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可能帶來深刻變革

SOCIOLOGY | 社會
王永利
WANG YONGLI
前中國銀行副行長
眼下,呼之欲出的數字貨幣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其發軔于2009年初,隨著全新的“數字加密貨幣”——“比特幣”的橫空出世,帶動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數字貨幣的概念風起云涌。從純粹的網絡內生“數字幣”,到與一攬子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再到多國央行研發設計法定數字貨幣等,花樣不斷翻新,甚至成為國家之間相互競爭的金融熱點。
盡管目前出現多種數字貨幣的概念,但從嚴格意義上看,真正能作為貨幣存在和發展的,只能是央行數字貨幣。這是因為貨幣從自然實物貨幣發展成為純粹信用貨幣,是有其內在邏輯和規律的。所謂貨幣,就是貨物之“幣”,“幣”是價值的單位和表現方式,這就決定了貨幣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價值尺度,發揮著交換媒介的功能。
要充分發揮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就需要保持貨幣幣值的基本穩定。要保持貨幣幣值的基本穩定,就需要保證一國的貨幣總量能夠與該國主權范圍內、法律可以保護的可交易社會財富的規模相對應,能夠隨同可交易社會財富的增減變化而變化,具有可調性、靈活性。因此,從嚴格的貨幣角度來看,數字貨幣最終只能是法定貨幣的數字化,發展到最后也只能是央行數字貨幣。
在筆者看來,本著積極創新、趨利避害的原則,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方案的可能是央行數字貨幣系統面向所有用戶開放,所有的社會主體(包括金融機構)可以下載系統并在央行開立唯一的數字貨幣基礎賬戶,需要做到嚴格的實名制,逐筆登記每一筆數字貨幣收付金額并保持賬戶適時余額。
當社會主體發生數字貨幣收付時,其數字貨幣錢包載體要相互確認并生成業務勾聯碼,收付款雙方要將相關信息及勾聯碼同時傳送央行及自己的業務開戶銀行進行賬務處理;業務開戶銀行根據收到的信息進行賬務處理,并要將相關信息加上自己的標識后發送央行,相應調整其存放央行的數字貨幣賬戶余額;央行分別將收付款雙方發來的信息,通過業務勾聯碼進行核對相符后,調整收付款雙方的賬戶余額并向其發出對賬信息。
另外,將收付款雙方開戶銀行發來的信息,通過業務勾聯碼進行碰對并核對相符后,相應調整兩家銀行的賬戶余額,并向其發送對賬信息。這樣就在央行形成了全社會“數字貨幣一本賬”,并形成數字貨幣在央行的基礎賬戶與在金融機構的業務賬戶并存格局,保持數字貨幣“二元運營體系”。
這將推動貨幣運行體系和運行機制的深刻變革:央行可以實時掌控所有數字貨幣逐筆的收付情況及數字貨幣具體的分布情況,實現對數字貨幣的全方位、全流程監控,大大提高央行貨幣政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同時可以實現央行之外的有限匿名,適度保護商業秘密與個人隱私,并且不會對現有金融機構與金融體系(包括支付機構)產生重大沖擊,有利于維護貨幣金融體系穩定。
目前,不少國家都在積極推動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其中,中國央行走在了世界前列,其要推行的數字貨幣電子支付已進入聯合測試階段,似乎已經呼之欲出。
可以預見,央行數字貨幣的落地運行將產生一系列派生影響:必然要求貨幣載體的改造與廣泛的系統連接,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和運行機制變化,也勢必對現有包括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在內的國際收付清算體系產生很大沖擊,需要做出相應變革,打造出適應數字貨幣運行的區域化、全球化收付清算新體系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