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燕 木娜瓦爾·吾布力(通訊作者) 古次里娜·托汗 李紅梅(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新疆 喀什 844000)
急性腦卒中目前已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具有高致殘性和高復發率、高病死率的特點,而急性腦梗死占急性卒中的70%左右,且卒中后常并發癲癇,卒中后癲癇(post-stroke epilepsy,PSE)是卒中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1]。目前廣泛認為PSE 與多種腦血管疾病有關,是卒中再發、卒中出血轉化、卒中死亡的重要預后因素[2-3]。因此,探討對PSE 發作類型與腦梗死急性期預后,將有利于及時評估卒中后癲癇的預后風險,避免或減輕癲癇發作對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再次損害,為后續的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選擇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2017 年1 月—2020年1 月住院及門診診斷的217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腦卒中癲癇的診斷標準分為三組:非癲癇組(NEG)、局灶性癲癇組(FEG)、全面性癲癇組(GEG)?;颊吣挲g40 ~80 歲,平均年齡為(60.12±10.91)歲。男性患者114 例,女性患者103 例。經檢查,所有患者發病前均無癲癇病史,未合并有其他嚴重的心腎類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疾病,無精神疾病史,卒中后癲癇患者103 例。所有患者及家屬皆知悉并同意參與,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①腦卒中診斷標準:本組診斷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995 年)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急性腦卒中發病2周以內的患者,經顱腦CT和MRI證實為急性病灶的患者;②卒中后癲癇診斷標準及分類標準,按1981 年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分類法分類。
將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為3 組:非癲癇組(non-epileptic group,NEG)、局灶性癲癇組(focal epilepsy group,FEG)、全面性癲癇組(general epilepsy group,GEG),對三組患者入院NIHSS 評分、MMSE 評分,出院3 個月后改良Rankin 量表(MRS)評分進行問卷調查。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急性腦梗死患者217 例中,NEG 的患者114 例,FEG 的患者67 例,GEG 的患者36 例,各占比例分別為:52.5%、30.8%、16.5%,可見急性腦梗死后癲癇的發病率高。
根據對三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認知功能評分、出院后3 個月的隨訪調查問卷改良Rankin 量表(MRS)評分進行對比,數據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的卒中后癲癇、神經功能、認知功能、預后的比較(±s,分)

表1 三組患者的卒中后癲癇、神經功能、認知功能、預后的比較(±s,分)
注:與卒中后非癲癇組比較,*P <0.05
?
卒中后癲癇是癲癇綜合征的一種類型,在眾多神經系統疾病中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可伴隨癲癇發作,例如腦出血、腦膜炎、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等[4]。該病發生的機制考慮與以下幾點關系密切:①局部神經細胞出現代謝障礙或水電解質紊亂;②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平衡失調;③腦卒中后癲癇結構變化出現局部功能缺損,周邊正常組織過度代償;④腦梗死周邊的缺血半暗帶神經元因缺血及能量代謝障礙;⑤卒中后機體發生應急反應,鈣離子水平發生異常出現癇樣放電[5-6]。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急性腦梗死后癲癇的發病率達47.5%,非癲癇發作的急性腦梗死組與卒中后不同類型癲癇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認知功能評分、3 個月后MRS 評分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見全面性癲癇發作對急性腦梗死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比局灶性癲癇發作重,而局灶性癲癇的部分患者也有不同程度認知功能損害的情況,經過3 月后的隨訪得知這部分患者認知功能損害未見恢復、預后中致殘程度較非癲癇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相對重,可見卒中后局灶性癲癇與全面性癲癇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認知功能、預后都有一定的影響。這些急性腦梗死后癲癇的患者中,對于60 歲以上的急性腦梗死后癲癇癥狀往往不典型,常表現為意識障礙、精神異常、行為異常改變,臨床發作多輕微而不易察覺,容易被患者及家屬忽略[7-8]。對我院的217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了視頻腦電圖監測、臨床表現記錄發現了此特點。在217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NEG 的患者114 例,FEG 的患者67 例,GEG 的患者36 例,各占比例分別為:52.5%、30.8%、16.5%,可見卒中后癲癇不同類型的發作對腦梗死預后的影響程度也不一致,但相同的是急性腦梗死后癲癇的發病率都較高。對于急性腦梗死后癲癇發作持續時間長、發作次數頻繁,可能對患者病情的預后損傷程度較重;而相對于PSE 的全面性癲癇而言,發作時間短暫,及時給予終止、規律抗癲癇治療后,發作次數極少,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的預后可能影響也不大。
卒中后癲癇可能與急性腦梗死的預后相關,會有顯著共患病的表現如抽搐、神經功能缺損、精神異常、焦慮抑郁狀態、睡眠障礙等,同時也會有EEG 和影像學的特殊改變[9-10]。此次臨床統計學數據表明:伴有癇樣發作的腦卒中患者相比起無癇樣發作的腦卒中患者更容易發生腦梗死后認知損害;伴有癇樣發作的腦卒中患者相比無癇樣發作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腦卒中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更重,急性腦梗死的復發率、病死率更高。定期3個月隨訪數據說明卒中后癲癇無論是局灶性癲癇還是全面性癲癇一般情況下都難以在卒中后短期內給予完全消除,即臨床癲癇發作在3 個月內短期無復發及視頻腦電圖癇樣放電消失,對于孤立發作一次或急性期癲癇發作控制后、視頻腦電圖癇樣放電消失者而不建議長期藥物治療,因此絕大多數卒中后癲癇容易反復發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需要腦電圖監測后指導抗癲癇治療,加上卒中后神經功能的缺損、認知功能的損害所帶來的負擔可能相對較大。值得注意的是卒中后癲癇發作與腦梗死的病因診斷可能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通過對癲癇發作的臨床特點結合EEG 監測結果進行分類,區分癲癇發作的類型可能有助于不同急性腦梗死治療目的的指導。