉,就可以初步平衡此生產線是成功的,對于要到達期初策劃的利潤指標都是有個過渡期,各環節都是有磨合的。在策劃生產線時能夠將此生產線進行獨立核算并能把各工序進行內部工序定價那是最理想的,這樣在產線內部形成市場機制和質量索賠制度,這對產品質量和效率提升是一個極其有效的措施,也是實現建立實現盈利最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類似于稻盛和夫阿米巴自主經營,結合表1 投入產出比策劃帶動產線自動運轉。
正確合理的數據分析方法能夠給技術、質量、生產等方面指引直接的改善空間,都能夠直接或間接的從產品成本利潤中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