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婷, 楊樹國, 江永亨, 黃開勝
(清華大學實驗室管理處,北京100084)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實驗室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離不開一流實驗室的建設[1-4]。實驗技術隊伍是實驗室建設和發展的中堅力量,其能力和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創新人才培養、實驗教學質量、科研進程、儀器設備使用效益以及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的水平[5-6]。
長期以來實驗技術隊伍在高校中處于從屬地位,很多高校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遠不如理論教學,高學歷高層次的教師在實驗室從事教學工作的意愿不足,導致實驗技術隊伍質量不高、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創新意識不夠、積極性不高甚至思想不穩定等[7]。隨著“雙一流”建設的大力推進和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高需求,實驗技術隊伍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穩定高水平高素質的實驗技術隊伍已然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課題[8-10]。
針對學校在穩定高水平實驗技術隊伍方面所作的主要激勵措施進行了闡述和分析,以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為研究對象,重點探究其在提高實驗技術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意識等方面的作用機理,為項目的持續推進和高校穩定實驗技術隊伍提供參考和建議。
學校為穩定高水平高素質實驗技術隊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激勵體系。
在通識教育和大類招生的背景下,傳統的實驗教學已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實驗教學改革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但實際情況下,實驗技術人員很難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科研項目,也很難成為國家重大立項課題的負責人,對于實驗教學或科研中需要解決也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往往由于缺乏資金支持而難以完成[11]。這極大地打擊了實驗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也使其能力和才干無法施展。
實驗教學資源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條件,為引導和支持實驗人員開展實驗教學和實驗技術研究,學校設立了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實驗教學優質資源建設項目、實驗教學改革項目等專項研究。2018 年學校對實驗教學優質資源建設項目共資助7 個項目,資助金額達1 270 萬元。資助的項目與雙一流建設契合度高、與學科發展及人才培養目標一致,預期建成后可以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有了學校的認可和資金支持,實驗室教師可以靜下心來開展實驗教學研究,可以更好地服務學校雙一流建設和人才培養,自身的價值也得以充分體現。
實驗技術隊伍是推進實驗技術研發、工藝創新、大型儀器設備功能開發的重要人才,應不斷學習交流,以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12-13]。學校專門建立了實驗技術骨干海外研修計劃、校級平臺系列實驗技術培訓,為實驗技術人員學習交流提供平臺。
隨著國家增加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高校越來越重視實驗室建設和發展,尤其是儀器設備水平大幅度提升[14]。據統計,2018 年清華大學40 萬元以上教學科研精密貴重儀器設備共有1 694 臺套,其中價值1 000 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有8 臺套。作為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的直接使用者、管理者和開發者,實驗技術人員的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益,特別是當設備發生故障時,返廠維修過程通常煩瑣且耗時長,如果實驗技術人員能夠掌握維修知識,不僅可以為國家節省大量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可以節約時間,縮短科研進程,這在瞬息萬變的科技時代是極具意義的[15]。校級平臺系列實驗技術培訓正是針對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和技術研究而專項開展的,實驗技術人員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切磋,在技能提升的同時也可以獲得強烈的歸屬感。
實踐表明,榮譽獎勵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激勵方式。針對實驗室人員,學校設立了多個榮譽獎,包括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集體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個人獎、優秀實驗技術人員獎、實驗技術成果獎、實驗室建設貢獻獎和大型儀器設備使用效益獎等獎項。其中優秀實驗技術人員獎是為鼓勵實驗技術人員潛心鉆研實驗技術、積極開展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專業技能和水平而設立,該獎項為校級獎,每2 年評選一次,每次獲獎人數不超10 人。優秀實驗技術人員獎是對個人綜合實力的認可,對實驗技術人員而言是個舉足輕重的獎項,這份榮譽感凝聚著這支隊伍向上進取,在本職崗位上為學校建功立業。
為推進實驗教學和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引導實驗技術人員自覺開發實驗技術、實驗教學項目和儀器設備,更好地為人才培養和科研服務,學校于2007 年設立“清華大學實驗室創新基金”,用于支持實驗技術研究、實驗項目設計、儀器設備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同時制定了“清華大學實驗室創新基金管理辦法”,規范資金使用。實驗室創新基金主要包括3 個歷程:確定資助項目—中期考核—項目驗收,至今已完成3 屆,資助情況如表1 所示。
今年5 月學校啟動了第四屆實驗室創新基金的申報工作,最終確定資助97 個項目,資助金額394. 3 萬元。隨著基金項目的開展,資助的項目數越來越多,資助的金額也在逐步增加,受益的實驗技術人員也將會越來越多。實驗室老師的重視使得項目進展順利,據了解該基金所有資助項目均驗收通過,部分特色項目創新點突出,在實驗教學中應用效果顯著,得到了專家組和學校的高度認可。創新基金幫助實驗技術人員將想法變為現實,并最終應用到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中,使教師自身價值得以實現的同時也服務了廣大師生,學校實驗室工作委員會高度認可這是一項得民心的工程。

表1 清華大學實驗室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情況
作為一種激勵方式,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在調動實驗技術隊伍的工作積極性、穩定其思想發揮著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實驗技術隊伍的地位不高主要是由于對其作用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入[16-17]。人們習慣性認為實驗技術人員只是負責諸如準備實驗教學儀器、按要求操作儀器設備、保證實驗室秩序和衛生等簡單的重復性的勞作,技術含量不高,因此對他們自身技能的要求也不高。這些偏見嚴重影響了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熱情,也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我校有一支400 余人的實驗技術隊伍,他們作為實驗室一線兢兢業業的奮斗者,在實驗教學項目設計、實驗技術研發、設備功能開發甚至小到簡單的制樣程序都有著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為讓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學生更易接受,儀器設備的使用更加精準便捷,這些技術人員竭盡所能,但受現實條件限制,他們應專注于自己的崗位職責,不能做科研、帶學生,很難申請到研究項目。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為實驗技術人員提供了支持,使其在工作崗位上也可以做研究,徹底打破“重復操作員”的條框。
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中涌現出很多技術先進有特色,在實驗教學中應用效果突出,或具有很好應用前景的項目。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的龔雪鷗工程師負責的“新型紗線應用技術創新”項目以數碼針織與機繡實踐為基礎,研發出兩款新型針織紗線,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于SRT針織與機繡實踐教學,還推出了全新的實踐課程“基于原材料創新的針織技術與機繡工藝交叉應用”,受到學生的歡迎。該成果提高了實驗技術水平,推動了教學手段多元化發展,有力促進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與設計創新能力的提高。蛋白質研究技術中心的王文娟高工負責的“基于信號擴增的活細胞熒光顯微成像技術發展”項目研發了一種新型熒光成像技術,發展了基于熒光壽命測量來定量分子內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方法,開發的技術和方法為校內多個院系及校外單位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有力支撐了多個國家重大項目和多篇重要科研論文的發表。新的技術和方法為相關實驗提供指導和參考,突破了原有熒光成像的一些限制,減少了實驗室摸索的時間,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化工實驗教學中心余立新老師負責的“化工過程綜合實驗平臺”項目的思想和理念具有獨創性,突出了現代化工實驗教學從單元操作向綜合技術訓練轉變的新特點,對高校同類實驗室建設具有借鑒和推廣價值。
據統計,第3 屆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出版實驗教材2 本,發表會議論文12 篇,發表核心期刊以上文章64 篇,申請專利28 項,軟件著作權1 項,利用新技術支持用戶發表頂級文章8 篇。這些成果是實驗技術人員用心開展科學研究的體現,也是對他們能力的肯定,這對堅定其信心,激發工作熱情大有助益。
學校始終將人才培養作為核心使命,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自設立起就一直秉持向實驗教學項目傾斜的原則,特別是受益面廣的本科實驗教學項目。目前學校已建成12 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 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14 個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第1 屆實驗室創新基金資助的39 個項目中,36 個項目由教學實驗室技術人員和教師獲得,其中21個項目分布在11 個國家級和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第3 屆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雖剛剛結束,其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土壤水分參數自動測定系統”項目成果納入《實驗室科研探究》課,服務學生320 人次/年;“互聯制造中定制化系統研究”成果納入機械系2018 秋季學期新開課“制造工藝設計實踐”,服務大四學生114 人次;“基于液態金屬的原型制造電子實踐教學平臺”在多個課程教學中被采用,2016 秋季學期至2018 夏季學期合計在27 個教學班進行教學實踐,累計服務學生400 余人次。教師的天職是培養學生,能夠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受到學生的歡迎所帶來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獎勵都無法相比的。
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涵蓋實驗室工作的各個方面,實驗教學項目設計、實驗技術研究、實驗平臺搭建、實驗設備研制、實驗裝置改造、實驗室管理等,不同工作職責的實驗技術人員均可申報。已結束的3 屆實驗室創新基金共支持了157 個項目,其中有116 個項目由實驗技術人員獲得,其職稱分布如表2 所示。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雖然有技術要求、創新點要求,但其初衷是為了鼓勵實驗技術人員自覺開發實驗技術、實驗教學項目,推進實驗技術隊伍建設設立,只要在工作中用心、善于總結思考,都有機會申請到資助,這也是該項目能調動積極性、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

表2 獲得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的實驗技術人員數及職稱分布
“清華大學實驗室創新基金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創新基金以學校資助為主,同時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和申報人所在院(系)配套經費的支持。”實驗室創新基金不僅僅只是為每個入選項目提供幾萬元或十幾萬元的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對實驗技術人員研究思路和能力的認可和肯定,為他們尋求其他幫助或合作提供“籌碼”“把手”。很多申請到創新基金的老師得到了院系或所在實驗室給予的場地、設備、經費支持,他們笑稱實驗室創新基金給他們提供了“化緣用的缽”。還有些老師以此項目為契機獲得與其他系列的老師開展合作研究的機會,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項目,這對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和實驗技術人員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助益匪淺,同時也吸引更多的教學和研究系列的老師關注實驗教學。配套經費支持政策打破基金固有經費的限制,多方的經費、資源支持有利于實驗室教師靜下心來將研究做得更深入、更細致。
實驗室創新基金項目激發了實驗技術人員的巨大潛能,在調動工作積極性、提高人員本身的能力和素質方面效果顯著。為使項目更好地持續開展,特建議:①堅持鼓勵為主,兼具技術和創新性要求。堅持項目設立的初衷,對有利于提高實驗教學和實驗技術水平、有利于實驗室建設和發展的項目應盡量給予支持,不應盲目推崇“大項目”,一味追求高難度,更不應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技術標準作要求。對典型的科研項目,應建議其申請科研系列的支持,避免搶占資源。②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使好的項目盡早受益。每屆創新基金申報時,實驗室教師非常踴躍,但由于資金有限,可資助的項目數受限,前2 屆入選的項目不到申請項目的一半,評審時雖向受益面更廣的實驗教學傾斜,很多好的科研支撐平臺項目未能得到當屆基金的支持。學校應進一步增加對該項目的支持力度,使更多好的項目盡早受益,帶動更多實驗室老師積極地投入。③支持實驗技術人員從事一定的研究工作,從而保證實驗教學和實驗技術水平持續提升,更好地為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
雙一流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對實驗技術隊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應不斷加強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并探索新的激勵措施穩定高水平高素質的實驗技術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