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廷,多杰*
1.青海省藏醫藥研究院,青海 西寧 810016;2.藏藥新藥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藏藥新藥開發重點實驗室,青海 西寧 810016
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是產業或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研究表明,90%~95%的研發成果包含在專利文獻中,全世界90%以上的發明創造信息都是首先通過專利文獻反映出來的,專利信息分析法已經應用到很多領域[1-2]。但是針對藏族醫藥(藏醫藥)產業的專利信息分析和專利層面對藏醫藥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研究還未曾做過,因此有必要對藏醫藥產業的專利情報進行分析研究,以期對該產業專利技術的發展現狀和不足提出相應建議,為該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3-4]。
數據來源選用PatSnap智慧芽全球專利數據庫檢索分析數據庫,并結合Soopat專利搜索引擎及新一代專利檢索分析系統。系統中的專利數據涵蓋了歐洲、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94個國家和地區,超過9000萬條以上的專利文獻。
中文檢索表達式為:藏醫or藏藥or藏成藥or藏藥材or藏酒or藏香or藏茶。
英文檢索表達式為:Tibetan medicine or Tibetan herb or Tibetan resources or Cordyceps or Rhodiola or Tibetan extract or Tibetan soup。
檢索結果表明,國內藏醫藥行業從1988年開始申請第一件專利,到2018年總計申請專利894件;國外藏醫藥行業從1981年開始申請第一件專利,到2018年總計申請專利49件。
1.3.1國內藏醫藥領域專利申請趨勢分析 趨勢分析見圖1。
圖1 國內藏醫藥領域專利申請趨勢
由圖1看出,國內藏醫藥領域專利申請在2000—2007年每年均申請13件及以上專利,在2008—2017年每年均申請31件及以上專利,2015年專利申請量達到頂峰為106件。2013—2015年,申請數量則呈現較快增長的態勢,折射出藏醫藥產業較快的發展勢頭。圖1中2017年及2018年申請數量呈降低趨勢,這與專利申請公開時間滯后有關。雖然申請量在增長過程中有回落的現象,但整體上是不斷增長的,可以預見的是,今后藏醫藥產業的專利申請數量還是會不斷增長,這種增長可能并不是持續快速增長,發展過程會出現降低的可能,但總體趨勢必然是穩步向前。
1.3.2藏醫藥領域專利申請人國家排名分析 排名分析見表1。
表1 藏醫藥產業專利主要分布國家的申請總量和申請法律狀態統計 件
由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以申請量804件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為印度申請22件專利,排名第三的為美國,申請量為10件。這一方面表明,我國藏醫藥產業在專利的擁有量以及研究和開發能力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境外藏醫藥行業也嶄露頭角,應對藏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需引起重視。其中,中國擁有的無效、有效、實審專利量遠多于其他國家。說明國內在本產業領域內技術研究規模相對較大,但也表明這些專利中授權并維持的較少,該領域的技術水平一般[5]。
1.3.3我國藏醫藥領域專利類型分析 類型分析見圖2。
圖2 藏醫藥產業專利類型分析
從圖2可以看出,發明申請專利數量整體上呈增長趨勢,其中2015年申請發明專利數量達到最高峰,申請82件。其中2012年授權發明專利數量達到頂峰,授權51件。外觀設計專利于1999年開始申請,截至2017年共申請62件專利,實用新型專利于1991年開始第一件申請,截至2017年共申請32件專利。由此知,藏醫藥產業注重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雖然具有審批周期短、費用低等優點,但由于其保護期限較發明專利短,因此,大部分申請人仍然青睞發明專利。
1.3.4我國各省市藏醫藥領域專利申請量分析 申請量分析見圖3。
圖3 藏醫藥產業的中國專利申請的省市排名
從各省市專利申請量可以看出,在藏醫藥領域,青海省以210件專利申請排名第一,西藏以130件專利申請排名第二,四川及甘肅省均以110件專利申請排名第三,山東省以64件專利申請排名第四。從研究區域來看,全國的藏藥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青海、西藏、四川及甘肅,這主要是由于藏醫藥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藏醫藥不像中醫藥傳播得那么廣泛,其主要存在于藏民族聚居的地方。青海、西藏、四川、甘肅具有或部分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高原氣候,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具有更強生命力、更高活性的動植物資源,這些地區具有發展藏醫藥產業的天然優勢。
1.3.5我國藏醫藥產業有效專利的主要專利權人分析 專利權人分析見圖4。
圖4 藏醫藥的有效中國專利的主要專利權人分析
由圖4可知,西藏奇正藏藥集團擁有有效專利最多;久美彭措是青海久美藏藥藥業有限公司的企業負責人宋永心是青海久美藏藥藥業有限公司的質量負責人,因此他們的專利是高度關聯并與其單位有密切關系,應該認為其屬于實質上的職務發明;山東金訶藥物研發公司是青海金訶藏藥公司的下屬公司,實質上仍然反映出青海省的藏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實力。由此可見,這些主要的有效專利的都是以企業自行研發為主[6]。
1.3.6我國藏醫藥產業專利技術領域構成分析 見表2。
表2中可以看出,專利技術領域中治療疾病以抗風濕、止痛、抗炎、治療肝膽疾病為主,占絕對優勢,說明藏醫藥在上述領域值得深入研究。在藥材領域藏藥中較多地使用礦石類藥物、動物的組織、苔蘚真菌類藥材,具有地方用藥特色,可對上述藥材及應用深入研究,如礦物藥的實際有效成分和毒性控制;動物組織入藥的保存,生物活性的控制;苔蘚類、菌類藥物的資源問題等。劑型領域主要是膠囊劑和丸劑、片劑,劑型比較原始簡單,說明該領域現代化的制劑手段和種類運用的不夠。可見藏醫藥的現代研究在劑型改進、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方便使用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7]。
1.3.7我國藏醫藥產業專利壽命分析
專利壽命的長短在根本上取決于專利價值的高低,價值高、生命力強的創新成果通常會成為長壽專利。由圖5可以,有208件專利在10年以上處于有效,約占有效專利的69%,73件專利在5~10年間處于有效,10件專利在3~5年間處于有效,10件專利僅僅在1~3年處于有效狀態。長壽專利占比較高,一方面說明藏醫藥專利的相對價值較高;另一方面,綜合分析專利權人和專利整體數量,也可能折射出藏醫藥專利保護意識存在較大的認識差異和不平衡[8]。見圖5。
表2 藏醫藥產業國際專利分類(IPC)統計
圖5 藏醫藥產業專利壽命分析
目前,藏醫藥產業專利申請量持續增長,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有效專利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具有巨大的產業發展優勢和潛力;申請區域集中在藏民族主要聚居地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已在區域范圍內形成了有特色優勢的產業體系。然而,許多古方、驗方、祖傳秘方流落民間,大部分藏醫藥知識未進入知識產權保護領域。近20多年,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等20多個國家已設立了藏醫學研究機構,外國企業利用現有缺陷,獲取傳統配方開發新藥的例子也不鮮見。例如,瑞士某大型醫藥公司在傳統藏藥25味珍珠丸的處方基礎上,研發注冊了“28味PAMD膠囊”,此藥在歐美市場治療外周血管性疾病很受歡迎[9-10]。
綜合分析藏醫藥產業專利信息,本產業專利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專利擁有數量相比其他產業較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運用意識缺乏,不能有效為產業發展提供幫助;第二,專利技術領域分布相對固定、狹小,主要以傳統技術為主進行技術創新或提升,缺乏深度創新,不能充分結合現代技術和方法;第三,未能形成核心專利技術群,說明藏醫藥產業優勢核心技術較弱,自主創新能力較薄弱;第四,無效專利較多,說明專利的技術價值較低,或者缺乏技術轉化的途徑;第五,缺乏專利保護意識,不能運用知識產權相關制度和法律保護專利。
第一,要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結合專利與商標、商業秘密等形式的知識產權,使自身具有全方位形式的知識產權,加快傳統優勢專利的開發與產業化進程。第二,加快對藏藥產業特色、優勢技術發明創造的進度,尤其要結合現代技術方法進行創新研究。第三,注重培養知識產權人才,同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升在專利等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水平。第四,提升專利申請質量,改善“重專利申請,輕專利轉化”現象,推進成果轉化,以服務社會為目標導向,使藏醫藥產業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個人申請獲得授權后,產業化難度較大,也是導致專利失效的一個原因。因此,一是推動專利交易或者專利權人的合作;二是建立藏醫藥專利等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促進專利權的轉讓。第五,政府引導,行業內產學研結合,建立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專利轉化平臺,促進產權交易與轉化。第六,在藏醫藥產業優勢區域,政府制定引導政策,促進藏醫藥、中醫藥、現代醫藥產業的同步發展,協同服務各族人民。第七,開闊視野,確立國際戰略眼光,加強對核心專利技術的研發和保護力度,加強對重點專利的風險預警及規避設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