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惠君
摘 要:新時代下文藝工作需要跨門類、跨領域的探索創新、融合發展,傳統“單兵作戰”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新要求。實現文聯、文藝家協會、文藝工作者及其相關企業與機構的資源整合與升級具備極強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通過提升文藝工作內驅力、服務力與凝聚力,將有助于形成文藝生態合作共贏的新格局。
關鍵詞:文藝工作;協同理論;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0.011
0 引言
黨的十九大把“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項重要經驗,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寫入黨章。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文藝工作特別是文聯工作,需要團結帶領廣大文藝工作者,調動各藝術團體和文藝家個人積極性,凝聚文藝合力,履行團結引導、聯絡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的職能,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1 文藝工作協同性的內涵
協同理論是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學科的交叉理論,主要研究不同事物和子系統直接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集體效應,是一種解決內部協同和復雜系統性問題的方法。在互聯網時代與數字技術背景下,協同性作為新時代企業團體的重要特征,代表一種新型管理能力,即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創新發展能力,更加注重各類要素和資源的有機融合,從而更高效地匹配動態變化、更高效地實現組織目標。具體到文藝工作協同性,即指文藝工作開展的具體過程中,更加有效地調動各方文藝資源要素,努力培育文藝人才隊伍、謀劃文藝精品力作、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倡導文藝志愿服務,力求實現文藝資源的高層次整合升級,更高效達成文藝事業發展目標,更有效助力地區城市品質提升。
2 文藝工作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文藝工作主要由文聯機關統籌負責,文聯由56個團隊會員組成,現有全國性文藝家協會個人會員13.5萬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嶄新時代,文化強國使命對文藝工作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精細協同化管理是實現全國文藝工作“一盤棋”的重要保障,目前來看文藝工作協同性方面仍存不足之處。第一,政治敏銳性和政策領悟力亟須提高,部分文藝工作者把理論學習當作“軟任務”的思想認識仍然存在,將科學理論轉化為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未能很好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理論寶庫中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找動力,理論聯系實際的本領不高。第二,服務意識和宗旨意識亟須加強。部分干部思想上對深入基層調研重視程度不高、抓得不緊,深入基層一線了解文藝家需求的次數少,在研究文藝活動內容上做得不到位,接地氣不深,進而導致思想上服務協同不主動,行動上工作落實不扎實。第三,品牌意識和精品意識亟須更新。部分文藝工作者尋標、對標、奪標、創標意識不強,思想解放力度不大,理念更新不快,缺乏用改革破題、用創新開路的辦法和措施,未能把精品意識、品質理念貫穿工作始終。第四,工作合力亟須提高。文聯具體工作開展時,有時存在“一畝三分地”的守攤意識,導致一些文藝活動呈現“單兵作戰”狀態,與其他部門缺乏有效交流,協會之間互動統籌力度不大,導致整體優勢、工作合力不突出,文藝工作一盤棋的大局意識不強。
3 協同理論指導文藝工作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
3.1 提高文藝工作協同性的必要性
新時代下文藝工作需要跨門類、跨領域的探索創新、融合發展,文創融合、文旅融合、文教融合等多種形式的共贏發展已逐步登上歷史舞臺。文藝共享展示平臺、文藝人才資源共享和數字文藝創新發展平臺等將會給文藝工作的協同性提供必要的支撐與保障。首先,提高文藝工作協同性是文聯機關和協會自身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協會組織的長足發展,有賴于高針對性的人才培訓、高層次的文藝交流和高水準的主題創作。提高文藝工作協同性,有利于協會內部達成有效共識,讓個體發展融入協會發展大局,讓組織活動定位融入地區文藝發展大局,讓組織主題創作融入時代發展大局。其次,協同化文藝工作是地區文藝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由于文藝家協會專業性、獨立性較強,提高文藝工作協同性有利于促進協會間充分合作,對各藝術門類資源進行有效融合利用,提升地區文藝資源的利用率,發揮各文藝領域整體合力。最后,文藝協同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文藝工作需要充分發揮其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浸潤”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通過創作優秀作品實現培根鑄魂、守正創新。
3.2 提高文藝工作協同性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本o緊抓住時代脈搏,發揚時代精神,將文藝工作置身更大坐標系中,把工作統籌謀劃擺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大局,實現文藝工作的協同性與創新性,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也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首先,從組織發展的維度考量,提高文藝工作協同性有利于鼓勵靈活創新。提高文藝工作的協同性,有助于拓展題材、內容、形式和手法,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實現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輝映,為文藝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如在形式創新方面,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為藝術呈現和藝術表達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更廣闊的平臺,使得藝術門類之間的融合發展也進入更高層次的文創發展領域;在內容創新方面,將文藝思想注入時代元素,重視文藝新業態的拓展,做好文藝圖書、文藝旅游、文藝會展、文藝村落等多層次“文藝+”鏈接工作,將有助于形成傳統業態和新業態合作共贏的新格局。
其次,從組織文化的維度考量,提高文藝工作協同性有利于把好創作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靈魂”“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承擔起展現民族精華的使命擔當。通過提高文藝工作協同性,有利于發揮組織文化的導向性、規范性和凝聚性作用,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堅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興文化”的使命任務。
最后,從組織激勵的維度考量,提高文藝工作協同性有利于暢通文藝交流。文聯工作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增強組織吸引力,了解文藝工作者的需求,增強組織凝聚力,可以讓文藝工作者認識到自身發展目標與文聯核心目標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和關聯性,從而不斷增強行業影響力,凸顯文藝工作者的組織認同感和組織榮譽感,進一步激發繁榮地區文藝事業的內生動力。
4 文藝工作協同創新發展路徑
文藝工作協同性的核心是要從整體出發,重視各文藝家協會、文藝工作者、相關企業與機構的資源整合升級,謀劃多業態協同發力的綜合文藝活動,同時注重文創、文旅、文教等產業融合;探索“云+文藝”路徑,綜合運用各類數字技術、媒體手段,打破地域限制,拓寬文藝傳播渠道,降低文藝交流門檻,實現文藝人才庫數字化管理。具體來講,可以從內驅力、服務力和凝聚力三個方面探索實現路徑。
一是提升內驅力,提高文聯機關內部的協同性。要加強持續的專業培訓,立足工作實際,持續優化工作人員的知識體系結構。通過教育培訓,督促文聯干部提高政治站位,轉變思想觀念,加強專題學習研究,注重典型引路,把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三化一型”融入血液、化為自覺,構建合理的溝通體系。要用符合文藝規律的方式領導文藝事業,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保護好文藝工作者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動引導、工作上創造條件、生活上關心照顧,多為文藝工作者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營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環境;完善文藝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導激勵機制,推動廣大文藝工作者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作品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
二是提升服務力,提高文聯與協會之間的協同性。首先,要“創品牌”。做好地區優秀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的統計、歸類、分析、轉化工作,將其與現代文化的完美形式結合起來,實現文藝資源的開發整合升級。引導各協會積極謀劃打造各文藝領域文藝品牌,有效增加文藝家協會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地區文藝隊伍、文藝人才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其次,要“搭平臺”。借助高新技術搭建文藝資源共享平臺,加速文藝人才、文藝作品、文藝創意的交流和融合。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以開放的胸襟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文藝人才培養計劃,提升本土文藝人才業務本領,吸引更多文藝資源在本土集聚,催生更多文藝創意誕生。
三是提升凝聚力,提高文聯各文藝家協會之間的協同性。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積極向上的文藝創作方向,歌唱祖國、禮贊英雄,用文藝的力量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平,激勵人們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勤于理論思考、學術交流,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深入實際做好調查研究,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握時代脈搏,開展系列文藝創作,精心創作一批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文藝精品名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的賀信 [J ].美術,2019.
[2 ]常馨悅.新時代文藝工作的中國智慧 [J ].前線,2020.
[3 ]朱繼東.新中國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及啟示 [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9:22.
[4 ]張金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理論品格 [J ].人民論壇,2019.
[5 ]方標軍.堅守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J ].藝術百家,2019:35.
[6 ]龐桂甲.習近平關于文藝育人的重要命題 [J ].思想教育研究,2019.
[7 ]薛永武.習近平十九大報告的人才戰略思想及其啟示 [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