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寶安
濰坊市水利建筑設計研究院(261000)
在保證河道防洪安全的基礎上,構建濱河生態網絡,形成以濕地為特質的自然河流形態,處理污水,改善水質,恢復河道的生機與活力,為下游城區用水創造條件。
充分利用河段河面寬度、河勢走向的特點,種植本地濕地生態植物,適當引入馴化良好的植物種類,豐富植物多樣性,形成復層混交植物群落,構建濱河穩定的生態網絡。 通過攔蓄工程的建設、河灘及堤防的綠化,加大濕生植物的種植量,根據對水質的分析,選取不同的植物類種,提高植物對水體的凈化功能,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
根據區段的風格,植物種植方式力求多樣,自然靈活,盡量以粗狂式的種植方法為主,與周圍鄉野氣息相協調。
通過對河道清淤疏浚、攔蓄水源,以恢復、改善水生植物,進一步利用水生植物對水體凈化作用,改變河道上游來水的富營養狀態,改善河道水質,提高河道的生態景觀性。
不同河道底部地質情況不同,若表層為淤泥或者黏土層,則能起到防滲作用。 如果對河道防滲要求不高,可以不作防滲處理。 但是對于水下為砂層或者破碎巖石層,并與河道兩岸相通,形成了滲漏通道,應進行河道水下斷面的防滲處理,景觀上常采用防滲毯進行鋪設。作為濰坊市中心城區重要河道——浞河的設計采用了防滲毯防滲措施。
根據已建工程,分析治理的內在屬性和特點,河流水質凈化技術分為物理化學技術和生態技術。
4.1.1 物理化學技術
河道治理比較常用的物理化學技術主要有河道曝氣、泥沙疏浚、引水沖污和投加化學藥劑等。 物理化學技術短期效果好,但費用高,一般用于處理小型河道,但對環境有一定的副作用,生態效果不理想,難以長期應用。
4.1.2 生態技術
生態技術主要是利用水生動植物對水進行預處理、處理凈化水質,生態技術凈化水質的基建、運行費用低,管理方便,經濟可行,副作用小,對環境沒有危害或者危害很小。 可與親水設施相結合,外在表現形式自然親切。 生態技術在河道水質治理中廣泛應用。
在河道流水中采用各種水生植物進行凈化成為河道水質凈化的重要措施。 水生植物種植應根據河道水深、水質、透明度、流速、風浪等實際狀況,結合水生植物生長習性、生物節律,盡可能構建近自然的、存活期長的穩定植物群落,體現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多種生態類型的交替變化過程,以提高水系凈化系統的穩定性和群落的多樣性。
水生植物種類選擇應優先選擇土著種,慎用外來種,適當配置景觀物種或歸化種,優先選擇耐污、凈化力強和養護管理簡易的品種。 挺水植物和浮葉植物可適當考慮配置能夠控制蔓延的景觀性較好的植物。
根據已有的水質分析檢測數據,并分析水生植物對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特性和能力,確定水生植物的種類和種植密度。一般采用下列水生植物:挺水植物種類以蘆葦、香蒲、菖蒲、干屈菜等為主,浮葉植物種類以荷花、睡蓮等為主,適當調整選擇其他水生植物,如茭白、梭魚草等。

表1 砌石生態攔河壩和仿木樁(木樁)壩優缺點對比
生態濕地植物的配備根據不同斷面位置及水深,一般遵循以下原則:
1)河槽邊緣地帶:由河岸邊向河內可依次布置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種類高度應形成梯次,形成良好的生態景觀效果。
2)灘地~堤岸:采用喬灌草結合,接近河槽邊緣地帶以耐水淹的濕生植物為主,上部以耐短時間水淹的植物為主。
挺水植物主要配置在河道濱岸帶淺水處,一般種植水深以0.2 m 為宜。 在水位有波動的河道,蘆葦、香蒲等能適應較深的水深,最深可達1.0 m。
浮葉植物可設置在水深0.5~1.5 m 的靜水或低流速水域,避免在受風浪影響較大、暢水區及流速較大的河道內配置。
4.5.1 種植方式
挺水植物的種植方式根據地形條狀、塊狀或叢狀進行種植,易蔓延的挺水植物(如蘆葦、香蒲等)采取根控措施(如定植樁、定植墻或定植溝等)進行控制。 浮葉植物、挺水植物局部采用河中綠洲等型式種植。
4.5.2 種植時間
挺水植物在春季(3~5 月)進行種苗移植,或在6~9 月進行營養植株移植,或在冬季(12~翌年2月)進行根莖等營養繁殖體移植。其中3~5 月以成型的種苗移植能達到較佳的成型效果和存活率。
浮葉植物(睡蓮)采用根莖和塊莖進行種植,在4~9 月移植。

圖1 生態景觀河道示意圖
由于城區及居民區周圍河道存在景觀需求,一般河道采用閘門或者攔河壩進行攔蓄水,能較好地攔蓄汛期洪水并補充地下水,有效利用雨洪資源。但是作為景觀河道, 攔蓄水建筑物既要較好地蓄水,產生親水景觀,又要在汛期讓出排澇通道,具有一定的排澇功能,滿足河道除澇要求。 水閘作為常規河道攔河建筑物,汛期運行控制方便,但是閘門上部的啟閉機房,對于開闊水面的景觀效果造成了遮擋。 攔河壩與周圍景觀生態環境比較適應,但存在汛期阻水現象,不利于河道行洪。
從景觀及防洪兩個需求角度來看,建議采用橡膠壩、鋼壩閘等結構形式,在滿足視野上需求的同時,汛期可以通過控制系統,根據上游來水情況,進行合理調度,根據水位高度合理放空上游攔水。
根據水生植物生長需要,在治理段內新建攔蓄工程,攔蓄上游來水,通過分析并結合工程景觀生態效益,可以采用砌石生態漫水壩、仿木樁(木樁)壩等的方式攔蓄來水(見表1)。
每個工程項目均存在不同的周邊情況,應該根據不同的地質、水文、環境需求等進行合理的分析和方案對比,選取滿足項目耐久性要求的、能達到工程使用年限的方案及材料。 河道景觀生態治理作為河道綜合治理的一部分,應該在河道滿足基本行洪功能的基礎上進行,既存在設計的靈活性,也存在不能違背的理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