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海峰丁兆蘢劉亞軍
(1.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歷史街區流淌著城市文化血液,彰顯著城市文化底蘊與脈絡,擁有巨大的文化研究與經濟發展價值。城市邊界的擴張會促使歷史街區衰落,這種衰落將以街道空間、建筑形態、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沒落為表現形式從而致使歷史街區失活,成為城市消極空間的一部分,造成經濟文化財富隱性流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提出要對城市進行有序修補與有機更新[1]。街區的有機更新與城市發展對接,縮小歷史街區發展緩慢或停滯帶來的影響,同時解決其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提升歷史街區功能與活力。
城市針灸理論把城市視為復雜的有機體,與其內部的子系統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這些子系統在對自身產生作用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子系統內部運作,從而決定了市民的活動和城市的發展。強調通過最小范圍的外部干預來取得最大化的效益,通過在城市系統網絡上進行點狀的操作,使周邊的環境發生變化,最后起到更新城市的作用,使城市得以可持續性發展。
1982 年,西班牙建筑師M·S·莫拉勒斯(Manuelde Sola Morales)將中國傳統中醫中的“針灸”原理運用于城市建設中,提出了“城市針灸”的理論,并以巴塞羅那為實踐[2]。雅各布斯提出城市中不同年代肌理與風貌會提升其活力,路易斯·芒福德認為城市改造更新需要符合“人的尺度”[3],同質化的城市更新顯然在更新視角和尺度上出現了問題,破壞了街道肌理和人文關系。C·亞歷山大在俄勒岡校園規劃試驗中運用了小規模、多功能、漸進式的多步驟改造方式取代大規模、單功能的快速改造方式[4]。中國,將“城市針灸”與“有機更新”理論相結合,強調城市更新的漸進性和持續性,例如上海新天地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就是該理論的探索與踐行。
綜上所述,城市針灸視角在城市更新方面的研究較為豐富,將其運用到歷史街區更新中更能發揮其文化與經濟輻射作用,賦予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以新內涵。
歷史街區文化血液在城市化過程中成為市井文化的溫床,二者互融共生形成獨有的街區生態。街區空間中充滿原生態活力的生活狀態、適宜人居的空間尺度與長久積累的歷史文化氣息。改造更新對街區空間生態的破壞具有不可逆性,所以保護街區文化與生態對于街區更新尤為重要。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已成為歷史街區更新的共識,但是文化與經濟的體量和作用不平衡是目前中國歷史街區開發的共性問題。商業化過重文化性就會流失,歷史街區文脈折損;文化保護舉措過多則經濟發展受限,保護文化可循環發展的經濟基礎萎縮,如桂林東西巷的更新開發過程中就出現了商業性全面覆蓋文化性的問題。
明清時期東西巷頗負盛名,其包含江南巷、蘭井巷等傳統街巷,歷史上多位達紳貴人在此居住,多個桂林老字號于此地發源[5]。東西巷有“青龍白虎”寶地之美稱,是桂林歷史文脈的重要體現[6]。
東西巷作為明清時期唯一遺留的歷史街巷,被桂林秀峰區政府列為“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7],大量商業產業入駐使東西巷由歷史街巷變為綜合商業區(見圖1),在商業的沖擊下,其街區文化從街道尺度、建筑立面中消失,淪為普通商業街,歷史街區的文脈特征逐漸消失。從東西巷的業態分布來看,其巷內開發的戲曲茶館、采耳館與馬啟邦故居(見圖2)等文化產業項目被吃住玩等商業項目包圍,其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作用被商業影響力淹沒,造成了文化性與商業性的不平衡。
建安元年八月(196 年),東漢京都由洛陽遷至許都,至此許昌與曹魏文化緊密結合,融入到城市文脈的血液之中。2018 年許昌開始規劃建設曹魏古城,以八一路為城門,將護城河內區域劃分為6 大板塊,包含民俗文化產業、生活休閑產業、濱水景觀、房地產業、商業街區開發項目等。街區內整合了區內8 大功能組團,以打造城市名片為目標,進行街區更新建設。
曹魏古城以許昌市魏都區主要景點春秋樓、曹丞相府為中軸建設步行街。街區周邊多個地區開發配套產業,更新力度大、范圍廣,八一路街道功能、街道尺度與建筑立面發生了根本改變,大面積舊有建筑被完全拆除。原有空間系統被粗暴破壞,街區原建筑更改為仿古建筑,其被賦予的文化價值流于表面。歷史街區因年代積累沉淀的市井文化與街區生態被滅絕,城市歷史文脈遭到最直接的破壞,歷史街區在市井文化中積淀孕育的城市骨相因此消失。
清朝的金剛碑老街因煤炭業繁榮一時,后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大量文人學者入居于此,金剛碑也因各類文化名人推崇而聞名。金剛碑老街于2002 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列為傳統歷史街區,但是金剛碑老街年久失修,建筑風化嚴重,明清時期遺留的舊寨大多損毀。近年來老街更是面臨人口結構老齡化、原住民流失的問題,只留下了亟待修繕的舊屋,街道的“循環系統”出現了問題致使街道形容枯槁,成為即將消失的歷史街道。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于2018 年3 月開始修繕,目前尚未完工。

圖1 東西巷正陽路步行街街景

圖2 東西巷馬啟邦故居
寬窄巷長約500 米,是清代成都滿城的部分遺存,1982 年被列入《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8]。因未受到現代化更新的影響,實施改造前寬窄巷內呈現出了清代、近代和現代等不同時期建筑風格與街道肌理的交疊融合。2003 年由政府牽頭改造,從“文化、建筑、商業”3方面入手,將寬窄巷成功塑造為成都的“形象代言”。文化上結合川劇、糖人、皮影等民俗,建筑上以“原址原貌、落架重修”方式進行改造[9],商業上將地方文化融入現代產業,寬窄巷子整體上做到了保護與更新相結合,保護近40%的老建筑的同時更新了街道產業[10],為歷史街道注入了新活力,輻射周邊產業的繁榮,帶動成都旅游業的發展。
歷史街區在歲月沉淀、居民迭代中積累了多種年代的文化,與普通居民日常生活組合,產生了具有多個時期文化特征的獨特的市井文化,這種文化具有文化脈絡上的復雜性與文化表征上的模糊性。
歷史街區的文化脈絡多條年代線文化并存,不同時期居民生態生長出的市井文化也不斷積累變成文化養分,街區生態的自適應性會自動淘汰不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的街區文化、產業和建筑等,這些原因共同產生了歷史街區文化脈絡上的復雜性。未被有意開發文化起源的歷史街區,其主體文化是被市井文化占領的,街區文化潛藏在市井文化之下,使得其文化表征具有模糊性。
建筑的老化與古跡的破損是歷史街區亟待保護的表現,歷史街區的建筑形態根據其現代化的程度表現出不同比例的歷史文化濃度,建筑立面的老化與破損是歷史街區面臨的共性問題。
歷史街區的道路因其年代原因未經過現代化規劃,所以其巷道繁多且指示系統不清楚,四通八達但是街道容量小,嚴重限制了開發后的旅游載客量與商業化體量。
歷史街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街道功能性的失活,表現為基礎設施的陳舊與缺失。基礎設施不完善產生的街區功能性失活,進而導致街區社群關聯性降低。在文化的更新上,街區居民可以自產自銷,但街道設施更新上不能,街道設施的更新需要一定體量的規劃與資金投入,居民的自發性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政府機構的支持。
歷史街區的文化積累離不開歷史活動,而歷史活動又常常與經濟掛鉤,多個歷史街區沒落的背后是曾經的經濟繁榮。導致歷史街區衰落的原因多種多樣,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經濟發展模式落后于社會需求,導致經濟中心轉移、經濟地位下降。
歷史街區衰落后產業資源向繁榮地區轉移,現代化產業缺失,整體表現出產業的低端化。在產業更新的過程中傳統低端產業與手工業會面臨不現代化就會自然消亡,現代化會導致被其他產業取代的困境,這種選擇還決定了街區文化產業的興衰,是歷史街區更新轉型過程中的難題。
城市針灸理論講究微創式、漸進式更新,疏通文化血脈,活化消極空間,刺激街區核心穴位,以達到小幅度干預、大程度發展的效果。城市針灸理論強調發現歷史街區保護更新中問題的癥結所在,精準解決。對于歷史街區來說,保護的是街區中蘊含的歷史文脈,更新的是承載歷史文化的物質空間,兩者有機結合保障城市歷史街區與城市發展同步。如何用城市針灸的手法來治療歷史街區核心穴位,輻射街區文化脈絡、建筑肌理、街道功能以及業態的更新是文章討論的主要問題。
歷史街區存在的時間跨度很大,通常歷經古代、近代和現代,其珍貴的文化價值需要保護。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是一個逐漸消磨的過程,如果缺少人為保護的干預,隨著歷史街區存在時期越來越長,街區早期的文化特征也逐漸消失被新的居民活動痕跡替代。在新舊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新文化比例的增高導致老舊文化的比例稀釋,街區文化被動接受迭代,所以對歷史街區的保護越早越好。
城市針灸視角下歷史街區文態的保護與更新,首先應從街區歷史遺跡中梳理出主線,按照文化主線進行合理的規劃與開發,找準文化核心穴位做好文化定位,刺激街區文化神經覺醒。其次,原住民是歷史街區的“細胞”,在歷史街區的開發過程中應將居民日常生活看作街區文化的一部分,不應將二者割裂開來,破壞街區原有生態。最后,整體看待歷史街區文化與城市文化的關系,將本土文化元素融入歷史街區的開發,以氣養血、以血補氣,用本土文化孕育街區核心文化,用街區文化供血周邊街區系統,最終完成城市文化的大發展[11]。
歷史街道像化石一樣,有多個年代沉淀下來的歷史痕跡,在街道形態上表現在建筑立面、街道尺度等方面,新舊建筑都是歷史街區自然生長的一部分。在歷史街區建筑的更新中,可以接受新建符合文化主線的仿古建筑,但不能本末倒置,為了貼合文化主線拆除年代不符的老建筑而破壞歷史街道的完整性。
歷史街區古跡的更新工作,應鞏固其元神,秉持“微創式、漸進式”的更新原則,盡量還原原貌或維持原貌,對完好的建筑進行清掃與維護,對外部破損但結構完好的建筑進行小幅度修繕。古跡的刷漆翻新工作需經過嚴謹的考據對原貌進行還原,不應以美觀為由干預古跡外觀,也不應將個人審美置于古跡風貌之上進行翻新工作,這種更新方式不僅會被大眾審美批判,還會造成古跡文化價值的折損。
產業是街區的循環系統,歷史街區失落的原因之一是產業低端化造成的活力流失。在歷史街區的更新中植入現代化產業,可以激發街區活力,滿足供需平衡,確保街區人流循環。
產業的現代化會帶來文化與商業失衡的新問題,所以要將文化產業與現代化產業相結合,將街區文化融入產業常態。補貼非遺產業與本地特色產業,如采耳、戲園等,鼓勵本地飲食文化產業入駐,將飲食做法作為文化展示的一環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與城市文化血脈相接[12]。
從城市針灸理論中汲取養分,認為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應精準街區的定位,直擊街道發展痛點,發掘歷史街區的文化、經濟價值,對歷史街區進行小規模的干預與引導完成利益最大化,激發造血功能,激活循環系統,將歷史街區打造成為城市名片,輻射周邊街區乃至城市經濟發展,以期為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提供思路。
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需要正本清源、形神兼顧,應用城市針灸理論在歷史街區中尋找核心穴位[13],通過刺激文態、形態、業態的活化,促使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從而帶動周邊區域發展。歷史街區是一座城市活著的記憶,是本土文化寶庫,不應淪為消極空間,消減其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