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建哲
(甘肅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區的橋梁結構設計覆蓋面較廣,應充分兼顧地震對橋梁結構的影響。結構安全是首要設計目標,應確保在地震條件下結構依然可維持穩定或是最大限度減小震害,從而給車輛的通行營造安全的環境,避免不必要的社會經濟損失。
S38 線王格爾塘至夏河(桑科)高速公路主線長41.595㎏,沿線共建設橋梁11992.35m/37 座,采取雙向四車道建設標準,公路I 級荷載。根據現場地質條件及橋梁建設規模等因素確定洪水頻率,采取特大橋1/300、大中橋及小橋涵均為1/100 的標準。本項目橋梁建設區域地質條件特殊,跨越0.15g 和0.2g 兩個地震烈度區,為保證橋梁安全,采取八度(0.2g)抗震設計方式。
本項目橋梁建設于河谷區,橋孔布設充分兼顧現場地形及水位控制要求。以地質、水文等方面自然因素為立足點,以結構安全、經濟高效、造型美觀為發展目標,由此展開橋梁結構的設計工作,保證橋梁結構可取得良好的綜合應用效果。中、小跨徑橋梁建設工作量較小,本著標準化、裝配化的原則展開設計工作,以20m、30m、40m 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居多。
項目主線標準跨大中橋梁總量為29 座,設置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簡支)箱梁,將其作為各橋的上部結構,普遍為多箱單獨預制的方式,形成先簡支后連續的結構體系。設柱式/薄壁空心墩、柱式/肋板臺及鉆孔灌注樁,共同承受上部荷載及行車荷載,構成橋梁下部結構。
以《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簡支)箱梁橋上部構造》為主要依據,在施工前組織圖紙審閱,以便每位參建人員都可準確掌握橋梁結構特點及建設要求,以此作為正式施工的基本指導。
部分橋梁建設于緩和曲線上,在預制箱梁期間應充分考慮到主梁參數表,以其中給出的尺寸要求合理組織預制作業,視實際情況調整梁長和鋼筋。
部分橋梁建設于平曲線段,應采取標準跨徑設計標準,根據均向布置的原則形成適量理論跨徑線[1]。根據預制梁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梁長,從而有效規避內、外弧差的異常狀況。梁長變化段的設置應注重對位置的選擇,以兩等分跨中橫隔梁的兩側較為合適,預應力鋼束變化段的位置則以跨中直線段為宜。邊梁外懸臂的長度控制應充分考慮到路線平面資料,以此為指導合理放樣。
⑴連續箱梁施工遵循的是多箱單獨預制、簡支安裝的基本原則,為提高橫向整體性,除了在箱梁上增設端頭橫隔梁外,還需在跨間布設適量的橫隔板并使其與主梁保持垂直的位置關系。
⑵為提高模板的制安效率,主梁沿縱向外輪廓尺寸不采取任何改變措施,以給定角度為基準合理開展梁端斜角的安裝作業。以懸臂長度為依據,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內、外側邊梁的懸臂處鋼筋,使其布設具有合理性。橋臺背墻線在設置時應遵循與梁端線保持平行關系的基本原則,可調整邊梁懸臂端尺寸或護欄的布設區域,由此構成橋面曲線。施工期間注重對梁長參數的分析,以此為依據合理組織支模澆注作業,將各梁依次編號,合理保管。
⑶橋面橫坡結構組成包含預制箱梁頂、墩臺蓋梁及支座墊石,通過順坡澆筑的方式形成箱梁頂板及橋面板,選取適量鋼板并將其預埋于箱梁底面支座處,并保證鋼板維持水平狀態。橋梁縱橫綜合坡度對箱梁施工具有較明顯的影響,因此應加強對支座梁底預埋鋼板中心外露值的檢驗,若實測結果不滿足調平要求,則要及時增設合適規格的梁底楔形塊[2]。
⑷鋼絞線的錨固宜設置在梁端,為避免錨固鋼板超越支承中心線的情況,應處理成對彎起的鋼束錨固面,將其設置為臺階型式。
⑸箱梁端部預制期間,在箱內側采取加厚處理措施,此舉可為錨具的布設提供良好的條件。
⑹橋梁上部結構施工均采取的是通用圖形式,綜合考慮預制尺寸和梁端夾角,合理調整鋼筋,使各處的鋼筋都可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橋梁下部結構施工中,墩臺基礎為鉆孔灌注樁的形式,以坐標控制為核心,經過尺量后進一步掌握施工情況,若有誤則及時與設計單位取得溝通,就相關事項作深入的探討,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再恢復施工。
抗震設計為本橋設計工作中的重點環節,此處的設計效果將對橋梁的整體質量帶來明顯影響,應貫徹以防為主的理念,經多重對比后選擇最有利的抗震結構體系,輔以行之有效的減隔震措施,形成多重防護屏障,確保橋梁的抗震安全性。根據行業規范[3]以及現場地質情況,本項目橋梁抗震設防類別均采取B 類。
B 類橋梁抗震設計工作中,分兩種情況加以考慮:E1 地震作用,全橋結構在地震作用下不受損;E2 地震作用,全橋結構在地震作用下不發生倒塌或是大幅度的受損,在采取加固措施后依然可滿足應急通行需求。為滿足B 類橋梁所提出的結構抗震能力要求,在設計時應保證墩身、墩柱可進入塑性狀態,以蓋梁為代表的各類保護構件均不可處于屈服狀態。
基于前文對各項設計原則的分析,認為在不同柱式墩墩高條件下其對應的設計原則也應及時調整,高度<5m 時縱橋向按彈性設計;高度<10m 時橫橋向按彈性設計。此外,在墩高>55m 的條件下,也應按照彈性設計,以免出現橋墩養護難度偏大的情況。
3.2.1 結構抗震設計
本項目橋梁建設區均為典型的高震區,易威脅到橋梁的正常使用。為保證橋梁結構的完整性與穩定性,跨徑增設橫隔板,梁端增設端橫梁,選取適量抗震拉桿并將其布設在相鄰橋臺之間。橋墩結構組成方面,以柱式墩為主要形式,墩柱間增設地系梁,具體情況如圖1 所示。基礎部分均選擇的是樁基礎,其具有柔度適中的特點,可適應結構的變形需求。

圖1 墩柱地系梁
3.2.2 結構約束體系的確定
結合聯長、墩高等方面的情況,配置滑板橡膠支座、高阻尼橡膠支座、水平力分散型板式橡膠、固定盆式支座等結構,由此構成完整的支撐體系,使橋梁具有足夠良好的抗震性能。
長聯橋建設中,陡坡上橋梁將形成向下坡方向的變形現象,該部分變形將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步累積,因此需組織橋梁縱向剛度分析,以妥當的方式優化橋梁動力性能。綜合考慮溫度效應和抗震設計結果,優化中間墩的布設形式,以墩梁剛性連接方式為宜,具體采用固定盆式支座。聯端選擇的是四氟板式橡膠支座,其綜合應用效果較好,可滿足地震時的變形要求。以中間墩的墩高為依據合理選擇支座形式,若高度>10m,以水平力分散型板式橡膠支座為宜;反之,則選擇高阻尼橡膠支座,其具有優良的抗剪切變形能力。
3.2.3 限位裝置
橋墩、橋臺兩部分結構橫向設剛性擋塊,再通過粘貼的方式于側面設橡膠塊,通過該裝置發揮出碰撞緩沖的作用。聯端墩和橋臺兩處配置抗震拉桿,構成完善的防護體系,以免發生落梁現象。梁端設橡膠塊,該部分既可緩解沖擊又可維持梁的整體穩定性,以免其出現位移現象。
地震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部分優質構造在地震作用下易失效。對此,應積極采取抗震措施,最大限度減小地震對橋梁結構的影響。
⑴根據抗震規范中所提出的要求,蓋梁寬度應達到70+L/2,(L 為梁的計算跨徑,m)因此可適當增加蓋梁縱橋向寬度。
⑵中大橋結構中,對墩臺擋塊的鋼筋采取加強措施,即φ20@10,箍筋直徑φ12mm。
⑶0.15g 地區的大中型橋梁中,均增設抗震錨栓,小箱梁設置縱向擋塊。對于0.1g 及其以上的地區,在設置現澆箱梁的同時還需配套限位器。
⑷空心板端每孔均布設橡膠塊,對于伸縮縫處,應設橡膠墊塊。
⑸加強背墻主筋,其目的在于提高背墻的抗震能力,以免在地震破壞條件下而發生落梁現象。
⑹構造物箍筋均選擇的是135°彎鉤的形式,其能夠穩定在混凝土核心區,從而達到維持橋墩穩定性的效果。
⑺重力式臺高度>8m 時,施工所用材料以C20 片石混凝土為宜。此外,加強對臺身與臺帽、臺身與基礎之間的處理,配置適量短鋼筋。
高速公路橋梁設計具有系統性,抗震設計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且對于地震區的橋梁工程而言更為重要。文章則結合工程實例展開有關于抗震設計的探討,希望所提內容可作為設計工作的參考,從而提升橋梁的抗震設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