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煦, 于兆勤
(廣東工業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廣州510006)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等,推動粵港澳教育合作發展”[1]。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是人才儲備,當前世界一流大灣區建設均依靠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創新人才?;浉郯拇鬄硡^建設已成為國家負責的重要戰略,因此加強大灣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集群發展,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打造區域高校優質的創新創業教育,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達到預期目標、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粵港澳在經濟、社會、基礎設施等方面合作發展迅速,三地高校逐漸形成多層次的創新創業實踐模式,初現協同育人的生態系統模型。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三地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尚未形成緊密的合作交流機制,在創新創業實踐模式上仍存在短板。
(1)校政協同模式。近年來,粵港澳高校與政府通過考察、訪問等多種形式保持緊密交流,建立以教育為主,科研、文化產業為輔的交流平臺。個別地區政府也積極加強與港澳的交流合作,與港澳高校結對共建。此外,粵港澳高校結合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提供重要支撐。香港科技大學與廣州市政府協同,在廣州南沙成立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利用學校的科研及教育優勢,致力于創新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并發揮學校在科技研發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優勢,為內地經濟發展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國際視野的高端科技領袖型人才。
(2)校企協同模式?;浉郯母咝W⒅仄髽I人才需求、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社會發展,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機制。廣東工業大學把握毗鄰港澳的地域優勢,依托粵港地區協同,成立“粵港機器人學院”,采用“2+2”分段培養模式,深受學生歡迎。學校還依托廣州IC基地開設“創新班”“校企聯合班”“攀登班”,培養芯片技術、物聯網技術等領域的高精尖創新創業人才。在這種創新創業實踐模式中,企業與學校聯合培養人才,為自身發展貯備人才資源。
(3)校校協同模式。該實踐模式主要為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學生等。香港高校的辦學水平高于內地,但發展空間有限,期望借助廣東的優勢參與內地經濟社會建設。而廣東也期望與香港高校協同,提升辦學水平,探索創新創業實踐新模式。2016年,“粵港澳高校聯盟”正式成立,粵港澳地區知名高校依托聯盟,致力于深化三地學術交流,構建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模式,在課程、科研、學術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目前已有28所粵港澳高校入盟。
(1)創新創業實踐的合作仍存在一定的壁壘。粵港澳大灣區行政區域位置特殊,在“一國兩制”的行政體制下,港澳特區擁有高度的自治權?;浉郯男姓J缴系牟町?,導致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手段和行政管理存在對接障礙。當前國家已頒布出臺政策,規范了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教育協同發展的大框架,但仍缺乏對具體的協同方式、教育投資、知識產權等的立法,仍需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打破合作壁壘。據調查顯示,60%受訪者認為在內地登記就業創業的手續辦理過于煩瑣。由于對內地政策不了解,港澳青年需花費創業補貼資金30~40%的中介費,通過中介申請內地創業相關材料[2]。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創新創業合作仍處于松散的狀態。廣東省政府及地方政府出臺的相關指導政策,僅從宏觀角度指導粵港澳加強科技、教育和人才培養合作的方向和重點,并未設置專門的官方組織機構協調管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此前建立的“粵港澳高校聯盟”,該組織的維系僅靠聯盟高校自身的發展意愿,并無詳細的權利義務規定和強制規定,且僅涵蓋28所粵港澳地區知名度較高或發展水平較高的高校。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該聯盟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覆蓋面較窄,不足以支撐大灣區創新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
(2)實踐平臺建設有待優化。大學集群發展動力是建立在“內在合法性”和“制度合法性”基礎上形成的合理[3]?;浉郯拇鬄硡^高校協同發展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政府制度的外部推力,也需要高?;谧陨戆l展而萌發的內生動力。當前,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間通過日常訪學、實驗室交流、學生科技競賽等形式保持一定聯系。高校與地方政府依托產學研共建創新創業平臺,建立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粵港國際創客中心等創客空間,擴寬了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模式。但是,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實踐的平臺建設,包括三地高校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的互動交流平臺、實踐探索平臺,以及創新創業孵化服務平臺,仍需提質增效。此外,粵港澳高校多樣化的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為廣東高校帶來了先進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理念。但這種協同育人模式的主要受益方是粵方高校,缺乏對港方高校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受益分配機制,且對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運行缺乏科學的反饋評價機制,因此港澳高校參與協同創新育人缺乏內在動力,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待提升。
(3)創新創業實踐的共建共享機制有待完善。當前,灣區高校間的合作交流更多的是停留在借助對方資源完成既定任務,創新創業教學資源并沒有真正通過區域間的交流、共享、互補等方式實現整合,創新創業教學的單向影響較為明顯,雙向共贏效果并不突出,創新創業實踐尚未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機制。此外,由于目前粵港澳創新創業合作形式和機構遍地開花,難免出現部分機構功能趨同,合作形式相似,實踐教學資源被分散等問題。探索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新模式,就要進一步完善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資源的共享機制。
廣東與香港、澳門地緣毗鄰,經濟相依、文化相通,是與港澳深化合作交流的先鋒。在高等教育領域,港澳高校具有國際化程度高、部分學科國際排名靠前、師資隊伍水平高等特點,廣東高校具有學科門類齊全、基礎理論教學扎實等優勢,粵港澳三地教育具有明顯互補性。探索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模式,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協同發展尤為必要。
(1)推動粵港澳經濟社會全方位合作。在當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廣東省推進結構調整、增強區域協調的背景下,探索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模式,鼓勵高校主動與科研機構、企業等進行合作,有利于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成為國家戰略,三地高校借勢而為,協同推進創新創業實踐,不斷提升合作層次、領域、效率,可為三地經濟社會全方位合作提供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保障。
(2)促進粵港澳高等教育改革提升。當前,廣東省高校為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香港與澳門高校在辦學理念、教學模式、師資力量、學術科研等方面具有先進經驗,這對廣東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具有借鑒意義。廣東高校學科齊全、體系完備、基礎理論教學扎實,能彌補港澳高校辦學歷史短、發展空間受限等不足,三地高??扇¢L補短、共同提升?;浉郯母咝Vg開展相互招生、學術交流、合作辦學、合作科研等,探索多種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成為三地高等教育改革提升的重要抓手。
(3)構建粵港澳高校實踐育人的生態系統。社會轉型發展需要一批綜合型應用型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粵港澳高校探索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構建粵港澳高校實踐基地、綜合實驗室等社會資源協同機制,構建粵港澳師資共享、課程共用、平臺共建、資金共投等教育資源協同機制,形成粵港澳高校依托政府、企業、社會協同的實踐育人共同體,有助于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訴求的創新型人才,建立起實踐育人的生態系統。
2018年3月,“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聯盟”發布《創新創業教育粵港澳大灣區宣言》提出,“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體制優勢,努力打造世界級的高等教育集群;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資源優勢,共建共享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4]。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高校應探索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新模式(見圖1)。

圖1 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模式探索
當前,廣東省教育廳與港澳教育行政部門保持著密切的溝通關系?;浉?、粵澳簽署了多項教育交流合作協議,教育交流合作機制較為完善。在此基礎上,探索灣區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模式,粵港澳政府應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創新創業統一規劃與管理體制機制,為灣區內高校協同創新創業發展明確指引方向。①建立大灣區創新創業實踐協調機構。針對三地行政制度與管理方式差異、各教育行政主體利益訴求不同的問題,為了提高灣區高校之間的協商效率,可設立由教育部、粵港澳三地教育部門等四方聯合的教育行政協調機構,對粵港澳三地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圍繞高校所在區域及地方核心產業,對三地高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規劃進行宏觀調整,實現教育專業鏈與地方產業鏈銜接。②構建創新創業實踐有效管理機制,從三地高校創新創業實踐協同發展出發,研究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解決創新人才培養的財政支持、教育政策等問題,為大灣區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模式的構建奠定良好的基礎。③在高校協同方面,應建立起實體性的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實踐育人組織[5-6]。目前,“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聯盟”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組織較為松散。通過建立實體性的高校協同創新創業組織,聯合設立類似理事會等常設管理機構,配備高校專業的管理團隊,搭建包括創新創業事務決策機構、管理機構和協調機制在內的體制機制,協商制定高校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學分互認與學業評價等具體問題。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在廣度與深度上均有所推進,但條塊化發展相對明顯。為集聚產學研政等多元化資源,灣區高校應搭建多元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保障[3]。
(1)搭建灣區高校創新創業實踐交流平臺。港澳地區創意產業流行,高校常組織各種創意互動活動,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意思維;粵方高校注重培養學生創業者,缺乏對學生創意思維的啟蒙與開發。為此,灣區高??蓞f同舉辦創新創業專題研討會、創意市集、創業沙龍等,鼓勵學生分享創意想法,在交流中研討創新創業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并邀請企業家對創意提升提供指導[7-8]。2018年3月,華南理工大學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教育研討會,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160余所高校參會代表和騰訊公司、大疆創新等知名企業的60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深入研討,搭建了灣區高校之間良好的創新創業交流平臺。
(2)優化灣區高校創新創業實踐發展平臺。香港金融體系健全,政策保障完備,融資結構完善,其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早,并營造出活躍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9]。灣區高校可依托香港國際化平臺的資源優勢,選聘專家學者擔任授課教師,鼓勵師生共同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并協同完善一站式、全方位的前孵化服務,為師生的創意想法和科技創新項目提供技術支持、理論培訓、投資指導、行業分析和專業咨詢。中山大學成立深圳研究院,攜手灣區高校專家學者,針對深港核心行業的獨特需求,設計開發各類精品課程,并引進優質的學位與非學位課程,為高校師生、企業及其他機構的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整體培訓及咨詢解決方案。
(3)完善灣區高校創新創業孵化服務平臺[8,10]。高校應總結當前創新創業實踐模式,進行資源的再次優化配置,優化創新創業孵化項目的選擇模式,提升協同孵化項目的成功率,提高創新創業孵化項目的服務質量。此外,粵港澳高校應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建立跨區域人才交流平臺,制定高層次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組建高層次專兼職導師團隊,集聚創新創業人才資源;完善粵港澳高校眾創空間質量評價體系,篩選培育優質項目,大力扶持劣勢項目,及時對實踐平臺進行評估與反饋。廣東工業大學建立“廣州大學城兩岸四地大學生創客空間”,組建專業管理公司提供市場化運營服務,協助開展一站式創新創業實踐服務,制定科學化的考核評價指標,激發粵港澳高校協同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動力[11]。
縱觀當前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協同創新合作的形式,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方面的建設嘗試雖多,但是并不成體系。探索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新模式,建設完善的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共同體是重要環節。
(1)推進創新創業實踐課程共建共享?;浉郯母咝訌娀A性教學合作,在課程體系建設、課程形式開發、教材編寫、線上課程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分享課程建設成果,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需求。廣東工業大學粵港機器人學院的課程培養方案,充分融合了粵港兩地的教育、產業優勢,在課程設置上充分發揮了兩地工程教育的長處[12]。香港高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借助慕課等平臺形式,將優質課程資源、網絡圖書館資源與其他聯盟高校分享。
(2)完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模式。通過共建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實驗室,面向國際科學前沿,圍繞灣區發展需求,集聚頂尖學者,培養優秀創新創業人才。高校定期組織師生互訪、互換,聯合培養研究生,使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實現有機對接,拓寬創新創業實踐模式。近年來,中山大學等廣東高校與香港高校共同加強實驗教學資源建設,將實踐教學作為提升實踐育人實效的重要途徑[13]。
(3)完善創新創業項目訓練和競賽體系。創新創業項目訓練和競賽訓練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實訓平臺。粵港澳高校可借鑒香港成熟的創業計劃競賽體系等先進經驗,聯合組織舉辦學術科技競賽,并組織挖掘技術創新含金量高、具有市場價值潛力、孵化程度較高的項目參加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訓[14-16]。2014年,廣東工業大學首次以“冬令營”的形式舉辦粵港兩地高校創業工作坊活動,集結粵港高校近100名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思維培訓;2015年,廣東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聯合承辦第十四屆全國“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競賽有來自粵港澳高校多所高校學生參加,通過以賽促融的方式實現人才培養互動共贏,提升創新創業實踐育人實效[17]。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發展和全面開放的重要戰略。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鐵路“一橋一路”等跨境工程的建設,灣區內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面臨新機遇,激發創新創業發展新動能?;浉郯拇鬄硡^高校探索創新創業實踐模式,推動高??蒲袑嵙εc區域產業制造鏈相結合,推進協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將發揮強大的科技創新集群實力,為國家區域發展及構建開放式創新體制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